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众为中心,看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如何全方位提升影响力
2020年9月28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跨博)经过半年的改陈终于再次迎来了观众。在往期文章中,弘博网曾报道跨博如何用展览讲好考古故事,为观众搭建与学术的桥梁(往期报道:“勇立潮头”!升级后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用展览搭建观众与学术的桥梁)。本期将聚焦升级后的跨博如何通过精致的形式设计、多角度的宣传推广及多层次的社教活动与观众产生更加深入的互动。
跨博升级后的“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了跨湖桥文化脉络,充分吸收浙江史前考古研究新成果,突显跨湖桥遗址作为跨湖桥文化核心区的重要学术价值以及浙江精神源起地的实证,彰显浙江先民富有创造力的智慧力量,并通过精心的策划将跨湖桥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搭建起观众与学术之间的桥梁。
在形式设计方面,改陈后的基本陈列也处处体现着精致的气息。首先,主展厅展现完整叙事线的同时营造出展陈呼吸感和节奏感,打造视觉广度与纵深度。
主展厅一览
遗址厅遵循原址保护原则,在保持遗址原貌前提下以独木舟为中心进行展示。
遗址厅
第二课堂将“部落学校”主题课程教室与互动体验区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区分。
“部落学校”
展览多处用文物、图文、投影、场景模型相结合的展示方式,立体展现跨湖桥史前先民的生活图景。
主展厅第二单元“生活的画卷”
圆形剪影灯箱艺术又准确地解读器物的应用场景。
主展厅第二单元“生活的艺术”部分圆形剪影灯箱
包括独木舟、漆弓在内的木质文物是跨湖桥遗址的代表性文物。跨湖桥先民对于木器制作的讲究开始于精心的选材。不同功能的工具会使用不同的木料,而需要更高硬度和韧性的器物则会选择木料的心材制作。策展团队将跨湖桥出土木器所用木料样品结合线图、实物与文字说明一一展出,更加直观地讲述了跨湖桥先民的木器制造工艺。
对各类木材样品的展示
此外,展览还设计了引导观众自主探索的互动展项。如主展厅第三单元“创造的艺术”部分,设计师将陶器制作工具放在嵌入墙壁看似封闭的展柜中。观众可以先透过展柜上的圆形洞口看到文物的局部,激发对文物的想象,之后拉开柜门方可观全貌。这样的探寻过程,延长了观众在展品前的驻足时间,增加了对文物细节的了解,提高了观众对展品的兴趣,也调节了观展的节奏。
主展厅第三单元“创造的艺术”部分,可以打开的展柜
为了扩大博物馆和新展览的影响力,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在不同平台、针对不同观众进行了全方位宣传。跨博先是在开馆前预热、新馆开幕、主题陈列推介等重要节点,邀请电视台、报社杂志等60多家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如,《文化月刊》对展览进行了专版介绍。我国博物馆宣传推广工作中,对展览进行外文报道还并不常见,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此次邀请了新华网以英文文字和视频等形式进行推送,同时新华社以日文版对展览进行了报道,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值得借鉴与学习。
部分媒体对新展开幕的报道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也在展前、展中进行推广,推送了多篇微信文章,阅读量达1.9万。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
除了报道之外,还有知名公众号和自媒体发表展评,针对展览进行从内容策划到形式设计等各个角度的讨论,在专业领域扩大影响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尤其也吸引了很多改陈前就来参观过的观众再次踏入博物馆。
知名公众号和自媒体发表展评
值得一提的是,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还利用杭州市公交车西湖-湘湖专线进行展览车体宣传,让展览信息到达更多观众。
两辆公交车车体宣传
此外,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还于2020年12月举办了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学术研讨会,并进行了网络直播,观众流量达5.9万人次。《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系列丛书跨湖桥卷——舟立潮头》等多部学术著作、多篇学术文章发表出版。今年,博物馆还将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共同推出第八届中国公共考古——湘湖论坛,提升跨湖桥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学术活动不仅促进各地遗址博物馆、文博单位在展览、陈列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提高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学术影响力,还使其和相关文博机构、专家学者、著名高校建立联系,为更加深入的合作打下基础。
史前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学术研讨会
联合萧山融媒体中心开展的博物馆研学活动直播也是展览宣传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1月14日,以“遇见美丽萧山 聆听八千年回响”为主题的融媒直播暨萧然学子研学博物馆活动走进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来自湖滨小学的同学们通过参观、学习馆内的“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陈列厅和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展示厅两个板块,并且带着学子们最想了解的跨湖桥遗址问题以及通过此次研究学习孩子们的新发现来完成一份“研学报告”。此外,还有市民代表也参与到了活动中。这次活动在三个平台同步直播,观看量共计5.8万人次。
“遇见美丽萧山 聆听八千年回响”融媒直播暨萧然学子研学博物馆活动
由此可见,博物馆及其展览的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展览信息和相关活动信息的发布,还需利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考虑不同观众的需要进行较为长期的的全方位推广。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自展前预热开始至今,都在抓住各种契机进行宣传,以扩大其在包括考古、展览等方面的专家、文博爱好者、青少年等不同观众群体中的影响力,让博物馆真正走出去。
与全面升级的基本陈列一同与观众见面的还有全新的社教空间及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
“部落学校”
新增设的“部落学校”面积达153平方米,由主题课程区和互动体验区组成,将先民赖以生存的古湘湖生态环境作为空间背景,采用卡通化的表现语言,依据跨湖桥文化定制研学课件与互动游戏,营造了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体验空间,丰富青少年对跨湖桥文化的认知渠道。这样的教育空间激发青少年学习兴趣,发展探究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部落学校”
为了使青少年观众获得更好的学习资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针对7-14岁的学龄儿童自主开发了《中华第一舟》课程,并开展了“你点我送”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的活动。此外,除了上文提及的与媒体联合开展的研学活动,跨博还开发了包括陶器修复、雕版印刷体验、活字印刷体验、经典文物拼图等多种互动体验项目。
《中华第一舟》课程
“你点我送”流动博物馆进校园
跨湖桥记忆之陶器修复活动
面对文博行业从业人员,跨博邀请杭州市其他文博单位的专家开展了《博物馆的打开方式》、《讲解的基础理论及讲解稿写作技巧》等专业讲座,为更多从业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了解博物馆学前沿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机会。
《博物馆的打开方式》讲座
以观众为中心、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是“勇立潮头”策展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为了了解此次展览的观众构成,以及观众对展览的评价,跨博在展览开幕后就着手进行了观众调查。99.2%的观众表示会将跨博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也有99%以上的观众表示会再次前来参观。这已是对博物馆与策展团队最好的肯定与鼓励。
资料来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这个假期乘着地铁去长博!长沙地铁1号线“长沙博物馆”全景列车上线
荐书 |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局面—《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制度设计研究》读后
“勇立潮头”!升级后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用展览搭建观众与学术的桥梁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