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犹在他乡遇故乡:湘博中意交流展的怀思

2018-03-18 闲凝眄 弘博网


13-16世纪,是从中世纪走向新世界的关键时期。蒙古铁骑的征服将欧亚大陆连接起来,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世界开始串联成一个整体。商团和旅行者畅行无阻,中西文化在频繁的往来中碰撞出了无数的精彩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马可·波罗和他的东行游记了。而“马可·波罗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意间各层面的交流到底对彼此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热衷探讨的问题。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精心挑选了国内来自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22家博物馆的展品,和国外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罗马国家博物馆、锡耶纳国立美术馆等在内的26家博物馆的250余件(组)精品。


展品包含罗马女神雕塑、庞贝壁画、乔托画作、马可·波罗遗嘱原件、马可·波罗游记的中世纪抄本、安布罗乔·洛伦采蒂风景画、14世纪威尼斯著名画家保罗·委内吉亚诺画作、枫丹白露画派《沐浴中的女人》以及14世纪意大利模仿中国生产的丝绸和陶瓷器等。用变换的空间讲述了一个文化交融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回味悠远的视觉盛典。



丰富的层次感换一种方式讲故事


本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从四海到七海、指南针指向东方、大都的日出、马可·波罗的行囊、来而不往非礼也。通过大量中国与意大利同时代、同主题文物的对比陈列,讲述了当时文化的交流及相互影响的过程。


展厅中,令人惊讶的首先当属随处可见的电子屏。不同于以往大部分展览中的互动装置只是提供展览的背景介绍,本身内容即使相互独立也未尝不可,在本次展览中,所有电子屏中的内容都可以与周围的展品形成呼应。


此外,所有展出的绘画作品、文献、地图等材料,其间所包含的信息在展厅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实物例证,这种近似于“多重证据法”的阐述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风格也成为了本次展览最大的特色。


《诸神之宴》局部及明永乐青花缠枝纹碗


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大都的日出”部分入口处的视频,画面里一只凤凰飞过元大都的上空,以俯瞰的视角讲述了都城的繁华和后世对大都城址建设的猜想,随着故事的推进,凤凰飞入城中,穿过宫墙,最后落于宫殿前的一块丹壁石上,视频的讲述到此为止,而随着参观视线的下移,人们可以惊喜地发现,这块丹壁石就陈列在电子屏的右下方,丹壁石上的凤凰,正是视频中最后落于殿前的五彩凤鸟。丹壁石上方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地图,而图上所示的路线,也正与视频中所述别无二致。


丹壁石


以往类似主题的展览,各个部分的联系大多不够紧密,单看亦可,缺一环也不影响,甚至整体看完也很难有深刻的印象。而在本次中意文化交流展中,通过展品所在空间位置的相对关系搭建出了清晰而紧密的展览逻辑,每一个元素在故事里都不可或缺,使人在走完全程以后能够对主线形成完整的把握,内容和形式的设计都极富层次感,所谓“耳目一新”,莫过如是。


就展品的说明文字而言,不同于传统说明牌对文物信息的简单陈述,中意展的展品信息涵盖了藏品来源、功能、审美价值等,部分展品还配有拓展说明,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多方位地了解展品的背景知识。对参观者而言,更为丰富且“零门槛”,在不影响学术成果表达的前提下,陈述更为亲近,“讲故事”的方式也更有诚意。


展牌图片


大开脑洞的体验东西文明的精彩碰撞


展览主要说了三个故事:中国丝绸和罗马时尚、航海时代和神秘东方、马可·波罗们的行囊。而馆方根据这三个故事又为参观者设计了不同的趣味参观路线,如古代的爆款服装、地图的丈量和证明、马可·波罗的行囊里装了什么宝贝、欧洲人对瓷器的爱到底有多深等等。可以说,不同的人群来到展厅,几乎都可以找到想要的元素,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展览的引导,构建出专属于自己的“时空之旅”。


中国丝绸和罗马时尚:素纱单衣和《花神芙罗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展览中,策展人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马可·波罗到底是谁?”一直以来,学界对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存在真实性的讨论从未断绝。他是否真的来过中国?《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可信?抑或这其实是往来商人的群体代称?而在本次展览中,也通过大量的实物和解读尝试着提出了独有的见解。


故事首先从一份意大利商团名单说起,大量的往来商人和学者穿梭于中西文明的热土,并留下了丰富的遗物和证据,在这一部分的开端,这群人姑且被称作“马可·波罗们”。


“马可·波罗们”的名单


接下来的一幅画则真正开始引入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单元入口处的电子屏中,放映着意大利商团远赴东方的经历,视频结束于大都王廷的盛情款待,而旁边的油画上正讲述着这一场景: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接待,并获得了通行的金牌和大量的珠宝。画面外,故事中的金牌就静静地陈列在侧,应证着文献和画面上的真实场景。


八思巴文金牌


此外,展览中汇集了全世界最重要的关于马可·波罗档案的实物原件和复制品,其中包括马可·波罗的遗书、与叔叔的往来信件、财产清单、以及各种早期《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文献上所提到的物品,或多或少都能在旁侧的展柜里找到相同或类似的物品与之相对应


