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知丨陕西印发“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弘博网 2023-10-07






关于印发陕西省

“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设区市文物局、杨凌区文物局、韩城市文物局,局直属各单位:


《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局党组会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文物局

2022年7月18日




陕西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背景形势

一、“十三五”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二、“十三五”时期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三、“十四五”时期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合理均衡布局,优化博物馆发展体系

二、科学规范管理,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治理水平

三、深挖文物内涵,策划系列原创精品陈列展览

四、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六、加强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七、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社会文物市场健康发展

八、发挥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九、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经费保障

三、人才保障


前 言


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关心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博物馆会见外国领导人,多次到博物馆调研考察,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殿堂、文明桥梁、服务窗口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博物馆作为“保存者”“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的基本定位;着重指出了博物馆工作担负的重要使命任务和基本要求。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陕视察考察,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出了“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陕西博物馆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三五”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陕西博物馆工作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中央两办、省两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改革利用的意见精神,以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审视文化优势,拓宽思路视野,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公众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省博物馆基础不断夯实、布局不断优化,科学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及国际传播力不断提升,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 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实现从文物资源大国向 文物保护利用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陕西作为文物大省、博物馆大省,应主动作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积极推进全省博物馆工作高质量均衡发展,使博物馆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力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力量,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省文物局关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总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


第一章  背景形势


一、“十三五”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一)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博物馆均衡化广覆盖局面逐步形成。


一是博物馆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底,在陕西省文物局登记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329座。其中,文物系统165座、国有行业系统60座、非国有博物馆104座,一级博物馆9座、二级博物馆16座、三级博物馆22座。“十三五”期间新增76座。全省平均约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高于“十二五”末时每17.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水平,也远高于全国24万人的平均水平。


二是体系构架渐趋合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全省博物馆高品质均衡发展。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等新建、改扩建项目进展顺利,秦陵铜车马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即将开放,安康、渭南、铜川等市级博物馆建成开放。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儿童博物馆、西影电影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等数十家非国有博物馆,神木、富县、凤县、城固等40多家县(区)级博物馆以及华州区朝阳社区等44家社区博物馆均建成开放。全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主体多元、类型丰富、功能完善、主题鲜明的四级博物馆体系基本构建。


三是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各博物馆坚持人本思维,注重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以优美的环境、优尚的陈列、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让观众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中、省先后拨付约34亿元用于博物馆建设、陈列展览、免费开放等,完成了对60余家博物馆陈列展览和30余家博物馆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分批次改善全省文物系统博物馆库房设施设备,提升藏品保存环境。近百家博物馆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等。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近5000万人次。


(二)以科技保护为支撑,藏品科学管护和研究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一是馆藏文物管理科学规范。制定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征集、登记建档、文物鉴定定级等指导意见和规范标准,开展博物馆领域“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抽查,确保馆藏文物管理科学规范。全省国有博物馆文物定级工作科学有序推进,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其中,一级文物11166(件/套)、二级文物23848(件/套)、三级文物112568(件/套)。


二是文物科技保护水平稳步提升。开展全省可移动文物的健康评测、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先后建立5家国家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及33个国内文物科学实验室和文物修复室;与省内9所高校联合组建“陕西省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倡议西北五省联合组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并于2019年成功举办“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陕西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项、国家文物行业大奖10项,为博物馆建设和文物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三是学术研究再创佳绩。各馆发挥各自优势,深挖藏品内涵,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具有竞争力的博物馆科研体系。全省博物馆工作者共发表文章(论文)4500余篇,举办学术会议近60次。相关博物馆依托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和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开展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2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


(三)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指引,博物馆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一是立足发展抓法人治理,实现规范化与现代化相统一。作为全国博物馆系统两家试点单位之一,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并在全国进行推广。2017年,全省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逐步推行,已完成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博物馆20家,其中省级4家、地市级14家、县级2家,逐步建立了以公益目标为导向,激励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健全,规范合理的现代化运行机制。


二是立足创新抓陈列展示,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合。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发掘馆藏文物文化内涵,年均举办各类思想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陈列展览近800个。其中配合“一带一路”、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举办“陕西古代乐舞文物展”“延安时期的从严治党”等主题展,进一步彰显文博单位在服务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推出“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乐居长安”等出省交流展200场次。共有11个陈列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12个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录。


