博物馆游艺,让博物馆成为一座文化的综合体
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遗我双鲤鱼——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已于10月22日落下帷幕。在20日,展期的最后一个周五,上海博物馆与上海评弹团合作推出了“吴门书札弹唱”演出,这也是上海博物馆新推“博物馆游艺·Museum Events”项目的首次演出。
上海博物馆“博物馆游艺·Museum Events”以诗、舞、乐、戏、讲等多种形式,让博物馆成为一座文化的综合体,活动将包括传习与创意(Apprenticing & Creating)、演绎与激发(Elaboration & Innovation)、映像与声音(Filming & Recording)、竞赛与游嬉四个系列。
传习与创意
将经典的文化形式和新兴的创意理念相结合,让设计师、艺术家和手艺人走进博物馆,将技艺、创意和艺术品零距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展厅教学、现场手艺演示、设计展演、艺术项目举办等均为传习与创意的实现形式。据透露,上博将配合年底即将开幕的特展“俄罗斯‘巡回画派’展”,邀请知名画家等在博物馆现场演示教学;举办“艺匠古今”教育展览,其中设计师和传承人将联手,在传统的回响中开启新的生活创意。演绎与激发
结合文物或展览,激发思辨,对文物外延进行阐释。着眼于一件展品,或一场展览,或一个主题,通过舞蹈、音乐、声音艺术、舞台剧等表演艺术,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跨界联合,碰撞出更具有感染力、生命力的艺术成果。向广大表演艺术家征集基于上博藏品的、适合博物馆空间的表演提案,一经采用可在上博进行演出;配合年底“山西壁画”特展,以“国宝·山西”为主题,举办综合各种文艺形式的博物馆之夜。映像与声音
关注文博艺术纪录片,引介优秀影片,举办首映会、观影会,邀请导演、制片人进行现场座谈。制定上博馆藏珍品的纪录片拍摄计划,讲述藏品、展览及其背后的故事。同时重视声音的记录与传达功能,呈现形式包括特别导览、现场诵读、口述历史、演讲和访谈等。配合“遗我双鲤鱼——吴门书札特展”举办线上诵读会;“俄罗‘巡回画派’展”前期,访谈我国受到过俄罗斯美术影响的知名艺术家,并录制纪录片。竞赛与游嬉
定期举办有一定规模的评比竞赛,吸引更多公众,帮助参与者启迪思维、拓展知识。竞赛形式包括海报设计大赛、文创大赛、中学生文博征文竞赛、文博知识竞赛等。举办诸如文博嘉年华、特色集市、寻宝游戏等主题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里获得游嬉与欢乐。与上海地铁合作“地铁寻宝”系列活动;在“山西壁画”特展期间,举办山西古建与文保摄影大赛。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游艺”的概念来自于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概念,《论语·述而》中有“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孔子的时代,“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之后再拓展到文人的琴棋书画等。但这只是东方的部分,当下我们还需要了解西方的部分。博物馆的英文是“Museum”,西方人把博物馆看作是希腊神话中缪斯女神的居所。所以博物馆应该成为弘扬中外优秀人文精神的场所。
据悉,上海博物馆未来将继续推进“博物馆游艺·Museum Events”,以此激活静态的文物,融合零散的知识点,博物馆这样严肃的殿堂也将成为一个适合冥想、适合观赏、适合思辨、适合创意、适合生活、既静又动的场所,原本与我们距离遥远的古物成为当下美化生活、创意生活的灵感源泉。
未来,上海博物馆将联合各类不同性质的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艺术机构,联合各大美术设计院校和艺术家工作室,联合各种舞团、剧团、乐团等演出团体进行合作,搭建一个多元而能动的平台,在创新与融合中,为广大公众献上新的艺术与文化形态。
这场“吴门书札弹唱”评弹演出从49通展品中遴选出言辞优美、情节生动的7个片段进行改编,结合评弹特点对书札进行了艺术诠释,再现书札中蕴含的生动历史和故事,将听众带回吴门才子风云际会的年代。
