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 | 终曲亦为开始——从观众留言反观坂本龙一特展

赵多多 弘博网 2023-10-07


看不见自己的耳朵

但声音存在

看不见钢琴的音符

但旋律存在

看不见创作的目的

但共鸣存在

流动的生命

四月即在


在被彩铅涂鸦的观众留言簿上,我忽然看到上面那几行字,那种自己观展时不断闪现的遐想,或是某种程度上出于观展惯性而不得不做的引申思考,瞬间被这短短的几句话击中,这种冲击在我今日落笔时,依旧强烈。如若借助展览中反复出现的“光”和“水雾”这两种意象来形容,彼时的我仍迷失在展览的浓雾中,而这几句话显然已经穿越雾霭森林寻找到了其中之美。这恰好晃到的几句话,不仅让我得以一窥隐藏在观众留言簿后的大千世界,更让我得以借助他者的凝视去重新回顾这样一场展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观众留言


“沉浸式展览”巨大关注背后的先天误解与理解真空


尽管观众留言簿上偶尔会闪现如同开头那段文字一样精彩的观后感,但大部分留言仍困惑于展览的“表情达意”上:“看得有点儿懵,这就是艺术吗?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了!”“这就是艺术吗?小丑怕不是我自己”“阳春白雪,而我们是下里巴人”“作品本身并不重要,拍到好照片才是要紧事”。坂本龙一先生的文化知名度,装置展览本身所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以及木木美术馆某种程度上的“网红”属性,都让展览迅速聚拢了人气,而身处展览中的众人也大都无法免俗的将展品当成“背景墙”,不厌其烦的拍照,仿佛自己才是展览真正的“展品”。


网络时代常常会让一些吸引眼球的场所和装置卷入“网红”的大潮,毕竟给出网红定义的是手握自拍杆的ins或微信用户。当大量观众先天将这样一种“沉浸式展览”误认为是“网红展”后,无休止的“摆拍”就会使艺术作品的理解产生人为屏障。大众的注意点只停留在展厅表面的趣味,对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便很难有真正的理解与感悟。诚然,艺术具有娱乐性,但如果观众仅仅把艺术展览看作满足娱乐的消遣,显然是不够的。


《异步-沉溺》©️木木美术馆


今天,艺术科技化的潮流“督促”艺术家在创作中紧紧跟随科技创新的脚步,“沉浸式展览”作为艺术与科技的桥梁,在多元包容的艺术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科技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内涵。但“沉浸”所寄托的内容,不仅表现为客观存在的形式上的沉浸,更多还要营造一种主观认知上的沉浸,从而让观众与作品之间,身体、心理上的距离感都能被迅速打破。


不容置疑,当下沉浸式展览良莠不一,且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艺术氛围不浓、学术深度不足、沉浸体验不佳等诸多问题。因此,一方面博物馆需要完善策展理念,甄选与打造出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具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深度的展览。同时要谨记作为一种带有“沉思”感的文化空间,要始终把技术隐藏到思考和体验的背后,说到底,博物馆可以变化、发展、跟上甚至去超越时代,也必然会应用新技术迭代的各种可能,但这一定要在体现意识与思想的前提之下,如果技术只是直接创造体验,或是变成了技术“自嗨”的局面,那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另一方面,对于观众而言,在打卡、拍照之余,或许也可以“学着”陶醉于展览所营造的想象与思考之中,毕竟不是眼前能见到的东西才是艺术,唤起超乎眼前能见的事物,艺术就在想象之中。想必,随着科技的进步和5G时代的来临,“艺术×科技”还将会给博物馆变革带来持久的影响与无限的可能。

“文化icon”的亲切感


展览开幕前夕,坂本龙一先生在社交网站上发表了一封“此后的日子,我将‘与癌共生’”的公开信,消息一经发出,全世界都开始为教授祈福,祝他早日康复,展览留言簿上更满载着观众对坂本龙一先生最真切的祝福,其中不乏整段的日语、英语小作文和对先生形象的生动描绘。


