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展 | 在蜀锦的故乡赏千山共色——看成都博物馆如何以丝路“编织”中国服饰发展史

弘博网 2023-10-07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

展览地点: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

展览时间:2022年1月25日-5月5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主动沟通世界、对外开放的桥梁,融合与包容是贯穿始终的主题。然而,或因丝绸、服饰类文物不易保存,相较于其他质地的文物,多数博物馆馆藏并不以此类文物见长,观众也相对缺少集中欣赏此类文物的机会。在2022年春节前夕,于成都博物馆开幕的“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便以丝路服饰为主题,集合186件/组珍贵文物,系统呈现丝绸之路上服饰文化的双向交流与融合,在“蜀锦”的故乡为观众展现中华民族“衣冠王国”中的美美与共、千山共色。



01
成都、成博与丝绸之路


成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丝绸发展史上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于四川的“蜀锦”有“天下母锦”的美誉,2012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织机模型实证了“蜀锦”曾经的辉煌。学者依据模型复原的织机复刻了出土于新疆的“五星利中国”织锦护膊,证明了从汉代开始便在四川大规模生产的“蜀锦”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确认了成都和四川在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东晋南朝时期,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河西道一度中断,而以东晋南朝都城建康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河南道逐渐兴盛,蜀地成为各国僧侣、商人往来西域和东晋南朝的必经之地,在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左: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复原)和“五行出东方利中国”护膊

右:柱僧逸阿育王像 南朝 成都博物馆藏


坐落于成都市中心的成都博物馆以讲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展现城市独具魅力的性格为己任;作为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成员,成博选择丝绸之路服饰文化主题,将成都甚至四川在养蚕制丝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地位融入“丝绸之路”这一大主题中,也是成博对成都历史上的亮点进行的深入挖掘和完整展示。


成都博物馆



02
年代为经,融合为纬,织出多元复合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本次展览聚焦由汉至唐的千年历史,以时代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展览框架,主体分为“覆衣天下: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千山共色: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和“机杼新裁: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三个单元,将丝绸的西传、服饰文化的交流史与我国丝织业及服饰制度的发展史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突出丝织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多民族间的双向文化交流对我国服饰制度的影响,以及我国服饰文化中兼容并蓄的民族精神。展览虽然以时间为线索,但并未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每个时代的特征,从而将丝绸之路上服饰发展的各个侧面串联起来:民族融合、宗教传播、商贸往来、技术进步,以小见大地展现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完整面貌。


展览现场


随着“汉服”爱好者的出圈,网络上围绕“何谓汉服正统”的争论也越来越多。其实我国的传统服饰一直都是变化着的,在不断地吸纳新元素、融入新理念后,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衣着文化。展览第一单元讲述两汉时期正式形成的服饰制度,融合了秦代楚、赵、齐等地的区域文化特色和不同阶层的流行元素。体系完整、风格鲜明的汉代服饰作为一个整体符号成为丝绸之路上服饰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一。当然其产生最重要的基础当归功于汉代领先世界的纺织业发展,因此在开启“汉锦西传”的讲述之前,展览首先介绍了以蜀锦为代表的汉代织锦及其织造技术。随着汉锦的西传,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也开始出现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第一单元“覆衣天下”


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民族文化激烈碰撞与交融时代,丝绸之路河南道兴盛起来。胡汉杂处,少数民族政权为统治的稳定推广汉人服饰,汉人也将胡服特征融入并以此为时尚。这一时期的服饰要素极为丰富,展览不仅将汉人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褒衣博带之风、襦裙和妆发特征详细拆解讲述,还将在广阔的西域地区各民族、各古国流行的服装结合不同类型材料一一展示,如龟兹、吐谷浑、高昌、于阗服饰等,将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单元“千山共色”对汉人服饰的详细讲解(上)及对西域各国服饰的展示(下)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关注到了大部分观众不曾注意的问题:一为祆教、印度教、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也成为丝织品纹样的灵感来源,并出现在用于世俗场景的丝织品上;二是养蚕纺织技术传入西域后被丝路沿线国家学习模仿,其产品开始向内地输出,甚至被内地织工模仿。这两部分内容的强调突出了丝绸之路上文化的双向融合,相信对于大部分国内观众来说,是知识和视野上的拓展,也为展览呈现唐代服饰文化的繁盛打下基础。