至此,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答案,而这样的诠释特点,在整个展览的每一个部分都发挥地淋漓尽致。这种环环相扣相互印证的阐释方式,不由得让人层层深入其中,以“剧本带入”的形式体验了一场盛大的游历。


需要注意的是,本次中意交流展所包含的信息量极大,尽管整体故事脉络清晰,每件展品配套的展品说明也十分丰富,但是想完整体验并理解整个“时空之旅”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仔细阅读每一个部分的单元说明和组说明,把握主题发生的背景,才能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不至于有所缺漏或晕头转向。


地图控的福音逐渐清晰的世界


说到东西文化的交流,必然离不开一个有力的证据——地图。展厅中大量的地图展示,不仅构建了人类从徒步丈量测绘到大航海时代连接全球的地图发展史,还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传播通道和古代城市发展研究的有力证据。


以“指南针指向东方”部分的《弗拉·毛罗地图》为例,这幅地图由威尼斯毛罗修士绘制,其中最繁华的地方是靠近伊甸园(左下角)的中国和大都,在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的卢沟桥。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对卢沟桥的印象可能仅限于卢沟桥的狮子和七七事变,而在15世纪,卢沟桥一带曾是著名的交流口岸,商贸发达、水运繁忙。《弗拉·毛罗地图》旁悬挂的《卢沟运筏图》轴则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这幅图生动再现了永定河上卢沟桥的往来盛景,画面中央为一座十一拱桥。望柱上雕刻石狮,与卢沟桥今貌基本一致。这一场景曾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过专门记述,《弗拉·毛罗地图》也为此专门加以描述。


《弗拉毛罗地图》上的卢沟桥和《卢沟运筏图》


在展览的其他部分,也大量摆放了用以证明往来路线和世界文明形成的地图,如《加泰罗尼亚地图》,参考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以航海者的目光将东方描绘成富庶的黄金之地;《托勒密世界地图》根据经纬网绘制,对重要地区进行标示,并采用斗篷状的圆锥投影解决了长期以来将球形投影于平面的难题;还有由利玛窦绘制的《两仪玄览图》,将西方的天文知识及制图技术带到中国,图中出现了五大洲、四大洋及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等,可以说,已经初具现代世界地图的雏形。而纵观整个展览中不同时代地图内容和绘制技法的变化,也为思考现代地图观念的形成、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和文明的传播演进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地图控的福音


结语对展览题目的再思考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十分引人遐思的标题: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从标题出发,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寻找故乡?寻找谁的故乡?“遥远的地方”在哪里?故乡又在何处?村上春树曾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而“故乡”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展览而言,马可·波罗为了寻找梦中的东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如今的我们从这段旧梦里追忆中国古代曾经的繁荣和辉煌,这是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过往。身处于全球化的大时代中,或许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全球化是如何开始的,世界地图是怎么被丈量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有什么背景…人类需要寻找自己的历史。为什么要去西方寻找自己的痕迹,我们的文化曾经发生了怎样的碰撞,现在为人熟知的这些文化符号都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我们固有认知中以为的那样,这是人们对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反思……在我看来,标题中的“故乡”一词,不在于特指某一处地方,也并非类似“乡愁”的一种对过往繁华的追思,而更是人们对自身文明演进的一种思考。


正因如此,中意展给人的感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物的陈列、美的传达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多的是为参观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探索的无限可能。我在寒假期间单独参观中意展共六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而如上所书仍不足以表达其万一。正如馆方所说,“信任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每个细节。目光与展品的每一寸相接,都将赋予它新的生命。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展出时间:2018年1月27日~4月30日

展出地点:湖南省博物馆特展一厅

票务信息:本次展览为收费展,成人票价30元/人,优惠票15元/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现役军人、低保户凭有效证件),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费参观,由家长陪同的1.3米以下儿童免费参观。



部分资料及图片来自于湖南省博物馆官网

编辑:Double L#Mark仔




对于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你有什么感受呢?

填写一份问卷,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

也请将问卷分享给你的朋友们,让我们了解更多人的感受。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填写问卷↓↓↓



【观展】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走出展厅,

你是否思绪万千?

你是否迫不及待地需要分享自己的思考?

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博物馆听到?

你是否期待自己的文字可以拥有改变的力量?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的观展体验,分享你对博物馆展览的点滴想法?


征稿启事


1.征稿面向:所有愿意分享自己观展体验与思考的观众


2.征稿说明: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变了,谁知道呢?);字数在2000——3000之间;每篇文章需要提供高清晰度配图(最好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单独打包);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3.投稿方式:news@hongbowang.net(唯一投稿方式,投稿请注明“观展”)


4.稿酬: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



相关链接:

一天|一个市文物局基层公务员的“普通”一天

数年设想到如今实现,周天游谈古代壁画通史展的形成

校园招聘|还在赶场应聘?你就out了,私人定制的招聘会已是王道

一封来自尼斯的邀请函

杂谈 | 一场关于315和博物馆的“连线”活动

摸索与前行,用自己的芳华诠释博物馆与“我”的意义

馆长论坛:从博物馆改扩建看创新发展之路

当博物馆遇到奢侈品(下)——面对争议,如何实现商业与文化的双赢?

征集|寻找朗读者,重忆那壮阔岁月的家国情怀

当博物馆遇到奢侈品(上)——界限模糊之下,我们面临哪些争议与冲突?

征集|用你的主题点亮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