“天才少年”“流行先锋”“配乐大师”“人道主义者”……这些都是我们在谈起坂本龙一先生时惯用的形容,而对于所有中国乐迷来说,《末代皇帝》中的电影配乐,或许才是我们与先生之间最熟悉、最亲切的那根文化纽带。每当独自走在日暮黄昏的故宫,看到闭馆前空旷的太和门广场,总会忍不住放出《Where Is Armo》《Open the Door》《Rain》听听,奔跑的声音、焦急的情绪、回荡着的悲凉与失落的风声,那些被压在现代文明之下的历史回响,让曾属于紫禁城的时空再次立体起来。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只有斑驳的朱红宫墙,辉煌的金銮殿,紫禁城却又那么大,大到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与信仰,到头来,所有的离开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他都打不开,所有宿命的安排他都冲不破。


坂本龙一为电影《末代皇帝》创作的配乐《Rain》手稿


很难想象,这样一种既来自中国,又带有某种强烈陌生感的乐曲,几乎是坂本龙一在对中国音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用两周时间即兴创作的。他的创作是怎样走入一个陌生文化环境的?他作品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的创作力为何可以维持这么长的时间?当一张张有关《末代皇帝》拍摄期间的花絮照片,好像一份特意送给中国观众的礼物一样,出现在展览结尾处的时候,坂本龙一彼时看到的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与如今站在美术馆户外屋顶远眺,即可看到的故宫和高楼林立的北京新城区,交叠、重合在一起,仿佛帮助我们在一瞬间无限接近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也唯有感叹,这或许就是艺术天才的壮举吧。


  # 01

 《末代皇帝》拍摄花絮 

  # 02

 末代皇帝拍摄花絮

  # 03

《末代皇帝》拍摄花絮之

 陈冲、坂本龙一


不得不说,包括《末代皇帝》《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在内的大量电影配乐,给予了坂本龙一在全球范围内更为持久的文化记忆与魅力,对此,他也坦言:为电影创作配乐和发表专辑、唱片完全不同,电影的存在,为音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它能使音乐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并且可以使音乐的热度持续更长的时间。比如说这些乐曲,都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已有40余年,但是大家今天依旧在听这些歌,如果这些乐曲当年只是某张专辑中的一首歌曲,可能不会有如此持久的热度,所以说电影是承载和传播音乐的最好形式,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为电影配乐的原因。发散开来思考,如果音乐与电影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延长了彼此的艺术生命,那么博物馆展览又该找寻到怎样一种新的“媒介”与“载体”,来寄托大家更为持久,和不断延展的情感记忆?


坂本龙一为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创作的配乐

《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


“综合感官”促使观看延展


每个人都是一个感知综合体,我们正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这五种感官来感知世界的。可以说,这五种感官能够到达的界限就是我们对世界了解的边界所在。然而在大多数博物馆的参观体验中,真正得到充分利用的感官功能只有视觉,人的其他感官功能不仅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反而在展览中被“禁锢”了起来。当然,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有意尝试将展览从单一强化视觉的空间,转变为一种根据具体叙事需求去强化不同感官的场所。


《异步-空间脉动》


“再一次相信了通感的力量,最接近自然的声音,就是最接近神祷的声音。”展览从漆黑、逼仄的地下室开启,正表明了其试图打破单一感官的旨趣——通过弱化视觉、强化听觉感官,来呈现并描述人们在生活中难以感知的无形存在。在作品《异步-空间脉动》中,24部iPhone与iPad在黑暗中,好似一扇扇小窗散发着幽幽微光,分别呈现了坂本龙一位于纽约的工作室、客厅以及庭院,艺术家在这里制作并完成了历时八年的新专辑《异步》。iPhone与iPad图像如摄影作品一般陈设在墙上,观众必须靠近才能听见从中发出的细微声音,这些影像片段与各自所具有的环境音、以及专辑音乐素材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件装置作品。画面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但阳光透过树叶洒落的光影、夜间电视机中闪烁的光波、工作室中各种仪器上明灭的按钮,无时无刻不在邀请我们凑近屏幕,去听听这些“光”背后的声音。于是,我们听到雨点落在绿色植物上的声音,树叶沙沙的声音,海浪拍岸的声音,听到月亮在凛冽夜空中的声音,听到人们的絮语,听到微风下窗帘轻轻摆动的声音——这一切又都将我们的记忆唤醒并转化为视觉图像。“观音”-“听时”——听觉和视觉的“异步”将我们的感知打通,并获得了真正超越于现实生活的叙事体验。透过这些通往感知世界的窗口,我们最终找到了深入了解坂本龙一心灵世界的路径。


