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技术+标准化——看这支社会力量如何让“博物馆进校园”

密斯豆 弘博网 2023-10-07


自2020年10月《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印发以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教育及馆校合作的实践不断开展,国家文物局也主导推出了多个“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这些项目中,有的是由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开设博物馆课程;有的则以地区为单位整合区内博物馆与学校资源,将博物馆教育融入学校教学工作中;还有的是以博物馆为主导设立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在众多实践中,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开展的“猫馆长的校园博物馆”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唯一一个由社会力量参与的“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猫馆长的校园博物馆”由民营企业假日博物馆开发,旨在为中小学博物馆教育与馆校合作提供一套同时涵盖课程体系与教育空间的标准化解决方案,有助于博物馆课程在更多学校进行推广,更为馆校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应用给了这一产品更大的延展空间,让我们看到“博物馆进校园”实践中的不同形态与多种可能。


1
博物大课堂:校园博物馆的核心


“猫馆长的校园博物馆”的核心为假日博物馆团队研发的“博物科普系列课程”。其课程的模块和内容基于国情教育要求,对标教学大纲的学科及知识点,融入博物馆藏品资源,并形成“文物与历史”、“艺术与美育”、“自然与科学”三大系列课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将教师授课、视频播放、交流讨论与动手体验相结合,让孩子们进行启发、探究式的学习。


I级:

7-9

II级:

10-12

III级:

13-15

Beginner

level

Elementary 

level

Advanced 

level

小学中低年级组

小学中高年级组

初中年级组

【I级课程】主要参考中小学校内学课设置和课程大纲,开发有趣生动、可辅助于各学科或跨学科课内学习的兴趣类课程;

【II级课程】适度参考中小学校内学课设置和课程大纲,开发拓展思维、激发不同领域兴趣和学生探究欲望的跨学科课程;

【III级课程】在吸收中小学校内课程大纲基础上再创新,开发拓宽视野、具有深度探究精神和学课前沿思考的超学科课程。


如今北交大附中正在开展的 《古代‘穿越’指南(中国篇)》(以下简称《指南》)便是“博物科普系列课程”的一部分,作为初一年级的选修课于每周四下午进行,每个学期共12节课。从课程内容上看,《指南》属于“文物与历史”版块,但不同于校本课程中的历史课,《指南》将中国古代文物与历史知识横向分为“工具与生产”、“科学与文化”和“生活与日常”3个专题,每个专题再分为4个小话题以时间线索纵向学习,最终让孩子自己织就一张历史发展的网络。此外,由于引入“博物教育”的理念,课程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对标教学大纲中的不同学科及知识点,让孩子们从身边的生活与当下的社会切入去思考古代的问题,实现融会贯通。


课堂讨论时间,引导孩子从身边事开始思考


以第一专题“工具与生产”的第二课“土的升华:陶器与瓷器”为例。这节课主要讲述陶器的制作原理及其用途、陶器的种类、瓷器的产生及瓷业的发展与瓷器的外销。课程链接的博物馆资源非常丰富,从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陶器到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从青瓷、长沙窑瓷器到宋代名窑名瓷再到外销瓷,这些藏品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以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同学们观看课程视频


因为假日博物馆已有多年研发博物视频课程的经验,所以能够用于课程讲授的视频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假日博物馆已经开发了20余部视频课程,而《指南(中国篇)》就是以其主打视频课程《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的内容为基础设计。这套课程与多家博物馆合作,以虚拟人物“猫馆长”的口吻用1000件藏品将中国历史串讲起来。


如果“穿越”了,你该怎么办?点开即获得“穿越指南”一份


教师利用这些视频,配合讲解、提问与互动,点出每节课涵盖的各科知识,如第二课“土的升华”除历史之外,还涉及物理(土壤的形状改变)、社会(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思政(中国的对外政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课程还可联系现实,融入涉及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历史份额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与现状等问题的国情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去引导孩子积极思考找到答案,之后再进行补充。在观看视频和听教师讲授的过程中,配套的学习单必不可少。填写学习单可以帮助孩子记忆知识点,并保证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学们边看视频边填写学习单


经过30分钟左右的学习,课堂进入分组动手体验环节。假日博物馆的标准化课程中包括了每节课的配套体验教具。如第一课“人类的历史,从石头与火开始”的钻木取火套件,第二课“土的升华:陶器与瓷器”的制陶设备等等。每到这个环节,课堂氛围总是特别高涨,很多同学也都表示这是他们最喜欢的部分。



如此,《指南》的每节课都力求实现3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如上文提到的第二课“土的升华:陶器与瓷器”,便是以“了解中国最早发明陶容器和瓷器的历史,领略中国陶器之美”为其知识目标,以“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表达与创造能力,培养知识迁移与分析能力”为其能力目标,以“感受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中国智慧”为其育人目标。


为了提高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假日博物馆将以上提到的每项内容都尽可能细化,并形成极具指导性的文本内容,作为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在现阶段,假日博物馆为开展博物馆课程的学校提供师资,但在未来,假日博物馆将以标准化的示范教材为基础培训学校教师自主开展博物馆课程。


