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降雨来袭,博物馆如何应对极端天气?
本周,南方地区降雨连绵不休。中央气象台8月14日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强降雨继续影响长江中下游及广西、贵州等地。随着雨带逐渐南压,预计未来一周南方还将出现新一轮降雨过程。专家提醒,需注意连续降雨可能造成的“叠加效应”,也对博物馆文物安全提出了挑战。
在洪水、热浪、山火等极端天气以肉眼可见的高频率肆虐全球之时,受到威胁的不仅是人类自身,还有人类有着成百上千年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而天灾面前,行动起来的也不仅是各国救援队伍,还有博物馆、美术馆的管理者们,为保护躺在世界各地那些设计精良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中的艺术品提前开始“防灾工作”。
从洪水到山火 岌岌可危的无价藏品
价值不菲的文物、艺术品虽都被小心翼翼的存放在设有森严的安保措施的建筑内,但除馆外的大火、水灾甚至烟尘都有可能渗透入内,给这些无比珍贵的展品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洪水自然不必多言,尽管大多数艺术馆和博物馆往往在设计时就会考虑到水浸的问题,设计优良的排水系统、将艺术品陈列在较高的位置甚至更高楼层、甚至直接放弃一些容易受损的艺术品(如对湿度较为敏感的水彩画),但因应建筑自身的老化、洪水规模的增大等,仍有许多博物馆存在防水漏洞。
而看似无害的烟尘,也可能给艺术品带来未知的风险。去年初,当熊熊燃烧数月的澳洲大火用烟尘笼罩住首都堪培拉(Canberra),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自1967年开馆以来首次被迫连续两日闭馆,馆方如此谨慎的原因之一恰恰是人们不清楚烟尘中的这些悬浮粒子会如何对艺术品产生损害。馆长Nick Mitzevich表示,空气中存在的任何异物都有随时间损害艺术品的可能:“受损的艺术品可能会在50年后才会显示出损害。我们不得不非常小心。”
受干燥天气影响,澳洲山火持续超过半年,损毁大面积林木及夺走大批野生动物的性命。
最近几个星期全球各地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严重性都令人震惊,以至于一些气候学家也未能预料的极端现象也出现。国内和欧洲分别出现规模前所未见的洪水;加拿大发生温度高达49摄氏度的热浪;远在北欧的芬兰出现堪比热带的高温,并出现50年来最严重的山火;此外,俄罗斯、美国、和巴西也都遇山火肆虐。科学家表示,无论各国未来如何减排,极端天气都将持续存在。
“现实就是我们的博物馆地处洪水区。你不可能随便搬起一座大理石雕塑、运来运去。”
——卢浮宫馆长马丁内斯(Jean-Luc Martinez)
卢浮宫展品“搬家”
不过,不少博物馆一早已经采取行动,避免藏品受到洪水、的威胁。
这当中不得不提坐落在塞纳河畔低地的卢浮宫。由于设计时未能将全球暖化、极端天气等风险考虑在内,据Art Newspaper的报道,卢浮宫有四分之一的藏品陈列于地下。2016年,法国暴雨引发洪水,最终造成塞纳河河水决堤,水位一度比正常水平高出6米。卢浮宫被迫启动应急计划,24小时不间断的对部分藏品进行打包、搬运,存放到更高楼层。第二年,又一场暴风雨来袭,这一次,罗浮宫多幅画作受损,包括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的两幅画作。
2016年6月,暴雨引发洪水,使得塞纳河段河水决堤,水浸卢浮宫及附近的奥赛博物馆。
为了避免更多天灾造成的损失,2017年底,卢浮宫史上最大规模、长达5年的搬运计划正式启动。馆长马丁内斯(Jean-Luc Martinez)表示:“现实就是我们的博物馆地处洪水区。你不可能随便搬起一座大理石雕塑、运来运去。”他补充说:“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方式。这个问题非常紧迫。”
位于法国北部列万的Louvre Conservation Center。
为了远离洪水高发地带且考虑到成本问题,管理者最终决定将藏品搬到法国北部的列万(Liévin),整个工程斥资7300万美元(约5.7亿港元)。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道,截至今年初,已有超过10万件藏品被运到在当地设立的卢浮宫保护中心(Louvre Conservation Center)。
像设计军舰一样设计博物馆
同样进行了大规模工程的还有位于曼哈顿哈德逊河(Hudson River)河畔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2012年造成至少233人死亡的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yd)来袭后,尚在建造初期的惠特尼博物馆的设计图纸中,加入了一个7000公斤重的防洪门,该门由设计美国军舰舱口的工程师打造,能够承受飓风掀起的绝大多数杂物和残骸的冲击,最高可承受超过3000公斤物体的“突袭”,就连卡车这类重物也不在话下;还可以抵御五米以内的洪水水深,比桑迪飓风当时的水深还要高出一倍。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4年改址,新馆由知名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以收藏美国现代艺术大师(如Edward Hopper)作品闻名。
采取了类似的不同程度防护措施的还有许多:同样在曼哈顿的Rubin Museum of Art被加固了房顶,使其能够承受洪水和强劲的风力;位于迈阿密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 Pérez Art Museum Miami巨大的玻璃外墙被设计得能够承受飓风、博物馆自身也被建在较高平台上来防止水浸;911纪念博物馆也和专业机构合作、重新评估天灾下建筑物的弱点。
谈及全球暖化给建筑设计的带来的新要求,惠特尼博物馆的总设计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的助理Kevin Schorn对《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表示:「如今的建筑物要建的像潜水艇一样。」他自己本人也在反思:“我们是否要彻底重新思考我们的基础设施(的设计)?我们是否要彻底从头开始思考?”
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今已经越来越明显。在美国,来自哈佛大学的地质学家Daniel P. Schrag认为,到2050年,飓风珊迪(Hurricane Sandy)一样的风暴会成为“美国东海岸的新常态”。而全球来看,气候学家也做出预测,飓风、热浪、山火等灾害会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愈发频繁。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不得不加紧为天灾做准备。
互动H5小游戏又来啦!来这里尝试建筑与服饰的跨界
文创设计集合店 一站式博物馆文化体验
荐书 | 用知识建立文化遗产与公众的链接——《中国文化遗产知识2500题》广东博物馆“盘家底”:深圳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全省第一
法老胡夫一艘太阳船“搬家” 迁至大埃及博物馆
“南越珍宝”亮相国博,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上海博物馆东馆:定位“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跟着唐诗“一镜到底”游长安 金沙遗址博物馆最新云展览上线
重磅展览 | “海宇攸同”——来国博看广州秦汉考古中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
双线展览模式,为红色主题展览注入新活力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
注意啦!北京地区这些博物馆开启“限流”模式征稿 | 山东大学第五届博物馆学青年学者论坛
新展 |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在浙江自然博物院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