阳光洒在琴键和乐谱上


“处于黑暗之中,谁会找到那束光?睡着和死亡似乎也没有什么两样,等到梦醒,等到光亮,一切都会迎来新的开始。”作品《异步-第一束光》中,艺术家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将自己常用的名为“数码刺猬”的小型相机交到亲友手中,邀请他们自由地拍摄。摇晃的镜头、粗糙的画质、独具暖意的色调,每一张相片捕捉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私密瞬间。漆黑空间中仅有一块屏幕,伴随着坂本龙一《异步》专辑中的《Disintegration》,碎片化的影像片段交替出现,其后音乐逐渐过渡到《Life,life》,乌克兰诗人阿尔谢尼·塔尔科夫斯基的诗歌《And this I dreamt,and this I dream》在耳畔轻轻响起,睡梦中的孩子、大人和狗,清晨大海上升腾的第一缕阳光,通往大海的乡村小路……依次出现在屏幕上。黑暗空间中的视频影像,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观众视觉的强烈刺激,激发了视觉与听觉之间的联动,就像第一道阳光,把我们的耳朵叫醒。


博物馆中的“观看”一直在沿着两条路径向前发展:一条是以纯视觉为轴心的发展线,过去博物馆已经沿着这条路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接下来必定还会继续发展,尤其是会结合新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来进行;另一条是以其他感官尤其是综合感官的运用为核心的发展路径,不难想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条线的发展会非常迅速,必然会给博物馆中的“观看”带来巨大的改变,即便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想象它的样子,但已然可以预见。


“超物之物”带来的情感共振


我们对“物”的判断关键在于,它能不能在我们的眼中构成一个有形状、有意义的实体。物的尺度太小或太大,都会让我们失去把握它、理解它的能力,因此也就在心理上脱离了“物”的范畴。但如果我们抛开既往的习惯认知,大胆地从展览叙事的角度重新来看这些“超物之物”,就会发现,正是因为其超越了常规的尺度与认知,才拥有了超越寻常的价值与意义。


《你的时间》


“时间如冰川,而我在你的名字里,感受消逝。”在作品《你的时间》中,坂本龙一与高谷史郎在展厅左右两侧各放置了五台LED面板和音箱,前后还各有两台音箱。在这个空间内,为此装置重新编排的《异步》乐曲,与“海啸钢琴”根据全球地震数据所弹奏的旋律交相响起。十台LED面板和14台音箱所产生的光与声,使得声音在空间中的运动与传播,如物体一般以可视、可听,甚至是可触的方式呈现。展览里,那架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海啸的冲击中“幸免于难”的钢琴,就如同“定海神针”般掩映在忽明忽暗的光线中,不管潮水怎样变化,声音怎样波动,灯光如何明灭,它就在那昏暗的灯光中,时不时提醒你一下,它还在那里,令人不由得想起《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中的那句经典台词:“远方有一堆篝火,在为久候之人燃烧”。瞬间我感觉自己正迎着透过玫瑰花窗的光,站在教堂的祭坛前。一切传入耳中的声音仿佛圣经诗篇般优雅凝重,倾泻出巨大美感的同时,更弥漫着天荒地老的永恒意味。海浪冲刷掉一切,徒留一地狼藉之外,还有音乐响起,尽管这音乐背后也承载着痛苦,但只要有音乐在,就有记忆在,就有希望在。


