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惊喜的博物馆保安“变身”计划
《博物馆奇妙夜》剧照,来源:凤凰艺术
在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突破常规的博物馆安保人员。
李志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讲解员,从保安转型讲解员、电视台主持人,成为“三国文化代言人”。
来源:武侯祠
王黎明
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保卫科主任,网红历史博主“新天地的小窝”,坐拥粉丝近十万,是博物馆保安与公众进行人际交流的先行者。
这两位人物的经历背后,是博物馆安保人员巨大的个人潜力。但我们鲜少意识到,展厅安保其实是观众体验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们在展厅里与游客直接接触,是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出现疑惑、困难时第一个求助的对象。展厅保安的形象仪态、信息沟通和专业态度,其实是博物馆与公众建立人际交流和个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比如当笔者在慕名参观著名的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之后,巧遇闭馆时刻大雨倾盆,游客在出口门廊上避雨等候。但博物馆保安却用极其不友好的语气,强硬要求游客冒雨离开。所有藏品保护、策展研究、宣传推广等努力积累起来的品牌形象,至少在当日现场游客的心目中,一损俱损。
那么这样一个与展品相处时间最长、与游客沟通最直接、甚至有可能是一个博物馆里人数最多的岗位身份,还有除了守卫文物这个本职职能之外的其他可能吗?
位于美国中北部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艺术馆(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以下简称“Mia”),是美国最重要的古代艺术收藏地之一,拥有各类藏品89000余件,也是美国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重镇之一。
为了实现博物馆“通过艺术的力量启发世界”的愿景,博物馆于2012年启动了名为“DNA”(Dynamic New Approach)项目的五年发展规划,旨在最大限度地通过艺术和历史、世界文化的过去与现在,强有力地融合公众。
来源:CODART
作为提升观众融合度的措施之一,Mia重新设计了展厅安保人员的服装,从原来严肃的全套深色西装,转变成柔软的针织套头衫和卡其裤,弱化原有制服所带来的距离感和生硬感,但同时也通过深蓝色调和臂章保持制服的严肃性。
Mia保安服装变化,来源:Mia
在安保换装成功改变观众对博物馆的第一印象后,Mia又从现有保安中招募合适的人员加入“Visitor Experience Guard”项目(以下简称VEG项目),培养成“观众体验保安员”(以下简称VE保安)。
VEG项目的初衷是构建起一个更加具有活力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参观体验
现实场景中,Mia在固定时段为游客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但参观时间和游线相对固定;观众也可以通过语音导览等终端设备,通过人机互动,自由了解展品信息。但对于那些突发的、碎片化的、简短的求知欲,VE保安则可以提供更加及时的、人性化的的交流。
参与者不需要具备艺术、历史的背景知识,但需要有丰富的安保经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稳定的在职在岗规划。目前,Mia70人的安保队伍中,有10人加入了VEG计划,并计划继续增加。
博物馆的教育启发部门每年组织培训2-3次,由专职讲解员介绍重要的永久展品,并通过互动讨论、学习卡片等,积累培训和学习成果;
佩戴“Ask Me”徽章,鼓励观众发问;
随身携带平板电脑,以便帮助游客查询信息;
通过在线系统提交值班表,标注与观众对话的数量、时长、内容以及任何值得反馈的信息;
在展厅安排暗访员,观察VE保安与观众的互动,并采访对应观众,形成评估报告。
观众认为,在展厅里与保安交流,获得藏品信息,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方式。VE保安可以为那些希望自己探索展厅,以更简洁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游客,弥补空白。观众认为这些VE保安是友好的、可触及的、知识充足的。很少人会预设安保人员能提供额外的信息,这种职业偏见带来的惊喜感反而提高了他们参观博物馆的满足感。
对安保人员而言,VEG项目改变了公众对于安保人员的传统看法。他们不仅仅是在展厅里阻止观众触碰艺术品的人,同样也是一个可接近的信息源,有能力对正在展出的物品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一个支持继续学习的途径,且收入有所增加。
Amber Mckenzie, 28岁,建筑专业:
在加入VEG项目之前,经常会出现游客问我问题,而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情况。既然我得在展厅里待那么长时间,那么我希望能了解更多的展品知识,跟人产生更多的交流。一般我每次轮班时,会有十几个观众来咨询,有些是关于方向、有些是想让我帮他们寻找某一件特定的展品,我会和其中的5、6人展开关于艺术品的讨论,这让我感觉工作更有价值。
Kyle Hunter,51岁,哲学专业:
我本身就是博物馆爱好者,所以才选择来博物馆当保安。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安保和讲解的双重任务。对于VEG人员来说,安保职责仍然是第一要务,但当我们和观众在讨论艺术之后,保护藏品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容易和友好。
而对博物馆整体而言,VEG项目有助于不同部门分享知识和信息,发掘出博物馆内部既有人力资源的潜在能力,以更加友好的方式融合观众。类似的项目,在其他博物馆也有成功的经验。
同样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是美国参观人数前五名的现当代艺术馆。该馆为了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直接招募本地艺术家作为画廊助理兼保安。比如插画家Todd Balthazor在保护展品安全的同时,从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就展品信息与观众展开交流,甚至以展厅驻守的所见所闻,创作出新的作品“It Is What It Is!”,为艺术机构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传播。
来源:Meet Minneapolis.org
也许短期内,国内博物馆还不会出现开展类似项目的需求,展厅保安的职责也比较单纯,但这种把观众服务和融合意识,贯穿在每个点位和细节,鼓励博物馆一线员工和游客建立良好个人交流的方向,还是值得我们思考,也要相信艺术、历史和文化,对于每个人的感染力。
成都博物馆保安
正如中国美术报记者赵多多所描述的那样,“晚间展厅参观人数极少,保安不用再像白天一般忙乱,恪守职责的同时,他们也会结合展板上的内容,小声讨论着展品,还会总结最近馆里的人流量,并与其它馆进行着比较。这种融入其间的博物馆意识,不仅彰显着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力,也许更是独属于巴蜀人民的满足感。他们没有让枯燥的工作吞噬自我,而是努力探寻着美与自由的空间,更在展厅中传递着这份热情与满足。”
作者:秦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本文为CICA/CNAF艺术专业与管理人才国际交流项目成果之一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Mark仔
相关链接:
中意论坛丨第三期:改革契机下,博物馆管理及推广的“公众”之心
月刊|博物馆服务国标、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大会、西方绘画500年……博物馆人的十月报告单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