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w:人工智能设计,一门自己生长的课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DesignX 设计造物社 Author DesignX
对于 shadow 来说,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里,没有一天曾经或是将要被虚度,这三百六十行,要是想做,不成状元也能成半个举人。从景观设计到编程、人工智能、还有建立社群,他完全地投入学习和创造之中。与 shadow 的交谈让我感受到一种持续的生命力——而这绝没半分将他神化的意思。《青春万岁》序诗无时无刻不浮现在我脑中:「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实验者 shadow
「实验这个词蛮关键的,我一路上都在探索和实验。」
要谈及 shadow 的经历,无可避免地要细究这一路上转行与跨界的经验。在工作的十二年间,他做过设计师、程序员,创过业,在大厂打过工,也同时在高校授课、做研究,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杆「老」青年。
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Malcolm Gladwell) 曾在非虚构畅销书《异类 (Outliers) 》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我是相信一万小时定律的,」shadow 表示,「08 年本科毕业后进入景观事务所工作,工作的同时我每晚自学 Python 和可视化编程,并试图在一些景观项目中通过编程的方式来调整 CAD、Sketchup 里的三维设计——和同期毕业的同学相比,我的学习时间可能达到了两倍。13 年我开始学习前端开发,后来还学习了 React Native;等到真正决定改换职业时,我已经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这对我来说并非是件全新的尝试。」
「一开始可能是因为需要知识去学习,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习惯。可能很多人闲下来是去逛街看电影呀,我闲下来也会去学习。每天一定会寻找写新的东西来摄入:兴趣就在于学习,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探索一些好玩的事情。包括我每个月都会做一个 keynote,把我这个月的研究、思考都记录起来。」
一个人的成长绝不仅限于公司中,工作之外,兴趣驱使的、业余时间的积累也会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些只能回望无法预测的影响。在职业的道路上或多或少会面临关于精深与广博的权衡,是要钻见研微还是广泛涉猎, shadow 的经历似乎对于偶尔迷茫的我们也是一种新的思路。
而不懈的思考不仅在于「跨学科」上,即便对象相同, shadow 也会温故而知新、不断地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聊到作为设计师的感受,两三年前他可能会粗略地将设计分为两种状态:一种甲方是自己,这时候人会很享受设计和思考的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用考虑太多商业化问题,是一种纯粹的设计。与之相对的另一种,甲方是其他人,这时候就要思考甲方是怎么想的,设计起来比较受限。
而 shadow 现在的状态——也就是未曾考虑过的第三种状态是,「我是怎么想的,我应该怎么影响甲方或他人,从而让我的设计变成现实。」这是他作为设计师的成长,也是逐渐将主动权握紧的过程。如今作为一个架构师/程序员/设计师,要兼具创新、管理、技术、决策、沟通之能力,还需有指挥社群的领导力,这好几万个小时的实验与尝试在 shadow 身上似乎是奏效了。
「设计黑客」shadow
在同科技的博弈中,人们前赴后继。设计师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是接受还是拒绝?去坚守传统还是顺应风潮?
shadow 的答案十分明晰。他现在会以模式的角度看AI、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差异与融合;而建筑学、软件开发、产品设计、AI 都有很多值得总结成“设计模式”的经验。在私人公众号里介绍探索领域时他曾归纳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偶像、动画技术、未来城市技术、智能化趋势、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融合、数据驱动型设计方法论、人工智能做设计、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作曲、程序员设计师、设计师编程等。
想要实现能够创造各种东西的人工智能工具箱,是shadow 现阶段的目标。“小”到如给每个人物带上圣诞帽、隔空取人的插件,大到人工智能写作平台。
