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发展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并提出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又要注意什么?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也多次强调:要多措并举,切实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最主要的职能就是收藏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资料及艺术品,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文物都收藏于各类博物馆中。关于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各家论述不一,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自然承担着不同职能。有学者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也各有着不同,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职能(荆三林、李元河:《博物馆基础理论及实用科学技术》,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2页。),这一论述合理且为人所接受。
综合各家所言,博物馆社会职能一般采用王宏钧先生在《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的观点,博物馆承载着三大社会职能,即收藏、教育和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对于自身社会职能的描述也在不断改进,但大体上仍未脱离“三大职能”范畴。2015年3月,国务院新颁布实施的《博物馆条例》强化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与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这一理论可谓不谋而合。
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就是要利用藏品资源,让文物在博物馆活起来,这些文物如何活起来,已经成为大多数博物馆正在探索的课题。本文结合烟台市博物馆部分事例,就博物馆“如何让自己收藏的文物活起来”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博物馆同行交流。
一、库房中的文物如何活起来
从文物利用的角度看,文物似乎是从踏进展厅那一刻才开始被利用;文物保存于库房属于保护,不涉及利用与活起来的问题。实则不然,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夜以继日的研究、科学的分类保护,其实就是文物“活起来”的基础工作。随着科技手段的日益丰富,以及博物馆向社会提供服务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库房中的文物藏品“活起来”的方式大概有如下几种。
藏品数字化已经成为各大博物馆趋之若鹜的新生事物,特别是经过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几乎所有的国有文物类博物馆基本实现了藏品数据库建设。每件藏品的电子数据等同于原有的文物卡片,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储量更大,查阅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官网“藏品展示”
随着数字化的推广,一些博物馆又提出了基于数据库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相对于藏品数据化更是一个质的飞跃,馆藏文物通过数字博物馆这一平台,实现了在互联网的游弋,真正地活了起来。
随着博物馆功能的拓展及外界对博物馆需求的增加,文物藏品应当在更广阔的领域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博物馆充分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充分了解藏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及背后的故事;同时它也是博物馆其他工作的基石,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藏品内涵信息的挖掘利用程度是一座博物馆社会职能发挥好坏的基础,如果不能将藏品本身承载的信息完全挖掘并透露给公众,那就谈不上对文物的有效利用。只有将这种公之于众,利用到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才能成为一座真正的博物馆,一座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正如国际博协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所说:“一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博物馆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将藏品信息的收藏与共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安来顺:《再谈当代博物馆的信息收藏与共享》,《中国博物馆》2012第1期,第22页。)
在博物馆社会功能日渐丰富的今天,博物馆尽可能追求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库房部分功能对社会开放已不可避免。比如说社会文物的托管,向不具备收藏条件的机构、个人开辟出部分库房空间,将社会流散文物代为收藏于博物馆。
2014年,为迎接“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举行文物库房公众开放日活动
这种情况在欧美国家较为多见且由来已久。在国外,有专门的代理机构——文化托管理事会(Board of Trustees)——和立法。(郭玉军、李伟:《欧美博物馆文物托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1期,第68页。)在国内,一些美术馆也已经开始向社会提供藏品代管服务,博物馆早晚也会向社会开放相关功能。博物馆库房功能的多样化旨在向外界释放一种信号,那就是文物库房内的文物是“活”的,文物可以走进来也可以走出去。这种思想的培育对于让库房文物活起来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在确保文物安全及保存环境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我们还应积极探索文物库房向社会特殊群体的限制性开放参观,特定的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可以进入库房观摩文物的家,体验文物藏品管理的日常点滴,实现文物在静中动起来。