假日博物馆培训北交大附中历史教师使用博物实验室内设备


2
博物实验室:开放的博物教育空间


除了系统化的、对标地方与校本课标的课程设计,假日博物馆的标准化产品中还包括在校园建设的博物空间——“猫馆长的博物实验室”。提取课程名称《古代‘穿越’指南(中国篇)》的“穿越”主题,博物实验室选择太空舱的风格,通过数智大屏、全息宝盒、VR展馆、好奇空间、博物之窗等5个板块,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学习知识、放飞想象力的空间。


同学们在“猫馆长的博物实验室”


“数智大屏”内嵌博物教学资源库,从文物、学科等多个维度,以图文、音视频、3D等多种方式,立体化展现相关信息,针对不同教学场景,提供多种展示和互动方案。数据库持续更新,将逐步在校园构建一个博物泛知识图谱。


数智大屏


“全息宝盒”将博物馆里的宝藏以全息影像模型的方式360度呈现在学生眼前,将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专题展览“搬进”校园。通过全息宝盒的多种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全息宝盒


“VR展馆”配合整体场景设计和独有的沉浸式体验,将整个校园博物空间打造为一个内容丰富的VR博物馆,学生身在校园,便可身临其境般浏览各大博物馆。


VR展馆


“好奇空间”基于博物馆的起源“好奇柜”设计,每个好奇柜展现独有的打开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近距离观察文物的细节,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在探究中获得更多体验。


好奇柜


“博物之窗”综合博物学的各大分支,选取东西方自然和人文发展的精华代表,以主题展陈的形式分6个窗口分别展示,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增强逻辑思维,以博物学的角度认识和思考世界。这一部分也是同学们的展陈空间,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策划展示内容,并不时更换。同时,这里也是为博物馆预留的展示窗口。博物馆可以与学生一起在这里策展,真正实现“展教结合”


博物之窗


假日博物馆这一博物教育空间的建设也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除了这5项主要设备,空间内展板的大小、材质、颜色等方方面面都在标准化教育方案中有所依据,使其更加具有可复制性,便于推广至更多校园。


博物实验室不仅仅是孩子们上课的场所,也会在固定时间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为了解决博物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运营的问题,假日博物馆开发了一款用于预约参观的小程序。同时,假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博物实验室培训了20名小讲解员,为老师和同学的参观提供服务。今年的5月13日,北交大附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学生节”,假日博物馆培训的第一批小讲解员正式上岗,为前来参观的同学和老师介绍博物空间的各种功能,分享自己在博物馆课程中的所得所感。如此,假日博物馆帮助北交大附中实现了博物实验室的常态化运营,同时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


同学在演练担任小讲解员


3
底层关联集成系统:新兴技术让博物教育无限延伸


当然,博物馆教育的标准化不等于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一成不变,相反,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假日博物馆开发的产品具有了更大的延展空间。博物大课堂和博物实验室的基础是假日博物馆开发的“猫馆长云平台”,通过强大的底层关联集成系统,可以反向助力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为了能够最大化促进博物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假日博物馆在研发这套系统时,充分结合了博物馆教育的各种场景需求。该系统不仅仅可用于学校博物馆教育,还能够适用于博物馆的现场教育或其他场景教育需要。


系统构成示意图


首先,这一系统根据博物馆教育的不同场景,提供直播互动、VR管理等功能,博物馆等机构可以在线“端到端”轻松触达一线学校教育。近日,北交大附中的师生便利用这一系统,通过直播镜头跟着讲解员老师走进红色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一场线上主题班会。


来看看大家如何开线上主题班会


其次,助资源管理/调度系统,学校和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取全方位、多形式的博物馆教育资源。老师及学生可以通过资料库查询和选择自助课程,为同学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第三,通过云计算和数据反馈系统,博物馆、决策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教育需求,时时获得学生学习跟踪反馈。


第四,系统的多种应用模块可组合使用,从而轻松适用于流动博物馆、博物馆下乡等场景。比如,VR展馆与好奇空间组合使用,可适用于流动博物馆;VR展馆与远程直播结合,可用于博物馆下乡、社区博物馆教育等场景。


4
结语


随着社会对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愈发重视,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都加入到了博物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相对于博物馆和学校,以假日博物馆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更加灵活,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可复制的、便于推广的、产品化的教育服务。此外,假日博物馆研发的系统用技术为博物馆与学校的对接提供了平台与保障,有助于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博物馆若能充分利用此类产品,提高资源开放程度,一定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馆校合作、“博物馆进校园”等实践的广泛开展。




回顾往期精彩

博物馆青年说 | 实践在中国科普教育的内涵变迁,从劝工陈列所到新时代科技类博物馆

518特辑 | 今年5·18,这座博物馆和社区一起“串了个门”

上海各大博物馆展陈计划出炉,多个重量级展览即将亮相

博物馆青年说 | 从危机中恢复与重塑:博物馆的未来之路

七年磨一剑,成博的十大精品展是如何炼成的?

文化同源,赋能致远!长株潭区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2021年福建省文博领域数字化高峰论坛在漳州市博物馆召开

518现场 | 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时代责任与使命

518现场 | 福建主会场:精彩纷呈就在漳博

518现场 | 博物馆之夜:让观众与历史对话,与文明互动

518现场 |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于国际博物馆日成立!

518现场 | 全国各省主会场都有哪些精彩活动?

518现场|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一览!多图多消息预警!

518现场 | 逾千名全球文保专家共同聚焦北京——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京开幕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