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 | 神秘的巴国:讲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巴国故事
巴国,一个神秘的古国,中国先秦奇书《山海经》中就有“西南有巴国”的记载。现代人们常说的“巴山蜀水”、“下里巴人”,都是对这个古老国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巴国诞生在大河之滨,巴人活动在大山深处,纵然历经迁徙,山水环境都是它永恒不变的家园。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文献记载阙如,这个曾经在今川、渝、陕、鄂、湘、贵都留下足迹,并在江汉平原与秦、楚等强国争锋的古国,却犹如水中奔腾的浪花、山中弥漫的浓雾,既激发了人们无限的乡愁,又蒙上了厚重的面纱。
历经多年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笼罩在古老巴国头上的那团迷雾逐渐消散,历史的面纱被层层揭开。“神秘的巴国”展览努力尝试讲述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巴国故事。毋庸讳言,关于巴国的历史和文化,目前在学术界仍有许多不解之谜,我们同样呈现给观众,并期待与您共同完成神奇的探秘之旅!
展览汇集了渝、川、鄂等多家文博单位收藏的巴文化文物精品,是川渝文博界共同打造“双城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全国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巴国历史文化的大联展。展览遵从透物见人的策展理念,努力践行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恢复与重塑,以大量图像重塑作为文物的辅助展品,力图让展览见物、见人、见精神。并由此创新性地提炼出巴渝文化的核心内涵:适应环境、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处世哲学;追慕先进、善于学习的进取精神;天性劲勇、质直好义的英雄本色。
展览看点
展览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联袂奉献。它是首次全面、系统展示巴文化的展览。
习总书记说:“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展览将成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的热点事项。
展览展出精品文物373件,其中一级文物32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37件,一般文物292件。(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许多重要文物尚未定级)。除重庆观众耳熟能详的虎钮錞于、鸟形尊等外,还有观众陌生的商代猪形铜磬、商代大型卜骨、战国巴王玉组佩、水陆攻战纹铜豆等巴文化重器。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博物馆发掘的一批小田溪王室珍品也将进行一次“回家”之旅。
战国水陆攻战宴乐纹青铜盖豆(附腹部线图,藏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带盖,弧腹、矮柄、圈足。盖和豆身布满错铅纹饰。盖捉手上以一人为核心,左右两侧各四兽。盖面铸刻四组纹饰,主要是宴乐、武舞、弋射。腹部铸刻四组纹饰,主要是水陆攻战图和攻城图。圈足上图案分两组,一组为狩猎图,另一组为采桑图。
战国青铜虎钮錞于(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錞于盘面雕铸五组纹饰——独髻人头、站立船头的羽人击鼓、鱼与卷云纹、夔龙与柿蒂纹、花蒂(手心纹),真实展现了2000年前古老巴人生业及信仰。核心图案是盘面上立虎与独髻人头组合,此应与巴人关于廪君“虎饮人血”的先祖记忆有关。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对巴人的文化内涵以“好巫”、“尚武”称谓之,既缺乏时代气息,也缺少文化内涵,展览将通过文物、场景等巴人的品性,诠释巴渝文化的时代精神,即:
·适应环境、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渔猎生业、吊脚楼)
·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处世哲学 (巫风烈烈、巴人民谣)
·追慕先进、善于学习的进取精神 (青铜文明)
·“天性劲勇”、“质直好义”的英雄本色 (廪君、巴蔓子)
4神秘之旅,邀您体验
古老的巴文化蒙着层层神秘的面纱,展览将秉承透物见人见精神的策展理念,以通俗易懂的视觉化表达传递文化信息。将精美的文物与古老的传说、历史的图像、现代的科技进行有机组合,为观众逐层揭开这些面纱。在这里,您将穿越到2000年前,亲临其境般地感受巴王的小饭桌、巴将的剑矛戈、巴民的食住行。
展厅
同时,展览还见推出吉祥物,打造可感、可知、可玩的文化IP,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展示巴文化之根、之魂。
展览单元结构
廪君是巴人尊奉的英雄式国君,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以带有浓郁神话色彩的笔墨记载了这位巴族先君的英雄事迹。这是中国南方少有的为正史记载的关于一个古国族先君的故事,其叙事体系属于中国早期历史神话中典型的“英雄+先祖”类型。廪君故事长久流传并在巴文化中留下了深深印记,根据史书记载,廪君身死后幻化成白虎,由此,白虎成为巴人的图腾。战、汉时期巴地流行的青铜虎钮錞于是巴人对先君记忆与崇拜的实物证据。
展厅
根据史书记载,巴国曾参加了周武王讨伐商纣的牧野之战,并在战后受到分封,与濮、楚、邓等国并为“周之南土”。春秋时期,巴国在与楚国作战失败后,被迫远徙。大约在战国中晚期,“及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华阳国志》记载巴国曾先后把今重庆主城、合川、涪陵、丰都、阆中作为自己的都城。
展厅
先秦时期的巴国虽然身被“南蛮”之名,但同样非常重视礼乐文化,周文化、楚文化的仪轨深深地影响着巴文化。与此同时,巴人也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条件对先进文化进行了创造性改革,从“器以尊楚”到巴风浓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礼仪文化。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参加牧野之战时,在战场上,“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自此以后,“天性劲勇”、“质直好义”成为巴民族的集体秉性。春秋时期,巴、楚两国在江汉平原时战时和,互有胜负;战国时期,雄踞四川盆地东部的巴国,在秦、楚、蜀列强环伺下,奋勇抗争,顽强地生存着。在迄今已发掘的巴人墓葬中,男性死者普遍陪葬数量不等的青铜武器,巴蜀式青铜兵器也是巴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展厅
西周至战国的800多年时光里,由于受到秦、楚、蜀等强国的逼迫,巴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多有变化,甚至连都城也多次迁徙。但无论大巴山、大巫山还是武陵山,无论汉江、清江还是嘉陵江,巴民族从未离开大山大水的生存环境。正所谓“山川资俊杰”,巴人的生产、生活都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他们也养成了适应自然、坚韧顽强的民族品性。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凭藉险山峻水偏安一隅的巴国亦未能幸免。先是楚国的节节西进,使得巴国都城五度迁移,继而,公元前316年,秦国在统一六国过程中率先灭掉巴蜀,巴国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巴郡,郡治江州(今重庆主城)。与蜀郡不同,秦王在巴渝大地实行了怀柔政策,保留“君长”制。至此,一个古老的方国被历史尘封,一个崭新的巴郡翻开了历史篇章。
展厅
秦灭巴国后,巴人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其后裔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土家族。今天的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和大巴山麓。土家族人继承了巴人能征善战、能歌善舞的基因。其民族手工艺“西兰卡普”精湛华美,享誉华夏。
据悉,此次展览正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将持续至8月15日。
一直以来,弘博网以专业的视角观察博物馆事,以人文的情怀关注博物馆人,建立博物馆业内交流的平台,更打开博物馆与社会信息互通的窗口。多年的发展少不了广大同行的支持。如今,弘博网已推出【观展】【业务思考】【一天】三个栏目,现特向大家征稿。稿件录用后,即有相应稿酬;能够引发广泛共鸣与讨论的文章(以阅读量为标准),还有额外奖励。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链接:
来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甲子传承·看四色龙骨山” 跟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探秘远古
新展 | 一场黄花梨和沉香的文化盛宴,品味岁月沉淀的香气与美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21年世界博物馆报告》,指出博物馆未来发展选择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