二、展厅中的文物如何活起来
一般来说藏品进入展厅才算进入了观众的视野,步入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体系,文物的价值才逐渐为人所知,才从沉睡中慢慢醒来。那么“醒来的文物如何真的活起来,在展厅、展柜中如何发挥自身价值”则成为博物馆人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这里所讨论的是如何让展厅内、展柜内的文物活起来,至于办展方式的策划,国家文物局焦丽丹先生在《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一文中已总结得非常全面,涉及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交流展览、出境展览、文物借展等方式,在此就不再赘述。
文物价值发挥的好与否,首先看策展,能否策划出一个好的展览,决定了文物如何发挥它的价值。以前总有人说“要让文物说话”,但其实应该是要叫文物说话或者是要替文物说话,因为我们知道文物并不能真正的说话,文物要说什么?怎么说?依靠的是策展人。
同一件文物处于不同的组合即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讲述出不同的故事,这就看我们策划什么样的展览,需求释放文物的哪一部分价值,让文物说什么样的话。因此,一个好的展览就是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具备丰富的、有针对性的、有启迪性的展陈内容,这样文物就在展览中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能量,才能真的“活”起来。
笔者非常赞同策展人项目负责制,一个展览的策划需要长期的观众调研,然后要在数万、数十万件文物中挑选所需要的文物(即组合文物)。编写内容设计文本本身是一个讲好文物故事的过程。展览推出后,策展人还要做好相关的推介策划,最后评估出展览的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策展能够讲出一个感人的好故事,也必然能收到好的效益。
▲河南博物院多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原因就是推行了策展人项目负责制,大大激发了陈展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烟台市博物馆早年推出的“烟台开埠陈列”之所以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内容设计奖,主要原因就是策划了一个特色展览,讲好了烟台开埠这个故事。因此,文物能否活起来关键看展览如何策划。策划出特色鲜明、记忆犹新,又让人感人至深的展览,博物馆的文物就在展厅活了起来。
“烟台开埠陈列”展厅一角
如果要将让文物活起来的办展理念融入博物馆,就不得不考虑数字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博物馆展陈中的应用。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随着展陈公司、多媒体科技公司对博物馆展览的介入,博物馆展览形式愈加新颖,方式愈加多样,科技手段的应用也层出不穷。这些都增加了博物馆展览的观赏性、震撼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体现出博物馆与社会的兼容性。
多媒体语音导览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讲解员不足的问题,满足了观众个体需求;数字媒体技术较好地实现了观众与文物的互动,最大可能地释放了文物信息;此外像全息投影技术、三维立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幻影成像技术等的应用,都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博物馆展陈的样貌,让我们的展览更活,让我们对文物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和多样化。
估计每一个去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观众都会对其利用巨幕投影技术动态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那个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技术将原图放大数十倍,并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在人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永远无法忘记这一画面,从而永远记住这件展品。我们当然也要注意博物馆所展示的主题是文物,所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这一主题,其目的在于让文物活起来。
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
博物馆的展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比较呆板,特别是缺乏“活”的元素的使用,这和我们的办展理念、维护成本及其可行性密不可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没有“活”的人文因素在展陈中出现,我们的展览就脱离不了死气沉沉这一现实。
试想即便是一座约20000平方米的中型博物馆,整个参观过程也大约需要1.5-2小时,其间基本是展柜连展柜,中间有两三处场景,几处声光电的展示,整个参观过程都会让人觉得寡然无味。如果在这条展线上增加一两处人文表演,比如结合展览内容编排的小型歌舞剧、音乐剧或其他形式的演出,无疑会让观众麻木的神经为之一振,也会将博物馆的展览带活。河南博物院就曾根据展陈需要,组建了“华夏古乐团”,编排专门的乐曲,组织日常展演与专场演出,诠释古代文物,引起了极好的观众反响。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首演《词心宋韵》专场音乐会
近些年博物馆举办临时展览、馆际间进行交流展,已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2009年以来,每年举办的各类临时展览、引进交流展览、外出巡展达20余个,此外还推出市内中小学巡展项目,较好地盘活了文物资源,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单纯的举办或引进展览,获取的社会效益与投入往往难成正比,达不到预期效果。
针对这一情况,烟台市博物馆在推出展览的同时也推出讲座或者是相关的宣教活动,长期以来形成了品牌,使得展览效应倍增,文物价值得以发挥;展厅文物通过专家讲座、宣教活动等媒介活了起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双展线”在博物馆的应用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博物馆,并且相对成熟,如今在国内一些博物馆也有应用。(杜莹:《从博物馆满足亲子观众需求谈博物馆亲子美育品牌建设》,《中国博物馆》2016年第2期,第95页。)
