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乐遗产展正在筹办中,将展出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像资料
据了解,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湖北音乐博物馆正在筹办音乐遗产展,即将展出武汉音乐学院不同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乐音像资料,其中就包括今天年轻人很少听说的钢丝录音带,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共收藏有334盘。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有334盘钢丝录音带。
武汉音乐学院收藏的录音和播放设备,包括磁带录音机、CD播放设备。
武汉音乐学院收藏的钢丝录音带。
记者日前在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音像储藏室,见到这些粉笔盒大小钢丝录音带圆盘,细小的钢丝就卷在圆盘上,如同放风筝的卷线。每一盒钢丝录音带外壳上都写有编号、录音内容,发黄的外壳纸签透出浓浓的历史气息。
奇妙的是,这些钢丝录音带放入同样老旧的钢丝录音机中,还能播出六七十年前的声音。编号为“30”的钢丝录音带,播放出恩施建始民歌《心中想起毛泽东》,因保存时间久远,声音飘忽,但仍能听出是高亢的男高音。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介绍,钢丝录音带是一种将模拟信号的音频以磁性存储在细钢丝上的录音设备。1898年丹麦哥本哈根电话公司的电话工程师V·保尔森制作了一台称为“录音电话机”的设备,是第一台磁性钢丝录音机。它依据美国发明家欧·史密斯于1888年9月发表在法国出版的杂志《电子世界》磁-电转换原理,即钢丝缓缓通过有电流的线圈且随着电流强弱变化,把强弱不同的“小磁铁”排列起来,实现声音的储存。通过连接在线圈上的电话听筒,又可以将电话转变成声波变化,从而放出声音。
钢丝录音机的好处是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录音,在磁带录音机还没有出现的很长一段时间,钢丝录音机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20世纪50年代起,武汉音乐学院教师背着钢丝录音机,走向湖北各县市州采风,用钢丝录音带记录当地民间音乐。
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湖北音乐博物馆的这次展览主题宣传片中,第三集《钢丝录音带》专门介绍钢丝录音带的前世今生。
湖北省原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黄中骏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以现在的眼光看,钢丝录音带播放的声音与磁带效果差不多,与原声相比都有一定变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钢丝录音带在音乐专业机构和广播电台应用较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度不高。
20世纪80年代,磁带录音机普遍使用,进入百姓日常生活。20世纪90年代末,CD光碟出现,播放的音质大为提升,催生了音响设备流行和一批音乐发烧友。进入新世纪,电脑和网络普及,磁带录音机也随之消失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到光碟也越来越少。到今天,智能手机成为老百姓听歌录歌的主流。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介绍,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自1953年建馆以来,保存了学院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音像资料。其中唱片39443张、钢丝录音带334盘、磁带8227盒、CD7221张、VCD554张、DVD4339张。这些音像资源有着重要史料价值。例如此次展出的唱片《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唱片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张密纹唱片。唱片原始编号为“M-001”,灌制于1958年,由中国唱片厂发行,唱片上还写有当年的“湖北艺术学院唱片室字样”。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孙凡认为,每一种录播设备,都是所在时代科技水平的产物,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音乐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面貌。对于学校教学研究来说,所有声音信息和相关设备都是重要的,讲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时,这些设备都用得上。
来源:武汉晚报
原文标题:这个音乐遗产展值得一看 334盘钢丝录音带记录60多年前湖北各地民歌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回顾往期精彩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部长余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预计明年10月开放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发布:到2035年建成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赏析 | 光阴可爱——二十四节气文化创意作品展:文创与工业产品设计类展览作品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