三是立足融合抓社会教育,实现功能性与互动性相结合。实施文物惠民工程,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省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集体预约免费。与宣传、教育、团委等部门联合成立“博物馆教育联盟”,开展优秀文化“六进入”活动,将博物馆与中小学课程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有机结合。开展首批25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形成“七个一”的格局。全省博物馆优秀教育案例中,有国家级10项、省级42项。各馆逐步形成了以常态化公众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和特色研学教育三位一体的博物馆教育工作格局,建立起了上下一致、联动有序、内外协同的“互联网+博物馆教育”新模式。年均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教育活动近万场次,受众达上亿人次。


四是立足开放抓数字建设,实现智慧化与共享性相一致。抓融合求实效,与互联网、金融、通信等行业,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互联网+文物教育”、数字博物馆建设、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等方面跨界合作,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组织实施延安石窟寺等60余项文物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项目,进一步实现文物数字资源共享。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省博物馆在闭馆或限流开放时,持续推出具有陕西特色的新媒体传播活动,通过两百余项线上展览和3000余项视频讲解、互动体验等,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五是立足共享抓文创产业,实现普适性与趣味性相统一。整合陕西文物资源,创新文物利用方式,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下发《关于推动全省文博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与西安高新区、陕文投集团联合成立陕西“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与腾讯合作“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与省委宣传部联合,连续举办三届“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与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联合举办“陕西文物创意焕彩季”活动。凤堰、宜君两处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助力乡村振兴,获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博物馆切实赋能美好生活。


(四)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抓手,陕西文物“金色名片”充分彰显。


一是陕西文物讲述中国故事。实施陕西文物外展精品工程,用秦兵马俑等陕西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走进美国史密斯尼协会,用文物资源在美国课堂讲述中国历史。五年来,先后组织出入境展览48个,陕西文物展览“外交使者”作用不断彰显。


二是国际合作贡献陕西智慧。加大与境外相关机构在文物展览、科技保护等合作力度,中法联合秦兵马俑保护修复和公输堂保护研究合作纳入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成为元首外交成果。与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77项,举办重要会议18个,开展重点项目34项。


三是港台交流促进文化认同。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扩大根祖文化影响力,增进国家认同、历史认同。为六届“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提供研习课程设计、实施计划,香港学生在陕西文博单位实习项目写入香港特首施政报告。


二、“十三五”时期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存在问题


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新时代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照党中央的要求、社会公众的需求、行业发展的目标,陕西博物馆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博物馆基础设施提升速度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相匹配。我省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地方财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馆舍和设施建设的体量、规模、数量。


二是博物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不相匹配。陕西的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但地域分布、城乡分布不平衡,80%以上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县级以上城市,农村村民很少能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


三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水平与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求不相适应。文博单位承担新时代要求所应具备的转化和发展能力,还有待提升和激发。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十四五”时期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稳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陕西文物事业的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空间。随着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强,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文物工作在彰显中国璀璨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地位与日俱增。博物馆工作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助力元首外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


(二)中央高度重视和社会民众的热切需求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关心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事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先后在不同场合提到我们的兵马俑、鎏金铜蚕、法门寺地宫琉璃器、何尊等珍贵文物。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2021年5月28日,汪洋同志主持召开十三届全国政协第5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这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做好新时代博物馆工作的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事业发展。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新建、改扩建项目被确定为省委重大文化项目,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博物馆全面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时尚,“把博物馆带回家”已成为大家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共识。


(三)国家九部委的指导意见为博物馆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我国博物馆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聚焦解决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旨在激发博物馆发展活力,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陕西作为博物馆大省,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际有名、国内领先、行业关注的博物馆。应该按照《意见》要求,立足新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开放共享,深入推进全省博物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来陕考察期间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加强公共文化供给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博物馆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现格局,立足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充分发挥博物馆保存历史记忆、传承人类文明、厚植家国情怀、弘扬中国精神的窗口作用,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博物馆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加强各类博物馆的有机融合,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区域联动联合机制,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坚持全面发展。健全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服务机制,缩小不同属性、不同管理机制、不同区域博物馆之间的差距,为各类博物馆创造发展机遇与条件,推进四级博物馆体系可持续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地多馆”、“一馆多态”的省域博物馆整体发展新局面。


