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多图预警!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改变展览——数码巴比肯

2018-02-22 K.O 弘博网

作为一个非博物馆专业的极其业余爱好者来说,我是带着两个疑问走进数码巴比肯这个展览的:一个是展览是否达到了宣传中所说的“沉浸式”,另一个是这个展览是否值回了它的(相对来说不便宜的)票价。

走进有点肉疼,有点期待

沉浸式展览,在我个人的理解,和 “浸没式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处。“浸没式戏剧”是近几年炒得很火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浸没式戏剧”指观众可以在观看戏剧时,采取更自性的观看方式,甚至参与其中,达到“浸没”于戏剧中的效果。根据观剧视角的不同,剧情也会呈现出相应的不同。在国内,据我了解,最先开始试水这种戏剧形式的是孟京辉,和他的《死水边的美人鱼》(以下简称《美人鱼》)。《美人鱼》充分利用起蜂巢剧院三层的空间,以三个梦的故事的不断循环,讲述了男男女女间的情感纠葛。观众要不断在剧院里跑上跑下,有时候甚至参与到剧情中,成为其中一部分。虽然个人认为《美人鱼》噱头大于实际,但是这种对“浸没式戏剧”的新颖尝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看到宣传中“沉浸式展览”时,尽管票价不算便宜,我还是下了单的原因。(还有一个小原因就是个人挺喜欢花舞森林的“沉浸式”观展体验,所以这样的展览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死水边的美人鱼


数码巴比肯早鸟票为80元/张,开幕后平日通票100元/张,含节假日通票150元/张,对于吝啬的我来说,上一次感觉票价贵,也就是去年花舞森林120元/张的节假日通票。之所以会觉得有点肉疼,大概是担心展览值不回这个票价,毕竟去花舞森林之前,去过的朋友已经给了我不少这面的反馈。而数码巴比肯,在去之前,除了一些官方推送、宣传,我对它可以说一无所知。


说回这次的展览,“Digital Revolution”数码巴比肯展,是由全球闻名遐迩的巴比肯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数字艺术展,在位于王府井的王府中環举办,这是该展的亚洲首秀。 “巴比肯艺术中心”,“数字艺术展”,“王府中環”,“亚洲首秀”……在展览开始之前,策展人就已经给展览加上了不少“沉甸甸”的标签。而在我个人的期待中,这个展览应该充满了科技元素,光影声画,各种酷炫。那么事实上,这个展览有没有实现这些期待呢?

观展失望与满意并存

数码巴比肯在王府中環设置了两个展厅,分别位于一层和地下一层。按照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先进入了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

一层展厅最中心的位置,陈列了不少对于科技时代来说相当珍贵的展品,包括AppleII、ZX80……


苹果所出的Apple II虽然不是第一部PC(Personal Computer),但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PC之一


ZX80是英国第一台不超过100磅的电脑


这一部分意在重新梳理数字化创意发展过程中的珍贵时刻。受到70年代后硬件与软件的迅速发展冲击,一批珍贵的数字化创意正面临着流失的危机。换句话说,科技的快速更新换代,使得早期的数字化创意的保存与记录变得重要起来。


虽然我不是科技迷,还是觉得这些带有时代气息的数码产品有着非常的吸引力。这些早期的数码产品,包括真机和程序,尤其是一些常见游戏的早期形态,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真的玩到。



一层展厅入口处和出口处,还有一些较为大型的装置,比如现场观众就能参与《一起》创作的动画墙、可以与人互动的《宠物动物园》、以艺术家及其亲朋好友作为主角的《真人快打》、全民参与为偶像制作MV的《约翰尼·卡什项目》等。


《一起》

《真人快打》


个人最喜欢的是这个由世界各地采集来、包含有数字信息的图片组成的时钟。科技把人们连接在了一起,在激发人的想象与创造的同时,更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你能看出我是几点去看的展吗?)



