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玉珠:博物馆青年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弘博网 2021-09-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博物院杂志 Author 刘玉珠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这七十年是中国国运昌盛、蓬勃发展的七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国运兴则事业兴”,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文博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中国博物馆体系布局不断优化,办馆质量不断提升,文化惠民不断深入,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新时代,青年人与博物馆事业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博物馆作为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自我增值的重要渠道,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教育角色。而不少优秀青年投身博物馆事业,反哺博物馆,逐渐成长为理论研究的推动者、展览的策划者、藏品的守护者、教育职能的实践者、服务工作的志愿者。他们以博物馆为平台,为博物馆发展和学科建设挥洒青春、贡献才智。


新时代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这就要求博物馆青年工作者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成长为文明传承的延续者,时代变革的推动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实践者和创造者。


新年伊始,《博物院》全文刊登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同志在2018年“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首届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上的讲话《青年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愿博物馆青年工作者不负使命,追逐梦想,建功新时代,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文博行业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人们传递历史智慧,宣传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民族观,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历史重任。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寄希望于新时代的青年。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与青年共同成长,助力青年的发展与进步。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青年,正以青春和知识服务于博物馆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博物馆是青年成长、进步的阶梯


博物馆是青年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通过博物馆特有的陈列、教育等形式,向公众讲述中国故事。自2015年起,国家文物局已连续4年组织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征集工作,向社会进行展示推介。以这些展览为代表的众多优秀展览在潜移默化中向青年传递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


博物馆是青年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教育”与“公众服务”是博物馆的核心要素。2015年,国务院颁布《博物馆条例》,将“教育”确定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与研究、欣赏并列)。中国博物馆也从传统的“文物宝库”向“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机构”转变。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博物馆在传递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坚持以文育人,通过文物、史实向青年讲述历史智慧。虽然传统文化自有独特的魅力,但要用当今青年读得懂、乐意看的方式去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中国博物馆人在陈列语言和相关教育活动等多方面仍需努力,用青年人的视角引导青年去探索和学习,使他们了解历史、喜爱历史,在历史智慧中获得关于创造新价值、新文化的启迪。


博物馆是青年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博物馆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公共性,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不仅是教育场所,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享受、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需求。如今,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空间。参观博物馆、谈论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开放空间,为青年人和朋友、家人聚会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大家可以在展厅参观展览,也可以在博物馆餐厅、休息区喝茶、聊天。很多欧美博物馆定期举行文化活动,如音乐会、鉴赏会、时装发布会、颁奖典礼等,搭建社交平台,人们可以围绕时下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增进了解与交往。


博物馆是青年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今天的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历史文物的殿堂,也是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发动机”。走出去、引进来,博物馆通过展览、教育、文化活动等形式,加深着青年对不同城市、国家、世界的认知,也为促进世界青年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合作提供了机会。同时,新媒体交互式、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不断缩短青年与世界的距离。对于承载收藏、保护、研究、教育、公共服务等功能的博物馆来说,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新应用,转变自身角色、拓展传统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吸引了大批国内外青年的关注。


博物馆是青年自我增值的重要渠道。博物馆能够满足公众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促使公众的文化活动从娱乐层次提升到精神享受层次,既能颐养性情、陶冶情操、升华精神,也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实现人的自我增值和发展进步。2014—201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工作,委托13个试点省份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具有良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基础的国有博物馆,与本地区学校、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挖掘、研究制订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菜单,积极探索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此项工作带动下,各地博物馆教育资源库基本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青年是博物馆建设的中坚力量


青年学者是博物馆理论研究的推动者。 当代中国社会是几千年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当下,“90后”“00后”日渐成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为博物馆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博物馆发展、博物馆学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才智。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在文博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强化、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博物馆、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汇集了大批从事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高学历、高素质青年学者。他们致力于研究博物馆发展和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展览教育传播实践等,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发展动力。


青年策展人是博物馆提升展览品质的先行者。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文物从博物馆走出去,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走出国门。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需要多发挥才智,多些创意的表达,多些生动的解读,走出去的是文物,带回来的将是无比浓烈的民族自信。实行策展人制度,是国际博物馆界的通行做法,也是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品质,更好地满足公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青年策展人,有扎实的知识和理论根底,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是博物馆策展制度建设主要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他们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年轻人的独特视角、最前沿的传播方式策划展览项目,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博物馆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因此,我们今后要为青年策展人才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青年科技专家是博物馆藏品的守护者。今天的青年一代,经历过系统的学科体系教育,乐于接受、勇于探索新生事物,对于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也更为得心应手。在博物馆灿烂文物的背后,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也在发生变化。传统手工修复技艺得到传承,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多领域支撑起文物科技保护的体系。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创新与应用,文物保护技术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都离不开青年科技保护专业人才。