坚持开放共享。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通过省域协同创新、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线上传播等方式,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藏品资源,线上线全方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积极贯彻落实中宣部等九部委《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末,人本化服务、系统化思维、数字化利用、融合化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博物馆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主题鲜明、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的省、市、县、乡村(社区)四级博物馆体系更加成熟。博物馆藏品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硬件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发展活力和创新力不断增强、社会贡献度逐年增加,专业化、规范化、数字化、智慧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具体指标


到“十四五”末,人均拥有率达到1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重点支持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为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支持重要省、市级博物馆融入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全面加入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全省博物馆总数达360座,实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项目50项。年均举办线下线上陈列展览超800个,年接待观众突破5600万人次,年均举办线上线下各类社会教育活动上万场次。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合理均衡布局,优化博物馆发展体系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原则,合理布局全省博物馆建设,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进延安宝塔、兵马俑、黄帝陵等“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工程。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改扩建工程和陕西考古博物馆建设,支持西安市、宝鸡市博物馆城建设和延安市革命博物馆城创建。支持重点县级博物馆、特色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和村史馆、社区博物馆建设,建成一批宣传展示历史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地域特色的专题博物馆,着力解决博物馆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逐步构建以重点博物馆为龙头,特色博物馆为支撑,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四级博物馆体系。切实做好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定级评估和运行评估,做好非国有博物馆运行评估,促进全省博物馆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到2025年,建成开放一批主题多元、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的各级各类博物馆,不断构建科学合理的博物馆发展体系。


专栏1:


1.重点博物馆建设项目:推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系列提升改造项目(包括遗址展示标识、一号坑展厅改造提升、“陕缝厂”搬迁及道路连接等项目)、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


2.市级博物馆建设项目:支持西安、宝鸡博物馆城建设,支持延安革命博物馆城建设。支持延安、榆林、商洛、杨凌示范区、韩城新馆建设项目,支持西安博物院提升改造项目、西安半坡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秦文化博物院陈列布展项目。


3.县级博物馆建设项目:支持凤翔县、洋县、麟游县、西乡县、千阳县等博物馆建设。


4.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体系建设项目:提升渭华起义纪念馆等革命类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陈列展示和社会教育水平,推动形成典型性、区域性、示范性、引领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格局。


二、科学规范管理,提升博物馆现代化治理水平


健全、完善博物馆人事、财务、藏品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升博物馆规范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制定文博系统政府购买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库房管理标准规范,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利用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逐步实现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分类推进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为抓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博物馆体制机制优化完善,提高理事会科学决策和监事会依法依规监督管理能力,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有序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以捐赠等形式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


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争取更多博物馆进入中央免费开放博物馆补助名单。鼓励博物馆发挥潜力,延时错峰开放。加大博物馆线上展览、教育活动、讲座讲坛、视频直播等策划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深化博物馆对社会特殊群体及相关行业的公益性服务项目。


健全馆藏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完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保管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规范馆藏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馆藏文物的征集、编目、建账、保管工作。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推进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文物库房,配套建设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控制设施。支持重点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丰富藏品结构,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见证物征藏。


完善构建博物馆大安全体系树立全防全控的大安全观,构建起现代技术支撑的大安全防护体系,打造开放、公正、包容、平等、安全、稳定的博物馆体验环境。加强博物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重点博物馆安防、消防、防雷设施,尽快推进博物馆安全标准化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面提高博物馆安全防范能力。


构建博物馆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决策处置能力,加强博物馆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建设,杜绝内部法人违法、重大职务犯罪等风险,在面临外部公共卫生安全、舆论危机、企业欺诈、法律纠纷、暴恐威胁和重大社会治安问题时,能够有效应对、妥善处置,维护博物馆良好社会形象和公共利益。


健全博物馆领域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博物馆领域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博物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效能,促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专栏2:


1.馆藏文物平安工程: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提升对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实施有效监测和控制。制定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形成风险预控机制,全面提升预防性保护水平。


2.陕西省博物馆运行管理能力提升项目:开展全省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查漏补缺,提档升级,提升博物馆藏品、人事、服务等各项管理能力;推进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制定博物馆藏品征集、鉴定、库房管理标准规范,博物馆藏品数字化保护利用标准等行业规范标准;开展人才培训等工作。


