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出发,六位专家共讨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思路、特色与创新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不断探索如何讲好文物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四川文博单位在行动。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2020年年会暨“陈列展览策划与实施”论坛在成都举办。此次会议由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主办,并得到了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的支持。四川博物馆学会69家会员单位的10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大会一致表决通过了《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名单》、《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和《四川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发展规划》。上述文件的生效将为推进四川省各文博单位在展陈方面的沟通,提高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指明路径。
同期举行的“陈列展览策划与实施”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陕西历史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专家们,分享了针对陈列展览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
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颇具诗意地用音乐的意象来理解、审视展览,将博物馆陈列当中的主要构成元素意化为音符、节奏、旋律及其组合,提示我们跳出陈列物的物理范畴,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去理解陈列工作的价值。他首先阐释了博物馆中“物”的三重性。“物”不仅指展品本体,还应包括其衍变过程、文化语境和相关知识。博物馆通过“物”来表达陈列主题,而观众也通过观察形成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向观众传递其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意”则是各个展品的组合、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人之间的互动。博物馆需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情感,让“物”在人的感动中升华。最后,宋向光教授还指出,在陈列展览的交响乐中,乐手(博物馆人员)、指挥家(策展人)的专业性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对陈列的主题思想和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将静态的陈列设计思维转化成流动的设计思维,把时空、知识、认知、信息、视觉、行为和情感连贯交织起来。“博物馆陈列不是物的独奏,不是内容与形式的重奏,而是展品、展具、空间、照明、色彩的协奏,同时也是知识、形式、创意、设计、价值、情感的交响。”宋向光教授在发言的最后总结道。
宋向光教授发言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同乐研究员认为,对于策展者来说,“发现”和“创作”至关重要。首先,“发现”就是告诉参观者来这里是为了了解一个怎样的事实,策展者应当思考观众在参观后能得到什么——是信息、事实、数字,更深刻的理解或者新的技术、灵感、创造力、想象力,还是单纯的享受?在此基础上,再开始展览的“创作”。其次,“创作”并非是文物清单和资料汇编,而是策展者对故事内容的思考——这个展览将如何讲述故事,向谁讲述?以哪种声音来讲述?策展者应当有独立的思考,避免“千展一面”。而展览也应当成为一门艺术。他继而分享了苏州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盘龙城遗址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海战博物馆等博物馆的近10个展览案例。最后,陈同乐研究员以南京博物院为例,通过命题、主题、话题、问题和难题等五个维度与在座代表探讨了展览的策划流程。
南京博物院展览设计
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于2018年5月18日完成改陈,正式向公众开放。时隔一年,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董理与在座代表分享了该馆基本陈列改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首先,“陕西古代文明”以“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一部陕西历史文化发展史,堪称是中国古代史的缩影”为策展新定位,确定策展方针为“主体更加鲜明、体系更加完善、补充最新成果、提升展示形式、增强传播功能”。其次,展览从170余万藏品中遴选出3000多件(套),从100多万年前的蓝田猿人(蓝田人最早被认为距今160多万年)至清末分为7个单元——文明摇篮、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冲突融合、盛唐气象和文脉绵长,系统展示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发展、鼎盛的过程。在内容设计上坚持“守正、创新”,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展示技术。例如,凸显魏晋南北朝作为“文明前夜”的辉煌;以及运用3D技术还原真彩秦俑,同时采用宽屏多通道融合影像,以真实的俑阵结合,让观众对秦军军阵的浩荡印象深刻。再次,展览的空间设计上以重点展品、展项串联中心轴线,结合四周一般文物与各类辅助展项的信息延展,有效分流观众。最后,董理主任还分享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政治、思想、组织、制度和措施等方面对展览的全程保障措施。
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
