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创新——以《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为例
近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公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申报的《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脱颖而出,获选十佳优秀推荐案例。
该项目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史密森尼学习与数字访问中心(SCLDA),以及史密森尼美国国立亚洲艺术馆(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四家机构合作打造,旨在提高中美两国K-12教师和学生对使用博物馆数字资源支持课堂教学的利用。丰富中国历史和文化在美国的学习,加强中国和美国的博物馆资源合作。项目推出后连续受到好评,2020年曾获得第二届“海帆奖”最佳案例“最佳可视效果”专项奖。
上个月,由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主办,RE睿·国际创忆馆承办的遗产地数字博物馆体系构建及实践应用沙龙研讨会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副教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客座研究员董勇英分享了《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经验,和她对博物馆数字教育的理解与实践。
现将文字稿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数字教育助力国际文化传播
《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推进中,持续优化模块(课件)。一是以秦兵马俑为文化符号,利用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美国K-12学生分析和理解艺术现象所蕴含的时代和文化。二是通过秦兵马俑为兴趣指向,启发美国K-12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哲学、政治和经济等学习了解,更广泛参与到全球的艺术学习实践中。 《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是陕西省文物局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以一种创新方式推动了中外博物馆数字教育资源的合作与使用,使得博物馆数字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更具内涵,亦更丰富,影响深远。 选择权威平台、优化渠道、传播持续创新,是《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有力推进的关键点。项目几个节点的解读,是为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几个要点,更希望抛砖引玉。 有关合作平台的选择。 史密森尼学习与数字访问中心(SCLDA)作为史密森尼学会的主要数字教育平台,一直致力于应用博物馆资源的提供,并在全球展开广泛合作。中心通过多维度的研究和评价体系,为受众数字学习开发新模式和方法,为个人创造性使用史密森尼数字资源提供工具。该中心和史密森尼协会下属的19座博物馆及艺术馆、1座国家动物园和9座研究中心合作,使学习者最大限度的获取协会所拥有的丰富的藏品资源(1.365亿件艺术品和标本)。在美国国内,这是一个权威的学习资源平台。 有关渠道的跨文化优化。 为了适合美国K-12学生学习,项目组选择了美国的四个课程标准,分别是《大学、职业和公民生活框架-社会科课程国家标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共同核心国家标准》和《历史课程标准》。 以适应史密森尼学习与数字访问中心(SCLDA)学习使用特点的模式,整理、设计、制作了两个艺术学科和四个社会学科的教育模块。另外,还有一个专门为教育工作者准备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模块。 为了支持教师使用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模块时更吸引学生思考,项目组在每个教育模块中都增加了以研究为基础的教育手段,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就艺术品进行分层讨论。例如,借助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开发的“零点计划——思维训练课”。这些教育方法能指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并“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跨学科的内容学习相结合”。 模块(课件)设计伊始,就全力打造可以融通中美课堂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并充分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项目组跟踪中发现,艺术课堂上对兵马俑的常识性研究,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学习这些教育模块,中国古代艺术品被置于学生发现的中心。学生可以使用模块(课件)来掌握跨学科的学术内容,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能够进行批判性和分析性思考,并培养了一种思维方式,就像策展人和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换句话说,学生成为过程发现的积极参与者。这为项目组的传播持续创新,提供了很多可行性思路。
#1
弘博解说
目前,兵马俑项目一期提供的7个模块中,除了1个涵盖了所有兵马俑相关信息和教学资料的模块,还有2个模块作为激发深入学习兴趣的课件,3个模块作为社会学科类的课件,1个模块用于艺术学科的学习。这些模块基本上覆盖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相关的各种主题,从秦始皇个人的经历到一统中国的历史,从秦代的政治制度到其对后世的影响,从兵马俑的不同类型到兵马俑坑的布局,从考古发掘到彩绘保存技术,使学习者能够对秦始皇、兵马俑及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每个模块的页面都标注了与教学大纲对应的科目、等级及具体要求。
教师制作课件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跟学生进行互动,这样学生在看图片或者是视频时,是由问题来引导的,而这种思维也是可以由教师设定的。比方说,我们先看到这样的一幅图片,然后会给出这样的三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请至少说出三个艺术特征”“这件艺术品使你想到什么”等等。
#2
弘博解说
除了丰富的主题,独特的教学形式也是该项目的一大亮点。模块的设计考虑到美国多个教学标准的要求,在讲述知识的同时,引入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方法,通过设置看图回答问题、制作自己的兵马俑等互动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此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每个项目还为教育者提供了若干建议,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删减部分太过深入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兵马俑制作指导
每个模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使用,教学形式覆盖了集体作业、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充分满足教育者的不同需求。
《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在2017年第97届美国NCSS社会学科全国大会上发布,随后广泛关注和使用,七个教育模块目前访问量达到8万人次。尤其是在美国的一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会主动进行学习。
史密森尼作为美国最大的博物馆机构,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项目组和美国同仁也积极在一些艺术、历史和社会学科的会议中进行推广和宣传,有效增加了项目的海外传播。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来说,从教育的角度,如果能够和不同国家展开长期有效合作,并结合当地学校的教学标准、学生学习的方式,便可以把这些资源很好地进行转化和利用。
项目完成后,应美国国际艺术教育协会(InSEA)邀请, 项目组撰写文章“Digital Exploration of the Terracotta Army:Resources and Pedagogy”(秦兵马俑数字探索:资源与教学法),将编入 Teaching Chinese Arts and Culture: Context, Content, and Pedagogy(教授中国艺术和文化:语境、内容以及教学法)一书。
在调研和实践时项目组发现,很多美国学生对中国艺术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认为中国的艺术是一种东亚的区域艺术和文化。谈到兵马俑时,很多人只是好奇,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如果借助博物馆真实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物数字资源,由跨文化教育专家结合当地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要求设计出教育课程,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跨文化学习。
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秦陵文物特点,利用秦兵马俑的巨大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通过多个项目进行文化遗产海外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教育项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互动性强、参与性高,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2015年开始,该项目先后在国内多地大中小学校开展数百场宣讲。2018年,该项目又走进美国,成为国内首个以教育活动走出国门的项目。
2015年至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以“秦陵移动课堂”的形式,通过全程英语专题讲座、遗址现场教学、参与互动活动及媒体访谈等多个内容,为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所院校的千余名青年学生带来丰富的秦文化学习体验。
2017年,秦陵博物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美国史密森尼学习和数字访问中心合作创建的中美“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在此基础上,秦陵博物院又主导开发了教育项目“秦兵马俑远程教育课堂”,利用信息技术和混合式教学方法,对喜欢中国文化的美国学生进行异地授课,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今年7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项目分别荣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的“十佳优秀推荐案例”和“入围案例”。
来源:陕西日报
复制以下链接,查看《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内容:
https://learninglab.si.edu/profile/20693
整理自遗产地数字博物馆体系构建及实践应用沙龙研讨会发言内容、史密森尼数字教育平台、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