为时两个小时的精彩弹唱,为观众呈现了《王宠致王守札》、《祝允明致文贵札》、《蔡羽致王守王宠札》、《陈元素致青霞札》《唐寅致施敬亭札》、《李应祯致吴宽札》和《陈鎏致陆师道札》共七首书札改编的评弹作品。
演出现场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演绎了《王宠致王守札》,谈及这首改编,高博文表示,自己以前对王宠不太了解。经过这次演绎他的知晓王宠虽为著名书画家,但他身世坎坷,屡试不中,四十岁就故去了。所以唱这封信心情也是蛮复杂的。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兄长的繁琐家事,但里面有几个转折。一个转折是祖母去世,他办后事,借钱,财政上、经济上琐琐碎碎的事。从琐碎的事情中看出王宠的孝心、宽厚、诚信,在演唱时候带入情感在唱。
王宠致王守札
而对于更专业的观众,能听出《王宠致王守札》开篇前一段因为讲述办丧事的事情,使用了陈遇乾创始的陈调演唱,苍劲有力;此后,转为薛筱卿创始的薛调演唱,清晰有力、干脆利落、一泻千里、一气呵成,正好把王宠向兄长禀告家中琐事详情的心情和叙事运用得恰到好处。
祝允明致文贵札
蔡羽致王守王宠札
唐寅致施敬亭札
苏州评弹和吴门书札融合的创意,来自于上海博物馆对此次展览的定位。负责此次特展的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研究员孙丹妍认为吴门信札和苏州评弹颇有共通之处,她介绍到:“两者最大的共通之处是语言。可能评弹会比较通俗易懂,而文人的信虽然写得比较直白但还是比较文的。但二者毕竟产生于同一个地方,他们的审美是共通的。吴地的审美是比较优雅、文秀、秀雅、雅致的,书札和评弹语言的气质应该是相通的。”
孙丹妍(左)
除了书札弹唱,孙丹妍和高博文的现场讲解也是“吴门书札弹唱”的一抹亮色。他们结合评弹曲目,由浅入深,为观众详细介绍了评弹艺术和吴门人文艺术。评弹与书札跨界联合的演绎形式。
在过去的评弹的演出中,“明代吴门”虽多有涉及,但主要是对“江南四大才子”的戏说,而这次的演绎可谓“艺术正剧”,从书札折射出当时的历史背景、文人境遇、生活场景、人与人的关系。
在“遗我双鲤鱼——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开幕不久,这场演出便开始筹备,上海评弹团的艺术家们在对原作研究透彻的基础上,结合评弹的自身特色,对选出的七通吴门书札进行了艺术化的改编。在反复斟酌试验后,确定了演唱流派,男、女声主唱等具体表现形式,尽可能完美地为大家展现了明代吴地文人的真实生活。
七通吴门书札的改编者是朱维德和周亚君。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但改编名人手札还是首次,之前也没想到苏州评弹可以和博物馆的展览融合。在改编中他们互相探讨,也多次到上海博物馆看展览、查资料,并和专家进行沟通,试图把平面的手札立体起来,让它们有情感、有场景。且七通书札他们选用了7种不同的韵脚和流派弹唱,使更多的人了解苏州评弹这门艺术。
朱维德(左),周亚君(中),高博文(右)
尽管“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已经落幕,但上海博物馆官网会以数字人文的形式呈现展览,通过网络,依旧可以看到吴门52位文人组成的宇宙星空式的网络关系图,清晰、动态地反映明代中晚期吴门地区文人关系的层次及其互动。操作界面可看、可读、可听,观众也可自己写一封符合古代书信规范的电子书札,分享观展体会。
看到上博的“吴门书札弹唱”,不由得想起故宫的“海棠依旧”话剧,两者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相似的地方。对传统美德、精神信念传承的同时在形式上又有所创新,与文创商店售卖的文创产品相比,这“弹唱”与“话剧”就是精神上的“文创”。也确实,博物馆文创不应仅仅指“实物产品”这样一个单一概念。
“吴门书札弹唱”同样也是展览的延伸。展览也不仅仅是摆放展品阐释主题一种形式,配合展品还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新形式。当前观众对展览越发挑剔,馆方也应当积极探索展览的新形式。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黄松
原文略有改动
编辑:大萌萌;大侦探#
相关链接: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