3.省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通过各地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连通全省文博单位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全省文物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等高风险文物单位安防系统覆盖率全面提升,全省文物安全综合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三、深化学术研究,策划系列原创精品陈列展览


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启迪后人。全面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


加快研究型博物馆试点。以博物馆创新性改革为导向,推荐指导条件成熟的大中型博物馆纳入科研事业单位序列。重视科学研究对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加大科学研究投入,深化学术研究,浓郁科研氛围。加强研究人才学术能力建设,发挥好博士后工作站作用,跟踪抓好省文物局与省社科联联合发布的省级课题项目,鼓励各文博单位、各科研院校申报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探索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科研体系,增强我国博物馆学术研究的国内外话语权与影响力。


推进精神标识展示工程。推进延安宝塔、兵马俑、黄帝陵等“精神标识”提炼展示工程,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


策划打造一流精品陈列展览。深入挖掘文物的当代价值,结合时代发展、时事热点,策划、打造一批阐释文物价值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文明起源、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等主题的原创性展览,打造陕西博物馆陈列展览新高地。


落实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协同创新计划。以省级大馆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带动,不断提高全省博物馆策展办展水平。打造国有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和特色行业博物馆陈列展览合作。创新陈列展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凝练推广全省陈列展览范式。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增强陈列展览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参与性,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新手段在展示中的应用,改善展陈设备和服务配套设施。


推出各具特色的“云展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通过“互联网+”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加大博物馆虚拟展览和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力度,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推动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博物馆数字化赋能公共文化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展览体系,满足观众便捷化分众化文化需求。


探索独立策展人制度,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探索策展人制度,将策展人制度与现有管理模式相衔接,发挥策展人的引领作用,协调各相关部门职能,推出更多高品质、原创性主题展览。


专栏3:


1.陕西省“云展览”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省级“云展览”平台,全面依托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藏品资源,拓展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探索“云展览+云直播”模式,推介一批优质线上展览、线上体验教育活动和讲解员主播。


2.陕西省博物馆原创陈列展览质量提升项目:配合国家重大战略、重要任务,以重点大馆为支撑,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不断完善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体系,凝练陕西博物馆陈列展览特色,推出一批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重要展览,建成一支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策展人队伍,逐步完善“藏品研究+策展+学术推广+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的展陈模式;尝试公开征集选题,探索以需定供的菜单式展览服务。


3.打造精品展览项目:实施“精神文明标识展”“黄河、黄土、黄帝展”等标识性展览,做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长征主题纪念馆(博物馆展)展陈提升工作,推出“唐代长安精品展”“乐居长安”“大唐宝藏——法门寺唐代宫廷文物精粹特展”等文物交流展,扩大陕西文化影响力。


四、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全民教育体系


推进博物馆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实施博物馆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精品工程,完善博物馆大教育理念,探索常态化的融媒体教育传播模式,充分将全民终身教育、青少年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支持流动博物馆、移动展览、优秀教育案例向相对偏远地区输送,不断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广覆盖、均等化。


深化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作用,整合各馆优势资源,在做好原有25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级博物馆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20家市、县级博物馆和特色行业博物馆作为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争取更多文博单位纳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


推进博物馆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拓宽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知识纳入义务教育知识体系渠道,规范并创新研学教育,稳步实施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研发精品博物馆课程,建设博物馆分众式文物教育课程及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建成青少年“第三课堂”教育项目库,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学习长效机制,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积极推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发挥文物在学校课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4:


1.陕西省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功能提升项目:扶持一批社区、生态、乡情村史博物馆挂牌开放,支持一批已挂牌社区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计划,培训一批社区博物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鼓励支持各地县博物馆与社区博物馆建立合作联盟项目,开展已挂牌社区博物馆运行评估工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陕西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发展项目:在25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开展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开发一批博物馆课程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培育一批优秀教育案例和名师工作室,强化优秀项目引领示范作用;继续推动博物馆教育进校园活动,规范博物馆研学活动。


3.“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建设项目:整合博物馆和社会力量开发数字化、网络化的文物教育课程及其他教学资源,深入推进“互联网+文物教育”建设,充分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进文化遗产课程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平台推广应用。


