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港口博物馆:看中国现代环境语境下港口城市

2017-10-26 弘博网


导语

海上丝绸之路、中外国际贸易、近代殖民侵略......这些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件,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存在——中国港口城市。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历史与现代相互融合,我们尝试用影像去记录这些港口城市的历史记忆,看一看在中国现代环境语境下港口城市的建设状况。


影像,作为一种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文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伴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被迫开放而进入到我们的文化历史当中。它在伴随着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观看方式。而通商口岸大部分是由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港口构成,所以说,港口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沟通的最早的物质通道和文化窗口,它见证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历史变迁,即使是在经济、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它也依然发挥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对于港口的记录,摄影师们似乎没有停止过追寻,中国港口博物馆作为以港口为主题的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对港口文化的研究。



开幕啦

10月21日下午,“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摄影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由策展人何伊宁主持。


策展人何伊宁在开幕式强调,“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不单单是一场针对中国重要港口的视觉展览,它更是一系列基于特定港口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次针对综合性港口文化研究的实践。开幕式上,主办方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再次委任了何伊宁担任第二届“港口与影像”计划的策展人。


参展的艺术家,上海喜马拉雅美术、桥西艺术中心、影像上海、BROWNIE Art Photography、Go East Project、腾讯谷雨、假杂志社、NewTalents、佳作书局、瑞象馆、西西弗书店等机构的代表,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市民近两百人,以及《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新媒体、《数码摄影》、《摄影之友》、《周末画报》、蜂鸟网、色影无忌、图虫网、佳友在线、影像国际、腾讯图片、澎湃市政厅、澎湃SixTones、在艺等近二十家国内及本地媒体记者参与了活动的报道。


为了让观众听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主办方在开幕式结束后举办了一场作品分享会。分享会上,参展艺术家为观众们讲述了此次影展的台前幕后,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和创作思路。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艺术直播平台“在艺”对开幕式、展厅导览和作品分享会进行了同步直播,有6000多名观众通过网络收看了直播。而配合展览的一系列线下活动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展开。


一、关于展览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是由中国港口博物馆委任摄影史学者、策展人何伊宁所策划、组织的展览项目,其目标在于通过摄影这一在艺术内外出入自由的实践来探索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港口地区发展的现实环境,以及港城空间关系下发展中的问题,是宁波港口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


本次展览邀请了共八位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摄影艺术家,分别就七座港口及其城市(宁波、泉州、广州、南京、上海、香港、大连)进行实地的拍摄。


《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

时间:2017年10月21日——2017年11月16日

展览地点:中国港口博物馆临展厅

欢迎广大市民前来观展


二、艺术家与作品


宁波

作品丨《宁波市鄞州路边废弃的渔船》

选自丨《宁波港:虚拟与现实》系列

作者丨郑川


在《宁波港:虚拟与现实》中,郑川从虚拟、重现和海岸三个部分,针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三大港口之一的宁波港变迁展开了复杂而又富有想象力的创作。


泉州

作品丨《石雕厂, 惠安县》

选自丨《沉船发掘记》系列,2017

作者丨朱岚清


朱岚清所完成的《沉船发掘记》从泉州湾后渚港附近的海滩上发现一艘宋末时期的沉船出发,摄影师将自己作为沉船发掘小组的成员,在创作中将两次“发掘”并置,向观众再现了泉州港的地方史。

 

广州

选自丨《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系列

录像截屏,2017

作者丨江演媚


广州

选自丨《《漫游两千年后的广州港》系列,2017

作者丨陈文俊


陈文俊和江演媚在拍摄广州港的实践中分别通过图像系列《漫游两千年后的广州港》和录像《三个在广州做生意的外国人》的创作,将这座港城背后作为古今中西国际贸易港口的历史和功能连接起来。


南京

选自丨《如南京一般的南京》系列,2017

作者丨李超瑜


李超瑜在创作《如南京一般的南京》的过程中将这座城市作为历史古都和内河枢纽港的历史与现状做出对比,将作品讨论的现实对准当下景点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上海

作品丨《面具》

选自丨《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系列,2017

作者丨徐浩


徐浩的《物件,数十年和意识的转变》是艺术家针对上海政权更迭、商业变迁的一次类型学研究,他将表征的物件作为项目自我叙述的对象,尝试在不同背景下赋予其新的意义。



选自丨《 无时境 — 香港计划》系列,2017

作者丨黄臻伟


于此同时,黄臻伟所拍摄的《无时境——香港计划》是由摄影、声音采样、文本等材料组成的综合媒介作品。他以香港维多利亚港周边的城市日常景观为样本, 并尝试挑战摄影本体中的“时间”元素, 创造一种失去“时间维度”的城市空间的超现实状态。


大连

选自丨《大连幻景》系列,2017——进行中

作者丨杨圆圆


杨圆圆在拍摄大连港的过程中选取了该港近代史的背景,以城市中的地点为索引,贯穿来自不同时代的叙事片段。《大连幻景》以摄影、文本、录像为媒介,涉及对战争与殖民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空间在不同时期其功能与属性的转变。


三、背后的故事


每一次展览的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半面对展品,一半面对观众。


每一件作品,每一位艺术家都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与才华,策展人就像一把戒尺提醒他们现实条件的限制。现在,走进《港口与影像:行动中的中国港城影像计划》展览的背后,认识、记住并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何伊宁(1986年),摄影史学者,策展人。2010年开始从事摄影及人文类专题、专栏写作,策展,摄影类图书编写及翻译等工作,曾在国内外摄影和艺术媒体上发表过上百篇专栏、专题文章。

策划的展览曾先后在国内及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空间和摄影节展出。何伊宁目前的学术研究方向包括“文化认知与摄影再现:1960年之后的英国摄影”、中西风景摄影比较研究及中国当代摄影书等等,出版物包括《英国摄影教室》《摄影与旅行》(译著)等等。

王欢,写作者、编辑、新锐摄影奖召集人(2014——2016),现居北京。在实践中尝试一种去文体化的写作,并于瑞象馆开设艺评专栏“书面状态”。评论散见于《艺术世界》《艺术界LEAP》《瑞象视点》《假杂志》《中国摄影》以及色影无忌等媒体。

策划的展览包括“被介入的物件”(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项目)、“2016新锐摄影奖入围展”(2016)。策划的项目包括“新锐摄影奖”(2014-2016)、“NEW TALENT陌生的经验”系列讲座、“开放艺术家工作室计划”等。讲座及研讨包括“复调的观看:当摄影与人本共谋”、“摄影的观看,写作与展览”、“身份重组”、“再寻薇薇安”研讨会等。


四、结语


博物馆的功能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博物馆自身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延伸和完善。中国港口博物馆,有别于以收藏“历史文物”为主的传统博物馆模式,而更侧重于打造一个新的“现代博物馆”。


未来,中国港口博物馆还将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不同背景的独立策展人、多种形态的文化艺术机构合作,搭建一个多元而能动的平台,在创新与融合中,为广大公众献上新的艺术与文化形态,让每一个个体成为历史的尊重者、隔阂的沟通者、规则的恪守者以及不凡世界的发现者。


来源:内容整合自中国港口博物馆关于本次展览的相关文章

编辑:轩睿;大侦探#


相关链接:

从单向到多元:博物馆青年正在发声

身处硅谷的这些博物馆,于玩乐中“触摸”科学知识

拒绝做文博法盲,湖北省文物局带你“一刻钟读懂文物法规”

博物馆游艺,让博物馆成为一座文化的综合体

“文艺消费”浪潮,博物馆“搬”进购物中心?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319424239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