青年教育专员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践者。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发挥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第一要务。博物馆教育面向的主要群体是未成年人,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就好比学校老师,需要青春活力、蓬勃朝气的青年人来担任,他们更具亲和力,更了解未成年人心理认知特点,知道如何激发未成年人对博物馆的兴趣。我国博物馆的一线讲解员大都是青年人。博物馆相关教育体验项目尤其是依托新媒体、新技术开发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大多出自青年人才之手。


青年志愿者是博物馆连接社会的纽带。志愿者是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纽带,是博物馆融入民众生活、提升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推动力。世界各国博物馆都高度重视志愿者工作。青年是博物馆志愿者组织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博物馆拥有20余万志愿者,其中青年志愿者占70%以上。博物馆志愿者不仅在展厅中为观众导览,还承担起协助开放服务、摄影摄像等部分专业工作。志愿者工作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收藏保护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和教育传播机构。


截至2017年底,我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超过5000家,平均每27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出现了很多喜人的变化:


(1)体系布局不断优化。 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市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类型多样化、主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2)办馆质量不断提升。 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已达855家,其中一级博物馆130家、二级286家、三级439家。代表国家及地方文明形象的重点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省级博物馆基本完成新建或改扩建提升。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摸清文物家底。


(3)文化惠民不断深入。 免费开放博物馆超过4500家,每年举办展览2万余个,年参观人数超过9亿人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不断加强,2017年举办各类教育活动20余万次,未成年人参观博物馆超过2.6亿人次。


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下,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迫切需要继续调整、完善博物馆自身定位,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1)在国家层面,充分发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作用,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2)在社会层面,充分发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应加强与教育、科研、传播、旅游、设计、商业等领域的协同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3)在公众层面,坚持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原则,紧扣公众物质生活、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等多层次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基于发展定位的与时俱进,我国博物馆的职能也应随之拓展与深化,以全面实现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1)进一步优化收藏体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物证的征集,“为了明天收藏今天”。


(2)进一步夯实保护基础。转变文物保护理念,强化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向社会开放共享文物资源信息。发展智慧博物馆,提升博物馆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水平。


(3)进一步强化研究职能。坚持学术立馆、科研引领,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展览、教育、文化创意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机制,建设一批研究型博物馆。


(4)进一步提升展示水平。实施独立策展人制度,鼓励策划原创性主题展览。倡导联合展览、巡回展览、流动展览,提高藏品展示利用率。推广“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策划、举办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


(5)进一步完善教育服务。健全文教结合、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博物馆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群体制定差异化方案,增强博物馆终身教育效果。


(6)进一步拓展传播功能。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丰富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质量。实施中华文化全媒体传播计划,加强博物馆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融合,联合策划制作精品栏目、节目。


青年是文明传承的延续者。青年人朝气蓬勃,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当代青年,思想更为多元,表达形式更为多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为开放。只有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尊重青年需求,才能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青年是时代变革的推动力。青年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实践者、创造者。每当历史车轮遭遇暴风骤雨,总是青年大无畏地站在潮流前沿。只有充分发挥青年人锐意进取、勇往无前的热情,才能真正推动新时代博物馆的历史性变革。


青年是文化创新的生力军。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们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文明走向科学,青年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当代青年是探索的一代,是科技创新的一代,理应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博物馆新发展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新时代给了青年人新平台、新机会,也对青年人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新责任。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青年人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新时代,为博物馆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指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我们要站在博物馆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博物馆工作全局,将青年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永续传承,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本文改编自《青年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9年第1期(总第13期)。作者:刘玉珠  国家文物局。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家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索、理论研究、博物馆实践,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究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管;藏品修复与保护;藏品研究;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古建筑和古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MUSEUM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长按二维码,关注《博物院》杂志




作者:刘玉珠  国家文物局

原标题:《青年与新时代中国博物馆》

图源于网络

编辑:争渡#miyagi

往期精彩回顾

并非对立,博物馆可以从休闲胜地中收获什么?

“中海博大讲坛”新年第一讲:变革的世界 变革的博物馆

讲座 | 博物馆讲座汇总(2.23-3.1)

光与影的艺术:看看这些博物馆的灯光秀

经合组织威尼斯大会: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可持续未来的撬动力量

通知|全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第二批试点单位申报开始了!

94年终于等来这场“灯会”活动,夜间开放能否常态化?

伦勃朗大展且看且珍惜,这是一场无法被重复的展览

通知 |  “全球当代语境下的博物馆”研讨会征稿

未来,博物馆要如何定义?

决战紫禁之巅,证明你锦鲤身份的活动来了

招聘|文博相关单位招聘信息汇总(2-2)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