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医院试行开放,近距离感受“我在故宫修文物”
2016年,一部名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第一次完整地呈现了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一时间文物修复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在经过了3年筹建、1年试运行后,公众现在可以亲自去故宫看他们如何修文物。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图片来源:网络)
2018年6月9日,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向社会公众预约开放,首批40位观众在预约后可近距离观看文物的修复过程。同日,25名文物医院的志愿者也正式上岗。故宫博物院希望借助文物修复过程的开放,联结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
(图片来源:公众号“微故宫”)
为文物
“建病例”
200位专家专注文物修复
故宫文物医院位于紫禁城最西侧,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按照功能分为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三部分,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修复保护机构。
据单霁翔院长介绍,传统文物修复程序,是由保管或使用部门将需要修复保养的文物送到文保科技部,文保科技部主任判断后,送到最权威的修复人员手里,凭经验来修。而如今每一件文物在修复之前都要先送到文物医院,进行分析、检测、探伤,彻查文物病历和健康状况,得出诊断报告,确定修复方案,才能交到修复师手里。
在未来,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将在文物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病历记录着文物曾经的病害状况、修复过程,还能看到文物在什么时间地点展出过,当时的温度、湿度如何。当其再进入文物医院接受保养和修复时,修复人员首先能看到这件文物过去经历过什么。
“这是一个科学修复的态度,所以我们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文物医院。”同时,单霁翔还希望全世界博物馆都能建立科学的文物修复档案,记录文物的生命历程,“这也是文物医院的价值所在”。
目前,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保护专家,23个科研实验室、十余个科技修复平台已经正式运转。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文物医院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故宫博物院为这座“医院”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使现代科学技术能够更好地造福于文物修复工作。
文物医院现场工作图(图片来源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为了保证修复工作不被打扰,公众将无法进入工作室。但为了让公众能清晰看到修复过程,修复师会在窗边的操作台上工作,而文物医院志愿者则会提供讲解。
通过率
“35:1”
讲解志愿者正式上岗
当日,单霁翔为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颁发证书,首批文物医院讲解员正式上岗。
(来源:公众号“微故宫”)
每天都有新的文物进入文物医院,志愿者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讲解内容。“让观众走出文物医院时,对文物修复和文物医生的工作价值有更好地认识,这需要志愿者的工作来实现。”单霁翔说。
故宫累计注册的志愿者已近3000人次,但故宫文物医院的志愿者很特殊。“他们的工作很具挑战性。”单霁翔说,故宫文物医院的预约观众将会带着问题来,他们对文化遗产怀着极大兴趣才会专门来到文物医院,预计很多还抱着与学习、工作有关的明确目的,志愿者必须能解答他们的专业问题。
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招募自2018年4月份开始,文物医院特别成立了遴选小组,对871份简历进行认真审读,遴选出75名应聘者进入第一轮面试。通过现场演讲和提问,按照每位志愿者得分选出35人进入第二轮面试。此轮面试既考察应聘者的讲解能力,又考察应变能力,最终录取了25人进入岗前培训环节。
培训时,依据这些志愿者的兴趣和学科背景,分为A、B、C三个小组,对应文物医院的三段建筑功能分区进行针对性培训,安排志愿者进行定点讲解,经过现场模拟训练后正式上岗。这些志愿者经过了严格考验,都有很好的学科素养,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
“故宫文物医院的开放将实现故宫的一个理念,即公众应该获得对文物修复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这是将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单霁翔表示,通过文物医院的开放,希望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文物修复不仅依靠传统工艺和经验,也离不开现代科技。
据悉,故宫博物院将根据此次试行效果,尽快发布预约开放方案,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及门票预售网站公布。
来源:微信公众号“微故宫”《在故宫,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志愿者|挑战35:1的通过率,他们今天上岗了!》|新京报《故宫文物医院开放 可观看文物“手术”》
编辑:City
相关链接:
通知|第三届全国高校(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培训班开始报名
唯一投稿邮箱:news@hongbowang.net
QQ: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672602553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以下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