“海啸钢琴”根据全球地震数据随机弹奏乐曲


“声音最有可能充满无限的空间,不尽的可能性,让平庸也如泣如诉。”作品《生命-流动,不可见,不可闻……》中,12个水箱构成的3×4方格阵列悬吊在半空中,水箱两侧装有音响,图像被投射在水箱中生成的雾气上,浓雾时可以清晰成像,薄雾时图像则透过水槽,在地面上荡漾出光影,观众可在其中漫步、伫立,亦可躺在地上观赏。其中大部分图像和声音是根据坂本龙一1999年的歌剧《生命》解构而成,《生命》是坂本龙一以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为素材创作的作品,严肃探讨了许多与环境和社会相关的问题。“光”“雾”,这两种在平日展览中甚少出现的“微粒”,充当了这件装置作品绝对的主角,也让我们真切意识到“微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媒介,可以用来塑造整个展览的状态。在展览中,观众是流动的,但展品往往都是静止的。所谓参观,指的就是流动的观众沿着静止的展品观看的过程,而此次展览中大量运用了微粒群组的流动原理来创作展品,就使得展品与观众都动了起来,从而给参观方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当然这些微粒所呈现出的“半虚半实”,更为展览增添了“浸入式”的氛围,“半虚半实”的状态既能阻隔观众的一部分视线,但又不会完全失去对形体的辨认,更不会影响观众进入其中自由活动,这就改变了传统展览中那种人与物之间的远距离凝视关系,使得观众享有了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生命-流动,不可见,不可闻……》©️木木美术馆


《水的样态》嵌套在作品《生命-流动,不可见,不可闻……》中,在一个非常简洁的仿日式庭院里,安置了一个活水池塘,天花板上的滴漏设备,按照坂本龙一收集好的东南亚降雨数据落入水池中,于静谧中漾出层层水纹。不知是展厅空间的局限促成了这样一种作品组合方式,还是作品本身有意为之,总之这两件相邻的作品,在震撼场景与细节感悟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在安静的空间氛围映衬下,观众内心的激荡更加强烈。


《水的样态》



死亡永远在路上,但在它悄悄剥夺生命之前,我们不会意识到这件事。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去,人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不会干涸的井。但所有事情都是有限的:多少个迷人的童年下午,回想起来还是会让你感到如此深沉的温柔?也许只有四五次,也许还没有。你看到过多少次满月的样子?大概20次,但我们总觉得生命无穷无尽。


当我们身处作品《生命-井》中时,骤然而起的漫天水雾迅速淹没人群,而我们在慌乱中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对好相机的焦距时,浓雾旋即散去,忙着在雾中拍照的我们,彼时多少可以体会到一点点生命的无常吧?


《生命-井》


不似那个创作电影配乐的坂本龙一,作品中所充盈的强烈氛围和情感力量,他最新的作品更像是用精粹和纯净的声音,所完成的对复杂内容与抽象概念尽可能的表达,一如我们在展览中看到的他的音乐装置,坂本龙一面对癌症所表现出的从容、优雅与积极心态,让他的装置艺术多了一层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体悟。此时音乐在他手中,早已不止于节奏、旋律、音色,而是带有强烈的人的色彩,他透过音乐看这个世界,而我们则透过音乐看到了他眼中的世界。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

展览时间:2021年3月15日-8月8日

展出作品:八组音乐装置,外加一组图片展

票价:成人票(平日):180,周末&节假日:220;学生票(平日):130,周末&节假日:150

展览信息



作者:赵多多

回顾往期精彩
河南博物院、浙江、上海地区多家博物馆今日起恢复开放!江苏各文化场馆严阵以待!
“十三五”期间我国实现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目标
全国革命文物展示联盟成立
泉州申遗成功: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
征稿倒计时:第三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
“遗产地数字博物馆体系构建及实践应用沙龙研讨会”向您发出邀请!
曲折而振奋:复兴路上,国宝归来!
聚焦博物馆与特殊教育:ELE童博汇·网络研讨会(2021年第3期)开始报名
持续关注 | 河南各地博物馆最新情况;华东地区多家博物馆临时闭馆
全国博物馆改革发展工作会在济南召开
观展 | “遇见山大 拾忆青岛”:在你身边的展览,以青春书写温情记忆

您是否经历过“一票难求”?关于博物馆预约参观,邀您参与调研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