绮地翼马纹绣片 隋唐五代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绣片为红地,主题纹样为带翼立马纹饰,颈部带有绶带。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的北朝晚期至盛唐的织锦中, 经常可以看到有翼天马的形象,在祆教文化中马被看做是特雷亚神的象征。


红地双珠团窠富贵对兽纹绮 北朝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绮为红地,纹饰为联珠团窠骨架,主题纹饰为两组对兽纹,一组为对狮纹,两狮相对而立,头后有鬃毛,下部两虎身朝外。另一组为对凤纹,凤鸟回首展翅,下有两只奔鹿相奔而来。这件织锦应当是对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的波斯锦的模仿。


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深度碰撞与融合,唐代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中原织造技术和产品继续向西输出的同时,中亚地区飞速发展的的纬锦技术反向影响了中原的纺织业,新型提花织机的广泛使用使唐代的织锦工艺实现了突破,样式更加多样,为唐代丰富多元的服饰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单元“机杼新裁”


秦汉魏晋之风、丝路沿线诸国之美终于在唐代汇聚、升华,形成新的中华文化象征体系,展览在这一部分也进入高潮,从未出现过的织法与织机、吸收外来风格的大唐新样、兼收并蓄的胡汉服饰双轨制,都在向观众呈现着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双向融合下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彩绘男牵马俑 唐 庆城县博物馆藏


罗地宝相花卉纹绣片 唐 甘肃省博物馆



03
一个展览的两个“任务”


“云想衣裳”展览的两个任务逻辑清晰:一是如何讲好丝路故事,二是如何让观众看懂服饰。前者通过对不同时期特征的侧重,突出丝绸之路上的双向交流及其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贡献。后者则要从我国传统服饰样式、繁多细节,复杂名词体系入手,在让观众看懂服饰的制式、纹样与风格。细致的图文解读是解锁的必备钥匙。展览将壁画中人物的服饰以线图形式复刻,再仔细标出服饰不同部位名称;将不同款式袍服图片组合展示,让观众通过对照展柜内彩绘木俑服饰,自己相比其区别, 上身的样子便一目了然了。


多种手段辅助理解展览 


各种类型文物的组合展示极大地丰富了服饰文化展示的内容。服饰展览容易只见“服”而不见“饰”,但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中,不仅有大量珍贵的纺织品,还有各式各样的饰品。为了生动呈现古人穿戴的整体面貌,展览集合了陶俑、木俑、画像砖等,并在展板上引用大量中国传统绘画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景下是如何穿着的。展览还通过一些贴近观众的展品以引起观众兴趣,如穿着古老豹纹的胡人俑在独立展柜中重点展示,观众一看便可与当今的流行相联系。一个个人物形象构成一个个小的展示面,带给观众对于服饰最直观的感受。


龙形金项饰 晋 内蒙古博物院藏




左上:采桑丝帛画像砖一组 高台县博物馆藏

左下:风帽陶俑和武士陶俑 北魏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右:彩绘黑人俑 唐 庆城县博物馆


为了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多媒体沉浸式展厅。敦煌精美故事画、彩塑人物服饰形象,新疆楼兰遗址出土的兽头纹锦以及来自尼雅遗址的各色纹绣······这些丝路上的色彩与纹样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绚烂夺目,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走进这里便仿佛与古人产生了联结,使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沉浸式展厅



04
结语


随着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增强,博物馆和观众的目光都开始注意到政治军事、中原重器等厚重宏大的话题之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作为一场中型展览,“云想衣裳”选择服饰这一相对较小的切入口,深入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在内容和主题的阐释上,展览通过凸显丝绸之路上的双向融合,真正向观众传达了交流互鉴如何推动文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观众的视野,同时从侧面为我们溯源了成都包容、开放、和谐的城市性格。


图片来源:成都博物馆

回顾往期精彩

《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印发

徐天进今日起正式出任良渚博物院院长

“猪坚强”两件标本返程建川博物馆,计划在512前展出

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

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调研博物馆之城建设

为明天收藏今天!杭州博物馆“百万收藏”计划第二期正式启动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澳门大赛车博物馆推动“旅游+体育”融合

不断上新的“云展览”背后博物馆观念正在怎样变化?

赏析 | 光阴可爱——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作品展:艺术装置类展览作品

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重装上阵,千余件精品文物全新亮相

调查 | 海南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如何把握机遇?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