成都博物馆常设展“花重锦官城•古代篇”展示成都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让观众“从一座馆,看一座城”。成都博物馆馆务委员、总策展人黄晓枫研究员以这一展览为例,探讨如何在博物馆的空间中,构建起文物背后的地方历史文化发展史。首先,策展团队围绕“如何完整地解读并呈现成都4500余年波澜壮阔的城市史、怎样诠释好成都历史文化的独特和璀璨、怎么让观众感受到古代的成都和现代的成都有什么联系?”等三个问题,确定策展原则和方向。在内容角度,强调成都城市文明的延续性以及地域的文化传承性,重视考古出土文物的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解读;在传播角度,以文物组合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让观众能够在重新组合的框架中了解文物与文物之间,文物与历史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其次,采取时代与叙事主题相结合的方式来搭建展览框架。以大事件(重点文物)凸显城市发展节点,在城市文明的进程中讲述成都的历史。再次,在空间设计上,黄晓枫主任通过讲述 “花重锦官城”展览中各个单元的展项设计,阐释“组团展示、诗意陈列、岛形布局、通透借景”的展览表达。最后,她还谈及博物馆的历史文化陈列并不止步于展厅空间的搭建,还需要更多活动来进行诠释,例如导览服务、公众讲座、社教活动、自制动画和自媒体等。
成都博物馆常设展“花重锦官城•古代篇”展厅
除了常设展,临时展览是博物馆最为活跃,也最能吸引观众长期保持关注度的一种展览的方式。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研究员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研究员分别讲述了“中国体育文物展”以及金沙遗址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策划和感悟。
“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由四川博物院和成都体育学院共同打造,首创了依托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为平台,在主办城市举办体育文物专题展览的模式展示传播中国悠久的体育文化。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研究员与在座代表分享了“跨界合作、多馆联合、依托赛事、持续巡展”的策展理念。截至目前,“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览已持续开展8年,巡展9站。策展团队针对不同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地点,联合多家博物馆,不断调整展览的内容、主题和展品。同时,体育文物展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很强,能够让老百姓很容易看懂,展览取得了观众的极高参与度。接下来, 谢丹研究员详细叙述了该展览在南京、鄂尔多斯、福州、天津、扬州、郑州等地巡展的主题和内容,凸显“挖掘文物内涵,让体育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最后,她总结博物馆需要主动融入社会,把握社会的热点,结合国家的一些大的活动,大的事件,以独特的视角,策划出可持续的展览。
“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展”在福建博物院巡展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研究员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策划与组织为例,与业界共同探讨了遗址类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组织的“破局”之法。
首先,王方研究员提出,举办临时展览是拓展考古遗址类或专题类博物馆的内涵和外延,以静态或者动态的展示手段去适应新时期社会公众需求的措施。建馆以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在不断优化提升基本陈列的同时,一方面创作丰富多样的临时展览,另一方面不断地推出交流展览,从展览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立体化等各个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形成了从室内到室外,从单一到多元,从线下到线上,从立体到纵深的展览新形势。其次,王方研究员用 “5+1”模式概括金沙的临时展览。一是重要考古发现系列展,深挖霸国、九连墩、中山国等考古遗址背后的文化故事,使用通俗、亲切的展示方式,实现公众考古的科普性;二是立足古蜀文明的地域特色,加强与中国其他区域文明,与其他各历史时期文化之间宏观的交流和对比,策划“殷墟宝藏”,“良渚文明展”、“玉叶金枝展”等展览;三是结合馆藏文物特色,推出“玉汇金沙”、“金色记忆”、“金玉琅琅”等集学术性、观赏性、互动性于一体文物专题的系列展;四是把金沙置身于世界文明的整体格局中,展示古埃及、玛雅、庞贝等世界文明,进一步提升展陈手段和设计理念;五是以诗歌、非遗文化等为主题的艺术金沙系列展览,采取众筹众创的展览形式,策展理念由封闭、半封闭走向网络和开放;六是每年金沙太阳节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彩灯表现古蜀文明和太阳崇拜,延伸展示空间,连接古代文明和现代艺术生活。除此之外,创新的输出形式也让古蜀文明国内外巡展开启了新征程。最后,王方研究员与代表们交流了策展的心得——要善于突破想象、题材,打破边界和攻破题材、内容、形式等。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发现·中山国”展厅
除了现场代表,40.7万线上观众通过网络直播参与了论坛。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四川省博物馆学会陈列展览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单位,将在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在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在四川省博物馆学会的指导下,打造好四川省各文博单位展陈方面的沟通平台,为提高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贡献力量。
来源:金沙遗址博物馆
回顾往期精彩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