4.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教育项目:从书画、杂项、陶瓷、金属、壁画等方面展示文物修复技术,多方位展示文物保护修复的理念、方法和技术,积极弘扬传统技艺,普及文物保养知识,为公众揭开文物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


五、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示范作用,建设文物科技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并适时申报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盘活省域文物保护资源,破解文物保护关键性技术难题,加强对文物保护领域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探索,全面提升全省博物馆文物保护能力和跨学科研究水平,逐步构建科学化、多元化、智慧化的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推动馆藏文物科技保护与运用。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在馆藏文物修复、防护和加固中的运用,建立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与鉴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藏品研究成果转化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构建文物藏品的知识图谱,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背后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加强藏品研究的优秀成果向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产业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


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纳入新基建。统筹规划全省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推进陕西数字博物馆地市分馆建设,发挥陕西数字节点功能和作用,实现全省博物馆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共融共通,打造涵盖省域内所有博物馆的陕西数字博物馆矩阵,实现博物馆在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性发展。


打造全省博物馆云展陈体系。以全省馆藏文物数据库为基础,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VR、AR、MR、XR、AI)、数字化虚拟展览、网上虚拟展厅、“云”展览等提升沉浸式体验,完善“互联网+”数字化全方位展示系统,建设全省“云展览”综合推广平台,推动博物馆“云展览”与博物馆教育、传媒推广的深度融合。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共建线上展陈空间,打造陕西博物馆虚拟陈列展览社区,树立“云展览”陕西品牌。


推动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博物馆与科技、民生、教育、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文物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全省博物馆系统数字互联生态圈,推动数字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转型升级。


专栏5:


1.陕西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促进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工作智能化协同发展,完善博物馆管理体系,打造陕西博物馆网络矩阵。


2.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化项目: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建设“陕西省文物大数据库及信息化数字平台”,构建数据共享服务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低质量建设,满足馆藏文物的日常管理需求,做到文物管理动态化。


3.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设馆藏文物“本体-病害-环境”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监测,改善文物库房、保护修复实验室及科技考古实验室的设施与设备,提升馆藏文物保护水平。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形成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风险防控指标体系,开展馆藏文物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研究,研发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与应急辅助监测及决策云平台系统。


4.馆藏文物修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展馆藏壁画本体修复工艺技术优化提升研究、馆藏壁画地仗层渗透加固材料研究、馆藏甲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馆藏唐三彩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花岗岩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馆藏文物健康评测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物封存用多层高阻隔薄膜技术与产品研制、馆藏污染革命纸质文物温和去污材料与工艺研究等。

六、加强交流互鉴,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完善博物馆展览交流合作平台。落实中央《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以我省博物馆资源为支撑的博物馆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开创数字时代国际交流新局面,向境外推出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代表的多语种、高质量、原创性主题线上与线下展览,努力构建和强化陕西博物馆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体系,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出陕西声音,讲好陕西故事,做出陕西贡献。


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交流合作。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为平台,加强我省博物馆与沿线博物馆在藏品征集、保护、研究、宣传、策展、教育推广、文创研发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互促互进,共建共享。


构建国际陈列展览传播的陕西方案。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提升陕西展览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组织实施一批以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起点、周秦汉唐文明等为代表的出境展览。持续做好赴港澳台“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日本“浮世风物——五位顶级浮世绘大师巅峰作品展”等出境展和引进展。


推进港澳台交流合作机制化。丰富陕西与港澳台地区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交流互动,探索博物馆交流合作机制。利用陕西优势文物资源,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多样化,提升“台湾教师历史文化研习营”品牌精品化,拓展与港澳台合作渠道,以同脉同源的文字文化共同讲述好中国故事,深化文化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专栏6:


1.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国际交流项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合作教育项目“秦兵马俑史密森数字教育”“互联网+中华文明”海外传播项目、博物馆文物外展精品项目、出境展览策展人培育项目、博物馆学及博物馆藏品全球研究项目、秦兵马俑科技研究国际合作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博物馆丝绸之路专题研究项目等。


2.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积极做好《两岸临书展览》,拓展赴港澳台《唐代壁画文化特展》,承办台湾地区教职人员中华历史文化研习营。举办陕台文博专业人员研习和交流活动,做好台湾学生来陕文博单位实习工作安排,组织台湾文物修复师和文物鉴定人员培训。


