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讯 | 兼收并蓄,和合共生,来国博感受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

弘博网 2021-09-26


8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主办,河北省临漳县人民政府协办的“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期两个月。这是继“江口沉银”“礼出东方”“汉世雄风”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考古发掘展览,是2012年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发掘、修复成果的首次系统性展示。


和合共生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旧称“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是中国都城规划的肇始地,对中国古代都城乃至东亚中古都城建设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北朝时期,邺城作为当时中国佛教中心之一,高僧云集,寺院林立,对促进佛教中国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16天的抢救性发掘,河北临漳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隋和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经过多年的整理和拼合,邺城考古队完成了200余件造像的修复工作。


本次展览的展品以邺城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的佛像精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佛像蕴含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探讨邺城佛造像艺术在北朝时期的演变历程,发掘这一时期佛造像艺术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


而展览以“和合共生”作为主题,一方面体现了佛教在初传中国时期,是不断同本土文化融合才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寓意着国家博物馆借助同行们的力量,才能举办更多、更高水平的展览,携手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佛韵至美


本次展览共展出展品171件,其中佛造像精品131件,分为邺城概貌、玉石梵像、邺都样式和佛韵至美四个部分,从造像环境、造像本体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艺术来展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序厅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引言:邺城概貌


邺城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筑城,三国曹魏时期筑邺北城为王都,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公元三世纪起,邺城一度成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佛教盛行,因此这一地区的佛像雕造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引言:邺城概貌”铺垫了整个展览的背景,对佛造像出土地的历史沿革、造像制作背景及出土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单元:玉石梵像


佛教思想的流布使得兴福造像渐成风气,邺城佛造像多用白石和青石。白石质地温润,多运用镂空雕刻技术,如北齐的“弥勒七尊像”和“菩萨坐像”,是邺城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青石质地均匀,多运用高浮雕和圆雕,代表作为“弟子立像”“菩萨三尊像”,突出了造像服饰线条的变化。


除了材质对佛造像的雕刻技法有所影响,造像上简繁不一的题记赋予了邺城佛造像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倾向与中国传统观念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历程。这一部分主要从造像材质和造像题记两个方面介绍邺城佛造像,阐述了邺城佛造像风格形成的原因及地域特色。


菩萨坐像,北齐(550-557年)图片来源:国博君


第二单元:邺都样式


伴随着佛教的本土化,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中国佛教造像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曹衣出水”等代表性特征在这里都有呈现。从北魏早期带有西域造像余韵的古朴雄健,到迁都洛阳后流行“秀骨清像”的造型样式,再到北魏晚期的圆润柔美、简洁潇洒,出现了最具地域特色的“龙树背屏”造像,展示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邺城佛教造像艺术魅力。


龙树背屏为两株相交的菩提树构成,是邺城佛造像独特的题材,在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主要出现在邺城及周边地区,有的半圆形背屏上简略勾勒出树叶形状,有的则采用镂空雕刻而成,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树冠层叠镂空,上面还装饰有龙、塔、飞天、璎珞等。这些造像主要制作于北齐时期,雕刻技法纯熟,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叹,不少还有保存良好的彩绘和贴金。如下图的坐佛七尊像便是采用镂空雕刻而成,工艺精湛。


坐佛七尊像,北齐(550-557年)图片来源:国博君


除了造像风格的变化,思惟菩萨作为主尊开始出现,增添了新的造像内容。


思惟五尊像,北齐(550-577年)图片来源:国博君


这一单元通过对北魏至北齐时期造像类型与题材的梳理,展现邺城地区佛造像时代衔接有序、造像地域特征显著的特点。


第三单元:佛韵至美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邺城不仅有北魏时期以褒衣博带为特色,有飘逸潇洒之韵味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有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透雕龙树背屏造型。邺城工匠融当时思想风貌于石雕佛造像之中,形神兼具,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的经典之作。本单元突出表现了在中国审美影响下,邺城佛造像蕴含的艺术价值。



结语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人根据中华文化发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理论,而且使佛教从中国传播到了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典范。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在欣赏佛教雕塑艺术同时,体会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理念。


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


时间:2019年8月6日至2019年10月6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区16展厅



编辑:阿和#阿和部分资料以及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国博君
往期精彩回顾

从博物馆美术展览看阿根廷的展览体制与批评机制

又一家博物馆实行预约制参观!

项目|博物馆公开招标项目汇总(8-2)

博物馆中的“记忆咖啡馆”:为失智症之友寻找丢失的记忆

展期3个月!来国博看课本上的经典美术作品、开国大典的珍贵文物

博物馆夜场之“困”,如何另辟蹊径开启夜场新契机

“利奇马”来袭!上海、浙江多家博物馆紧急闭馆

通知|国家文物局公开征集《文物保护法》修订意见

荐书|探索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创新机制 ——《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书评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