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特辑|刘玉珠:作为文化中枢的中国博物馆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博物馆.文化中枢”论坛上进行了主旨发言。发言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展开解读,深入探讨和审视新时代下博物馆的定位、宗旨、使命及其实现。
“文化中枢”,顾名思义应理解为文化的“中心”和“枢纽”。将博物馆比作“文化中枢”:
一方面,“中心”强调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性作用。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变迁历史见证物的收藏机构,具有其他文化机构所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理所当然应承担起更多的文化责任。
另一方面,“枢纽”明确了新时代博物馆的新特征、新使命,即博物馆并非“文化孤岛”,而是搭建“物”与“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超时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实则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作为时间轴上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应肩负起连接过去、现代与未来的使命;作为空间轴上的“文化中枢”,博物馆应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桥梁。
作为时间的中枢,博物馆忠实记录和见证了人类文明产生、发展和演进的全过程。
博物馆通过对记录和反映时代记忆的物证资料的研究,还原和再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将普通观众认知水平以外的各类专业信息经过“博物馆化”的加工,最终输出成社会公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信息、情感与价值观念,帮助当代人加深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伴随着藏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观众对过去的理解和认知也日渐丰富与完善。
我们去博物馆能获得什么?除了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以外,刘玉珠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便是观众在寻找文化认同的同时,可以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当今博物馆在内容的选择上已经更加全球化,除了展示本国、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外,还解读全球各地的文化与历史。由此,公众得以跳出地域限制,用更宏大的视角看待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
博物馆应树立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理念,加强对博物馆科研成果的应用型转化,通过从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当中,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同时,博物馆还承担着“为明天收藏今天”的历史使命,其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领域不囿于历史范畴,还包括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物证资料。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博物馆应加强对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研究和凝炼,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同时,博物馆应着力实现从展示文明向推动文明的转变,通过这些“记忆”的呈现,让社会公众得到新启迪,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目的。
作为空间的中枢,博物馆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
博物馆是了解和感知世界的窗口,可以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博物馆通过展览展示特定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 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增进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使不同文化群体之间能够以宽容、平等的心态看待相互之间的差异,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吸纳对方文化中合理的因素,为各自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机构,是国民教育重要的基础设施,应当在乡土情结维系、文化身份认同、和谐社区构成等方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博物馆应依托物化的载体,充分发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使之成为本国人民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维护社会和谐服务。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指数是衡量民众幸福感程度的主观指标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了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等不同层面。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对象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积极调整完善自身职能,不断优化服务供给,从而成为民众终身学习、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文化消费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文物连接过去,赋能未来。中国悠久历史与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文明、历史、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时代创新动能,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超级IP”。而这些重要的文物资源,大多正是通过中国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截至目前,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5354家,其中474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平均2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全面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国家。截至2018年到博物馆参观人数已达11.26亿人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迫切,越来越多的人在走进博物馆。
以此为基础,博物馆类型、举办主体日益多元化,除传统类型博物馆外,遗址类博物馆、专题类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等长足发展,国有行业博物馆以及非国有博物馆为我国博物馆发展注入新活力。其中,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非国有博物馆近年快速发展。
依托政策支持、借助技术力量,我国博物馆在藏品资源、展览资源、教育资源、文创资源开发利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各类市场主体与博物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展,由最初的展陈设计施工逐步扩展至博物馆规划、运营、教育活动、文化传播、文创开发、营销推广等各个领域,为满足公众多元化、高品质需求奠定了基础。
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共享。智慧博物馆建设探索则进一步为博物馆智慧管理、智慧展示、智慧服务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是博物馆在服务国家大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博物馆已成为国家会客厅和文化软实力象征。近五年来,各类出入境展览逐渐增多,优秀出境展成为我国文化外交的“金色名片”。此外,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博协主席特别代表卡瑞娜·亚蒂宁在参加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时评价,中国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与热点。
“秦始皇和兵马俑”展览现场
二是“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鲜明特征。文物部门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文物与旅游、教育、文创、影视等行业的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科技企业参与博物馆建设,推进智慧博物馆发展。各地博物馆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型传播方式,促进“人+物+应用+管理”的多端融合,多渠道传播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广受好评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
