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宝藏》看博物馆讲解:不只是讲物,更是讲人
近日来,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携手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将“文物”以一种全新的、活态的、时尚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节目一经推出便形成霸屏攻势,在互联网上掀起热浪,征服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心。
作为一名节目观众,笔者与许多人一样被“国宝”故事深深打动,既佩服古人的智慧创造,也为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情怀和精神而自豪;作为一名博物馆人,笔者的职业特性也让笔者在观看节目时更为仔细和敏感,前世传奇的演绎、今生故事的讲述还有馆长们的推荐评价都引发了笔者对自身工作的一种思考。
作为博物馆工作者,特别是博物馆讲解员,我们应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我们从《国家宝藏》这个节目中可以借鉴哪些表达方式,能汲取怎样的能量呢?仅以此文谈谈《国家宝藏》节目带来的些许思考和认识。
讲解员应该正视自己的工作
讲解是博物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博物馆的窗口”、“文物和观众的桥梁”和“文物代言人”。但目前,这一职业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行业标准,比如:讲解员的定级考核标准和讲解级别都由内部制定;而且各大院校未对此设置专业学科,来自历史或博物馆学专业的讲解员少之又少。同时,很多人在思想层面上对“讲解员”有一定的误解,将“导游”和“讲解员”的职责混淆。虽然二者都具备导览的责任,但还存有一定的区别。一个优秀的讲解员需要广博的知识,更需要精心钻研。
在《国家宝藏》中,张国立老师自称为“001号讲解员”。笔者认为,这一称呼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向观众普及“讲解员”这一职业的作用。从字面上来看,“讲解”其实就是讲述、解惑。一方面讲解员要会“讲”,这里的“讲”不是演讲,更不是背诵,而是指讲话,把文物(或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通过口头语言向观众进行讲述;另一方面讲解员还要会“解”,解析文物的特点、解答观众的疑惑,这便是讲解工作的基本要求。
讲解员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
“普通话标准”、“形象气质具佳”等外部条件较为优秀的讲解员确实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给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良好体验感,但笔者认为,能够担任“特级讲解员”、“优秀讲解员”或者“金牌讲解员”称号的讲解员最重要的是“服务”于讲解的核心——讲解内容。
《国家宝藏》节目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众、博得好评,最为关键的便是节目中所呈现的内容,纵观《国家宝藏》的节目设置,有几点值得学习借鉴:
01
精炼讲解内容,突出文物亮点
关于讲解内容的设计,曾有专家提出:“讲解应注重点、线、面的结合”。这里的“点”指的是重要展品,“线”指的就是展品之间的关系,“面”指的是要表达的主题。“点线面的结合”其实就是指讲解员应该寻找到展品与展品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最重要的展品,着力讲述展品的亮点从而形成对展览主题的表达。
在《国家宝藏》中,国宝守护人亮相时会用一段言简意赅的表述来介绍文物。区区100余字的介绍却精准地表达出文物的重要信息以及特色、价值,让人一听便明白了当。
李晨
这幅画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全卷画长11.91米,比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还要长,这幅画的作者是北宋徽宗年间一位十八岁的天才少年,名叫希孟,这幅画气象磅礴,吞吐山河,简直就是宋代的国家形象纪录片,堪称宋朝版《航拍中国》 !