“双展线”就是在展厅中设立两条甚至更多的展线,一条展线服务于普通观众,另一条展线则服务于特殊群体观众,比如儿童、中小学生,等等。这两条线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隐形的,条件许可的博物馆可以单独开辟,而条件不允许的博物馆则可以在布置展品时作适当考虑,观众虽然未必能看出,但是博物馆讲解员却知道且能引导不同的观众走不同的展线,普通观众重点讲哪些文物,中小学生重点讲哪些文物。“双展线”理念其实体现更多的是博物馆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和成熟,同样也是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的利器之一,它让有着自身特色的、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的文物在众多展品中闪耀。
三、宣教服务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宣教服务的目标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多,本文在此不再讨论,仅结合本人工作实际,谈两点感受。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绝不是一种简单的文物复制。八七会议纪念馆的王玲副馆长曾说“文创产品的研发应当凸显特色、注重设计、讲述故事和体现差异。”
文创产品是以文物为基础,以其价值为核心,利用文物呈现的特征,发挥想象力使用各种手段衍生出来的一种产品,其形式不一而足。文创产品的研发是一门不能忽视、不可小觑的学问,可以说博物馆的发展已离不开文创产品的研发,文创产品是激发现代博物馆活力的新引擎。
从消费学角度来看
文创产品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博物馆商品,观众参观博物馆无论需不需要购票,实际上都与博物馆间形成了一种消费与提供消费的关系,每名观众都是博物馆的消费者,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观众在这里消费的是时间,博物馆为他们提供的商品是令其精神愉悦的空间。而我们现在思考的是:观众的这种消费回馈或者说博物馆回报客户的商品是否完全满足了顾客的需求?恐怕未必。
从普通消费的理念来看
消费者要将物有所值的商品带回家,而如果一座博物馆不能满足这一需求,那消费者完全可以认为你的服务不到位,而文创产品恰恰满足了这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笔者认为文创产品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商品,它是博物馆展览、文物精神的一种延续。观众带走一件纪念品,毫无疑问就是带走了博物馆参观的收获,因为一件纪念品可能让观众永远记住一座博物馆甚至一个文物展览,更会无形中为博物馆做推广和宣传。如此说来,博物馆文物要活起来,真的离不开文创产品的研发和销售。
相信许多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城市的博物馆,组织宣教活动都曾遇到一件极为尴尬的事情:观众参与率低、缺少人气。烟台市博物馆举办的“历史文化讲堂”“趣味课堂”被山东省文物局评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优秀社会教育案例”,但无论是在讲堂还是在课堂都曾遇到过门前冷落的场面,这其中原因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2010年以来,烟台市博物馆下设的烟台民俗博物馆开始在原有的妈祖诞辰活动基础上举办“烟台市妈祖文化节”。活动的策划获得极大的突破,其中最主要的突破在于大胆地面向社会,这种策划体现了开门搞活动的理念,将举办权赋予社会方,由他们负责资金筹措、设置活动内容、负责资金管理使用等。
妈祖诞辰春祠祭奠
2012年,烟台市博物馆与北京保利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圆明园国宝暨南北朝石佛造像烟台特展”,展览影响之大,产生效果之好,在烟台文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5天展览接待观众突破6万人次,达到了展厅观众接待的极限,也突破了博物馆日接待观众的最高纪录。每天开展前博物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长的等待参观的队伍,这是博物馆举办展览少有的场面,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社会力量的参与。所以说,社会的力量是惊人的,仅凭一座博物馆永远无法达到。
我们在举办历史文化讲堂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讲堂和新闻媒体、教育部门还有网络等新媒介合作,参与的观众每次都能爆满。
以上现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博物馆宣教活动不能闭门造车。这是一个开放的、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真正地去面向社会。这种面向不是简单的开放,而是全是心全意寻求全方位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博物馆才能够活起来,文物才能真正随着活起来。
本文已获得《博物院》杂志授权,改编自《博物馆,如何让你的文物活起来》,原文刊载于《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5期(总第5期)。作者:王金定 烟台市博物馆。
《博物院》杂志2017年第5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对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你有什么感受呢?
填写一份问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也请将问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我们了解更多人的感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西北锅巴#大侦探
相关链接:
探展!首博开年大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精彩内容早知道
通知 | 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新理念——第二届《科学教育与博物馆》理事大会暨学术论坛通知
一天|美国博物馆倡议日:从不屑到理解,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心路经历
粤博新馆迎来第1200万位观众,为你解密“整数观众”都得到过哪些福利?
投票 | 玩转博物馆征集大赛,让你喜欢的“文物表情包”拿大奖!
通知 | 中博协市场推广与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会即将召开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