地下一层展厅

地下一层的布展就比较混乱了,但是和一层的展览内容也是有所区分,如果说一层探索的是科技的过去和现在,那么地下一层的展览更多聚焦于可能的未来。

 

从观展人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展品更具有科技感和互动性。


说出的话(虽然是英文)可以幻化为蝶:



张开手臂可以飞翔:



借助APP看到另一个世界:



这些具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利用通讯技术、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手段,描绘出了未来可能的场景。也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触摸到了科技带来的变化与科技所实现的想象。


说满意也是可以的,因为不少展品还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并且在互动和探索中,可以发现乐趣。但是失望也是存在:

展览对于主题区域的划分十分模糊;

展线设计有些混乱,而且缺乏有效的文字性指引;

一些展品令人惊叹,但也有一些展品乏善可陈;

受到空间和参观人数等的限制,有些展品的参与度难以保证

……


Home这个展品其实可以给人更多的思考,但是它只占据了展厅(一层)一个极小的空间


所以我会给这个展览打个70分(满分100),大概就是刚刚及格,有点喜欢,但是还不能达到特别满意的程度。而对于一开始的两个问题,我认为展览只实现了部分的“沉浸式”,受限于各种条件,并不能真正达到“沉浸式”;而这个票价也大概就是刚刚值回的感觉。

离开这场关于科技的展览带来怎样的思考?

关于这场科技艺术展览的思考


数码巴比肯,是一场关于科技的科技展,因此在展览中,科技是展览的整体,也是展览的组成部分;是展览的主要内容,也是展览的主要手段。观众在展览中看到了科技发展的前世今生,对于从事相关科技行业或者对科技感兴趣、有了解的人,可以说是一场“盛宴”,但是对于不熟悉这些的人,数码巴比肯却显得不够亲切。


《金字塔》是个人在整个展览中最喜欢的展品,声画光的完美结合,达到了“沉浸”的效果


除了技术上的提升,在展陈设计、空间设计、内容设计等多个方面,展览如果可以让更多对科技不了解、不熟悉甚至不感兴趣的人,变得了解、熟悉、感兴趣大概才能算是成功。从另一个方面讲,“沉浸式”的展览,不应该只体现在环境上、空间里,更应该让观众在内容上沉浸其中,感受展览的内涵与魅力。

 

博物馆里的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近几年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制作展览,或者辅助展览,早就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故宫推出了端门数字馆,《千里江山图》展出时,也制作了可以让画卷流动起来的数字投影。国博也举办过“国博典藏《乾隆南巡图》长卷数字展示”。这说明数字化在博物馆中不只越来越多见,未来更是大有可为。


拍摄效果不佳,请谅解~


然而运用数字化技术,终究是一种手段,最终它是要服务于展品的内涵。追求“大”的效果与视觉的震撼可以,也不能忽视在“小”的方面的运用。举一个例子,我曾在希腊国立考古博物馆看到过一个展品,在结合了数字化技术后,这个原本普通、不起眼的展品,突然变得鲜活生动了起来:



希腊国立考古博物馆在这个展品前的玻璃上,运用数字化技术,投射出了黑色的烟雾,所以尽管你没有看到展品的内容介绍,也可以结合展品和数字化技术的展示,感受到作品所反射出的战争的紧张与悲痛。所以虽然这是一个“小”的展品,却可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也就是一句话: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归展品本身。


但是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夸一句数码巴比肯,虽然说明牌的文字不够清晰简明,但是展厅里的讲解引导人员很多,而且都会很亲切地对作品进行说明和解释,所以如果你也去看展览,不管有没有问题都可以和身边的讲解员交流,毕竟只有了解了眼前的展品,知道自己在看的是什么,才算不枉一行。


新的一年开始了,可以考虑让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展览作为狗年的第一观喔~

展览时间:2018年1月16日——2018年5月20日 10:00—22: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王府中環


招聘进校园活动已启动

用人单位正在招募中

详情请猛戳图片了解


展览相关信息来源自网络及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现场拍摄

作者、编辑:K.O


【观展】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征稿启事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相关链接:

新春特辑|来自众多博物馆馆长、行业大咖的拜年祝福,更有好礼等你来拿!

新春活动 | 逛馆就得有“范”有创意!玩转博物馆征集令

嘿!兄弟,我们好久不见,你在哪里?

666!故宫文创也玩起了快闪!

一天|台湾博物馆实习记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