张晨光
它是一张世界地图,这张地图长380.2厘米,宽168.7厘米,它首创性的将中国放在了世界地图的最中央,而我们现在国内所看到的世界地图的构图就是受它的影响,别小瞧这幅世界地图,它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02
语言浅显易懂,讲解亲民风趣
讲解员除了需要明确“讲什么”,还应该掌握“怎么讲”。讲解是靠语言来传达信息的,但人体感官能力中听觉是最难记忆的,要让观众听得懂、喜欢听,并且还能记得住,这就考验讲解员的表达能力了。
据笔者所知,大部分博物馆的实习讲解员拿到的第一手资料应该是来自馆方的文物背景资料或者是相关历史书籍,这些资料的共同之处是书面语居多,甚至存在大量的学术性表述,如果讲解员只是一味儿地背诵、摘取,那么讲出来的内容必定枯燥无味。要想让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讲解员需要将资料中的书面信息或专家们的学术观点经过学习理解之后,用口头化的语言向观众进行讲述。
蔡国庆
这是一件来自新石器时代的笛子
它八千多岁了,比齐天大圣孙悟空还要老好多好多
它出土于河南的舞阳贾湖遗址,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也就是翅膀部位的骨头制成,我们称其为贾湖骨笛,在它现世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先秦之前只有五声的调式,也就是:
Do Re Mi So La
而这支七孔的骨笛则改写了这个历史,它可以吹出标准的七声音阶,也就是
Do Re Mi Fa So La Si
贾湖骨笛先后被发现四十多支,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早两千年之久,其中这支七孔的骨笛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制作的最高水平。
父子俩的这番讲述很好地诠释了贾湖骨笛的年代、得名、材质、音乐价值、历史价值等重要信息,特别是将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用众所周知的“Do Re Mi Fa So La Si”做了解释,这就是将学术用语转换为了大众语言,便于理解、记忆。
当然,在《国家宝藏》中直白且幽默的表达比比皆是。
段奕宏介绍“越王勾践剑”:重量只有875克,不足两瓶矿泉水的重量;
刘涛讲解“妇好鴞尊”:我守护的是一只萌萌的爱喝酒的猫头鹰,而且它已经三千多岁了,来自古老的商朝;
陈晓在谈及“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感受时说:在洛神赋中曹植用了大段的文字直接地赞美了洛神的美貌,我从来没有见过有这么多不重样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女子的美貌,男性观众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这首赋,学会了以后对你们写情书也很有帮助.....
其实,一个比喻或一个玩笑,能让讲解充满趣味,也能让文物(或历史)变得立体鲜活。因此,讲解应该避免教科书式的生搬硬套,唯有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述、亲民风趣的表达才更接地气,更能俘获观众的心。
03
联结文物与人,赋予生命人情
目前,讲解员习惯于为观众介绍器物的基本信息,却常常忽略文物的时代背景、特殊的寓意或背后的故事,导致讲解长期处在“以物讲物”的阶段。然而,《国家宝藏》给人眼前一亮,通过史实与虚构结合的故事演绎将文物与人联结在一起,使文物变得有温度、有生命、有人情。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中郭涛就扮演了一个画中的小人物,以他的视角再现了唐朝盛世
“皿方罍”中黄渤和王嘉以兄弟角色分饰器身和器盖,以自述的表达方式演绎皿方罍的坎坷回归之路。
虽然,讲解并不能像电视节目那样以直观的表演形式展现文物故事,但讲解员也能用语言为观众描绘出一个历史画面。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书中提出:“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件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想象,笔者认为这是讲解员应该具备的职业修养,这里的想象不是凭空乱想,而是基于史料记载或考古资料之上,就像节目中的故事演绎或者博物馆展示的情景复原一样,都是虚实结合的一种想象。当然,这首先需要讲解员自身对文物和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需要将文物与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国家宝藏》第八期节目中,宁波“万工轿”的今生讲述者殷硕的话令笔者感同身受,她说:“文物之所以温暖,在于它背后有着许许多多人的故事,有了情感的相连,一件文物才有了温度。”的确,任何一件文物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之下的产物,它的工艺展现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它的造型纹饰隐藏着当时人们的思想信念,它的诞生离不开古人的辛勤劳作与智慧创造。
正如撒贝宁在介绍“云梦睡虎地秦简”时所说:
“每次一看到这些竹简,我就在脑补这样的画面:两千多年前,就在秦始皇即将完成他一统中国的大业的时候,在湖北云梦这个地方,有一个基层的官吏,每天晚上就借着微弱的灯光,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仔细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他当天的工作记录,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四万多字。
其实也许他并不知道自己身处于一个大时代,那是中国第一次意义上的真正的统一,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勤勉,因为他的敬业,使得我们今天的人有幸能够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和帝国崛起。每次想到这样的故事,真的是让我心生感慨,万般地敬佩!”