面向未来,中国博物馆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中枢”作用,就要从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视角,积极主动回应时代要求,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为着眼点,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发展定位,持续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成为维护文化多样性、凝聚文化认同、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平台。
首先,紧扣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能力。积极推动“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积极推动中华文明“走出去”、世界文明“引进来”,主动探索“世界故事、中国表达”的有效方式,切实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与印度总理莫迪一同参观博物馆
(图片来源:Reuters)
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政府间合作,增进与相关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继续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提升中国话语权,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其次,从社会需求层面上,要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在服务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彰显中国博物馆在提升城市文化含金量中的作用,将博物馆建设与重大城市规划、区域改造、景区建设、产业新区建设等进行对接。鼓励博物馆资源富集地区,探索建设城市博物馆集群聚落,或依托旧有建筑、传统民居等建设博物馆,促进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
博物馆也要关注乡村振兴。乡村博物馆建设是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问题的有益探索。通过室内展示与露天展示等多元化展示方式,将乡村历史记忆文化进行“博物馆化”地传承与分享。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博物馆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的作用,探索通过乡村博物馆建设等方式,保护、开放、传承文化遗产,与旅游紧密结合,用文化和生态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边远地区贫困问题。在发展中,应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化、专题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从政府主导向当地居民主导转变,实现自我管理、自主运营,探索形成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未来,中国博物馆应强化文物藏品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凝炼,为开展创新创造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源泉。
一是鼓励大型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建设独具特色的专题类博物馆,使行业博物馆成为行业扩大展示、促进交流的窗口和推动设计制造、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孵化器。
二是要加强博物馆现有资源的梳理和凝炼,形成一批独具特色、价值突出的博物馆文化IP,完善博物馆知识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中的作用,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应探索博物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出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从公众需求层面上,博物馆要进一步增强在凝聚文化认同、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能力,使博物馆切实成为引领高质量生活的新助力。
面向未来,我国博物馆应进一步发挥在知识传播、艺术审美、道德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人,使博物馆成为获取精神支撑、心灵慰藉的源泉。博物馆作为升华精神的重要场所,要致力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应尝试与相关机构合作,探索博物馆在自闭症儿童视觉认知、艺术表现与症状缓解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博物馆要成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和谐的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代表时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为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我国博物馆应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收藏、展示、研究和传播,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坚定文化自信,用明德引领风尚。
面向未来,我国博物馆应探索搭建“博物馆社交圈”,使“去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未来的中国博物馆应根据服务对象及其需求的不断扩展,进一步完善馆内功能空间设计,除了传统的展示空间外,应进一步扩展第二课堂、学术报告厅等教育空间,手工制作、非遗展示等体验空间,音乐厅、剧场、书店等休闲空间,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对博物馆的差异化需求。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的汉服节活动
要探索实现博物馆服务从实体时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如实施“博物馆+”战略,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加强博物馆数字化传播,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加强与设计、制造、旅游、动漫、新媒体等行业的跨界合作,不断丰富博物馆文化产品供给内容和质量,实现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数”说中国博物馆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每年达上百亿元
平均2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北京、甘肃、陕西等一些省份已达到12-13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目前全国博物馆场馆建筑总面积超过2600万平方米、馆均约5500平方米;展厅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馆均超过2500平方米
2008年,全国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仅319座。2018年,总数已超过1600座,十年间数量增长了5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全国博物馆藏品总量4000余万件,年举办展览2.6万多个,年举办教育活动近26万次
近五年来,全国博物馆举办出入境展览近500个,与2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遗产领域合作协定
92家博物馆被纳入文创试点单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收入约35.2亿元,开发文创产品种类超过4万种
2013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工作,山西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等7家博物馆参与试点
游客在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的比例高达40.5%,“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成为老百姓欢度新春的重要选择
本文根据刘玉珠局长在“博物馆.文化中枢”论坛发言整理,内容有所删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oneman
518特辑|不同角度看“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工作者篇
518特辑|潘守永:作为中枢的博物馆,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社会进步的领导者
518特辑 | 入围十大精品的自然科技、出入境类展览都有哪些亮点?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