七、提升服务效能,促进社会文物市场健康发展


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加强对民间收藏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建立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社会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文物流通市场机制。


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健康的文物市场环境,培育现代文物市场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美誉度和一定影响力的文物拍卖企业,扶持中小文物经营主体,加强对文物市场主体的监管。支持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推动文物市场线上线下融合,支持在线展示、交易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完善全省文物购销拍卖信息与信用管理系统,不断探索文物流通领域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方式。


建立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鼓励支持文博单位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社会文物鉴定、文物保护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工作。进一步规范民间文物收藏与鉴定服务,鼓励支持文博单位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的民间文物鉴定服务和文物保护知识普及工作。引导公众合理合法收藏,让民间收藏文物“活”起来,加强收藏文化培育和鉴定服务供给。加强文物鉴定基础研究、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加快科技辅助鉴定研究与应用。


加大社会文物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业务能力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文物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和业务能力。积极指导行业协会开展工作。促进民间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努力探索一套具有陕西特色的社会文物保护管理体系与文物流通市场机制,促进民间文物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社会文物市场有序活跃发展。


专栏7:


1.文物鉴定信息化项目: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搭建司法涉案鉴定、馆藏文物鉴定定级、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文物进出境审核、文物拍卖审核等数字平台,建立文物鉴定数据库,优化信息聚合,充分发挥文物数字化的潜能,有效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能力。


2.社会文物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定期举办社会文物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业务能力培训班,进一步加强社会文物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和业务能力。


3.民间收藏文物知识普及与公益鉴定服务:在深入调研民间收藏文物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民间收藏文物知识普及与公益鉴定服务”模式。指导三家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服务机构“走出去”,联合各地市文博单位为当地民间收藏爱好者提供服务。


八、发挥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深化融合发展,鼓励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优化博物馆服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拓宽旅游服务空间,满足公众需求,助力经济发展。


加快相关文化遗产展示利用项目实施。配合旅游、交通等部门,做好汉唐帝陵、秦岭、黄河沿线等旅游线路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的摸底,编制规划方案。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革命纪念馆、生态博物馆和工业遗址博物馆等。加快石峁遗址博物馆、统万城遗址博物馆、长城专题博物馆、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建设等文化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文博单位的展示利用水平,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借助数字手段,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将博物馆资源纳入黄河旅游带、红色旅游景区、丝绸之路风情走廊、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依托我省丰富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自然文化之旅、民俗文化之旅等特色旅游和精品研学线路,形成特色鲜明、种类繁多,满足不同公众需求的菜单式文化产品。支持博物馆实施“策划一个主题展览,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出版一本图录”的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借助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服务型智慧化景区,切实加强现有博物馆软硬件水平,提升参观者的便捷度、舒适度和体验感。


强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尝试线上线下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培育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示范性、引领性的试点单位与品牌产品。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模式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收益分配、IP授权等社会参与新模式。搭建博物馆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打破地域空间的壁垒,构建全链条文创产品开发体系,增强博物馆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共赢。


专栏8:


1.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项目: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博物馆文创产品试点范围,增加5-10家文创产品试点单位;进一步推动相关文创开发政策落地落实;推动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和商标权及品牌授权项目、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社会参与及资源共享的馆企创新合作机制,开发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的特色文创产品。


2.博物馆数字文创项目: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博物馆文物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文物资源开发、设计、全链条服务,扩大文创产品的影响力;举办陕西历史文化动漫游戏大赛、西安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促进文创产业发展。   


3.行业协会及联盟引领带动项目:充分发挥陕西省博物馆协会、陕西省文物交流协会、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实施大馆带小馆、国有带非国有的模式,进行帮扶。