倘若讲解员也能从内心认识到文物的价值,将文物与人联系在一起,并产生一种情感与想象,那我们就真正成为了“文物代言人”,讲解就是在替文物说话,替远古先祖们说话。
04
强调古今融合,拉近历史距离
在节目中,来自天南海北的各行各业,从耄耋老人到青年孩童、从专家大咖到莘莘学子讲述国宝今生故事,他们都与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或保护、或坚守、或传承、或发扬!通过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我们知晓了文物发掘和保护的不易,明白了文化传承与守护的重要,也看到了文物留在当今的印记。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录的政法理念仍在当今户籍管理、刑侦破案、环保督查等工作中传承不懈;
“杜虎符”所体现的信息安全的智慧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密码登录、指纹解锁、刷脸认证等密码学领域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云纹铜禁”蕴含的“失蜡法”青铜铸造技艺仍是当今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作原理;
还有那8700年前的贾湖骨笛、2400年前的青铜编钟、1300年前的唐代古琴,它们发出的天籁之音仍然穿越时空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原来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影响着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物也并不陈旧,它的价值内涵仍牵动着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讲解要将文物与当代相结合,可以和今天的语言、行为或生活、科技等方面联系对比。就像张国立老师在节目中的讲解:“我们中国人对花轿是有情结的,你看我们现在还习惯把汽车叫做小轿车,轿车的轿就是从花轿的这个轿字来的。”;“合同、金龟婿,这些词其实现在我们还都在用呢,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经得起两千多年的考验。”
而一个历史人物也可以把他讲得可亲可爱、有血有肉,节目中对人物的形象表达让我们看到了喜对工作的孜孜不倦、朱克柔对缂丝技艺的执着追求、朱全来对商人情怀的刚毅秉持,也感受到了贾湖先民对生活的乐观豁达、良渚先民对神灵的虔诚敬畏......
其实,历史人物也和今天的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他们也有牵挂,有个性,有信仰,有情怀。所以,讲解时也要将观众与历史紧紧地“拉”在一起,古今融合才能缩小时空距离,让观众心生亲近!
05
提升讲解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博物馆的宣讲工作者,要将“文化自信”落到实际,或许就在一场普普通通的讲解之中。
一场高品质的讲解能够刷新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文物的沧桑气韵、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如何才能提升讲解品质及内涵呢?笔者认为,讲解员需要摆脱“以物讲物”,更需要传达文物所蕴含的情怀和精神。
张国立老师在节目中有许多精彩的讲解,
“一千年前,咱们老祖宗就是这样“啪”把一幅画拍我们面前了,告诉了我们做事最朴实的道理,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
“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我们看“坤舆万国全图”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举世无双的七下西洋,看到的是大明向世界舞台上的奋力一跃,中国人探索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这样的讲解,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弄虚造作,而是恰到好处地传达文物内涵,以达自然而然的情绪共鸣和情感升华。
正所谓“格物致知”,文物能带来感悟和智慧,历史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我们从哪儿来,还能指引我们到哪儿去。借用张国立老师在讲解皿方罍时的一番话:“在中国,文物之所以称作是文物,就是因为它身上铭记了我们老祖宗的历史,它是有灵魂的,它是一种信仰,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所以,讲解员若能在讲解中将文物(或历史)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民族气节等内涵向观众传递,便能更好地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文化自信及尊严感、荣誉感。
总而言之,讲解员是文化的引领者,观众对文物的认知、文化的了解、博物馆的印象,取决于讲解员的讲解功力;讲解员是文化的传播者,一个博物馆展陈的美、文物的美,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都需要讲解员讲述传递;讲解员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对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你有什么感受呢?
填写一份问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也请将问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我们了解更多人的感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作者:何莉丽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放部
原标题:从《国家宝藏》谈讲解员应如何提升讲解能力
图片来源于视频截图
编辑:西北锅巴#大侦探
相关链接:
月刊|二月:回家过年,赢在博物馆,国宝耀中华……一文览尽本月文博大事记
聚焦“两会”|回顾:2018年省级“两会”中有关文博的建议提案
探展!首博开年大展《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精彩内容早知道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