九、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一)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陕西文物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博物馆“文物考古、科技保护、传播利用、专业技能、综合管理”五支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博物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养高、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博队伍。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和保护项目、国家合作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及现有大中型博物馆,以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为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专家、专业领域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专业团队。围绕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专业的人才开发与培养,打造一支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素质过硬的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领导水平和行政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满足藏品保护、管理与博物馆展陈需求,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支持博物馆设立流动岗,吸引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引导和鼓励人才关注基层,以挂职、特聘等形式向基层地区和岗位流动。加大传播推广、文创研发、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聘引进力度,探索设立流动岗或兼职等柔性方式吸纳、引进人才。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强化人才培训,根据不同岗位要求,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健全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博物馆相关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扩宽实习实践渠道,培养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相衔接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办学培训、引进培养、实习锻炼等,培养文物修复、博物馆展陈策划等急需紧缺人才。加强在职培训,扎实开展全省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支持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基层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人才培训工作,培养打造青年后备人才群体。实施博物馆人才对口培训计划,针对馆藏文物修复、文物鉴定、博物馆管理等方向,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培训名额向市县文博单位人员倾斜。


(三)推进职业资格制度建设


继续深化文博博物馆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建立职称评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高层次文博专业人员职称破格申报渠道,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举办陕西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推进文物修复师职业资格制度。坚持以用为本,围绕用好用活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相结合,使职称制度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相配套。


(四)探索人才激励机制


进一步在引进人才、职称评审、薪资待遇等方面探索灵活多元机制,通过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吸引并留住博物馆急需的高素质管理型干部、行业领军专家和新技术新业态从业人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创新力和综合实力。


专栏9:


1.博物馆人才培育项目:博物馆人才智库建设项目、博物馆高级人才学术能力提升项目、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团队建设项目、领军人才学术成果社会转化机制项目、博物馆业务指导人员培训项目、博物馆青年领导力培训项目、省际博物馆中高级主管交流项目、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业务骨干专项培训项目、基层博物馆业务骨干培训项目、博物馆高级复合型教育队伍建设项目等。


2.秦鼎计划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参与文物人才培养“秦鼎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的“带项目、引人才”,深化、细化馆校、馆企科研团队合作共建,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引介与培养。


3.馆校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在大中型博物馆试点首席专家制度,探索馆内外联合策展人制度,鼓励大专院校专业人才进入博物馆组建学术团队,支撑馆内外合作科研项目,打造一批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4.人才交流计划: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圆桌会议、高层论坛、培训班等形式加强两岸博物馆之间的人才交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重大事项科学决策程序,切实把博物馆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各级领导责任制,并把工作重点有意识地向基层博物馆倾斜。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协调,全面监督,将“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并建立相应的问责和奖惩制度。加强各级博物馆主管部门决策能力、宏观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负责并推动本规划的实施。大力贯彻执行各项博物馆法律法规,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制及责任倒查追究机制,促进重点建设项目责任落实,推动博物馆治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经费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办《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部署,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应加大博物馆建设经费投入,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通过社会集资、组织或个人捐助等多种渠道筹措博物馆建设经费。加强对博物馆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审计,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各级博物馆主管部门经费相统筹,建立博物馆建设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三、人才保障


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大博物馆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国际合作、培训、深造、交流、教育等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新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注重博物馆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与人才能力建设有机衔接。鼓励博物馆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企业等合作共建,加强博物馆“五支队伍”建设。深化人才选拔制度、岗位管理制度、人才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改革,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做好人才培养服务,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宣传保障


加强对“十四五”规划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全省文物文博单位认真按照规划内容实施、落实规划。在规划实施各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对“十四五”时期各领域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和宣传报道,尤其是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关注规划实施,营造全省各地共同促进博物馆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及时吸纳社会意见,推动规划高效能实施和高质量完成。



来源:文物陕西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news@hongbowang.net

回顾往期精彩展讯丨“册府撷珍——民族文化宫典藏古籍精品展”在京开展
从延长开放时间到全天开放——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展讯 | 120余家中医药堂实物,长沙近现代中药文化史藏品展开幕
通知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全文正式公布展讯丨“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开幕
让历史对话现实、指引未来
传承与创新——唐志强谈二十四节气的创造转化与表达展讯丨宋六陵考古成果首次对外展出
资讯丨辛亥革命博物院正式挂牌成立
资讯丨习近平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资讯丨第二届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聚焦“变局与坚守”
资讯丨二十四节气文创赋能时尚产业论坛暨IP推介会在柯桥成功举办
荐书丨评《中国考古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博物馆时代担当
三星堆特别专栏丨“田野玫瑰”绽放三星堆:“她力量”撑起考古发掘半边天
博博会丨第九届“博博会”将于9月1日开幕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