「Get 智能写作」(以下简称 Get)项目便是shadow AI 工具箱中的一项。「Get 智能写作」是提高人们写作效率的工具,包括热点追踪、素材搜集、标题推荐等功能上的服务,旨在辅助作者快速写出优质文章,并且能达到盈利的目标。
“最开始 Get 想做的就是重新定义学习,在如今这个信息快速爆炸,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内容逐渐趋同,似乎离前人所谓的「因材施教」更为遥远。”于是 shadow 试图带领团队重新打造知识体系,建立知识图谱,结合人工智能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场景。从 「Get 知识引擎」——一个针对每个人的学习需求去设计定制化的学习路径,从而帮助每个人快速学习新的知识的理想型学习工具,到 「Get 导师」,再到 「Get 智能写作」,一直在试图打破人们固化的教学模式。直到后来发现学习无非是两种状态:输入和输出,便分别交予「Get 导师」和「Get 智能写作」来解决。
而现在的 Get 智能写作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写作的效率问题,无论是推荐素材、匹配爆文标题、写作模版、一键生成初稿,还是对文章段落改写扩写。譬如通过「模版中心」可以实现在人们没有写作灵感的时候,筛选全网 10 万+ 文章,通过算法整合出相对通用的模板,给人们以启发。而「一键生成初稿」则通过抓取关键词,自动提取相关文章内容,一键生成初稿文章为写作者做参考。
去拥抱人工智能!shadow 认为:或许有一天,AI 会像参数化设计一样,也有类似的「AI 计方法」,使用 AI 和设计思维,有相当便捷的工具,被大量设计师所使用。那时候,人人都是内容的创作者。
社群发起人 shadow
2017 年,shadow 发起了 「MixLab 无界社区」——一个容纳多元学科人才的跨界创新社区,倡导跨界融合,无尽学习;用设计思维思考技术问题,用技术力量解决设计难题。
Mixlab 的创建似乎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出于对新技术的兴趣开始自学,shadow 将自己的经验通过写作分享并同网络上共同兴趣的人们交流,后续发展社群,开启线下活动。其间困难不言自明,但收获也同样喜人,目前社区人数高达五万,其中一万二是核心成员。
而 shadow 所希望达成的似乎并非 Mixlab 本身品牌的成功,相反,他希望能够实现社区去品牌化、去权威化,让真正喜欢创作的人们能够来这里放下 title 与刻板印象,进行自由的交流与实验。这一「自由」从往届一些分享的主题并不难窥见:算法作曲,未来城市,增长黑客,色彩图谱……
shadow在 MixLab 制作的色彩图谱
人们常以所做的产品来反向定义创始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自由开放的创造的乌托邦背后,我们不难想象 shadow 作为理想主义者本身的活力与无限的创造力。
对于 Mixlab,shadow 的另一愿景则是希望能从中创造一个名词,类似「黑客」、「极客」,成为一种新的个人标签,一种文化潮流的代名词,用来代表这样一群有极客精神,同时具有创造力,会通过各个手段(无论技术还是设计)去关注并实现问题的人;他想用此代表这样一种「无尽学习」的精神。「之前想的是「无尽学习者」,你看我微信昵称现在就是这。但后来想想,更精准一点的词也可能是「设计黑客」:设计加黑客嘛!」
课程导师 shadow
在人工智能设计课程漫长的筹备过程中,shadow 每个月都会有一些新的研究想法,有些适合的融入课程的会被更新到课程里。比如目前他正在把上个月做的「AR 剪切板」相关的技术模块更新到课程里。
通过 AR 剪切板,人们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便可轻松获得隔空取人的超能力。只需手机对准某人,确认要「收集」的对象,再对准电脑桌面的某个位置,即可把他/她贴到电脑桌面上。
「我一直在关注 AR 领域的创新,尤其是图像分割算法、多屏联动、实时互动等技术。加上之前的创业经验,对于 AR 我有着任何既有软件功能都可以使用 AR 来实现一遍的想法,比如剪切、复制、放大、缩小等等图像的操作都可以使用算法获得 AR 的体验。于是趁此比赛机会专门针对人像的剪切进行了创作。」
实验工具,就像学化学和物理一样,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而实验就是最好的融合两者的方式。智能设计,更多的是软件工程,需要的是类似于 IDE 的代码编辑器。这门课便意图通过论文和代码的讲解,帮助同学们建立从技术视角看待设计的思维方式、锻炼软件架构能力、具备智能系统的交互设计能力。而课程的最后则是一个能够让学生们结合自身兴趣,将自己所学落到实处的大作业。
shadow 希望人工智能设计既是课程也是一个社群,比起老师,他愿把自己的角色想象成是主持人,将课堂变成一场聚会!关注每一位学生,辅助他,引导他融入其中,大胆地表述与交流,与更大的群体发生关系,共同迭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保持好奇,先从自己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挖掘灵感,然后细化,最后动手实现,激发为自己思考、纯粹而享受的感觉。
shadow 设计的人工智能书生成器
「打个比方,像是划了一块地,我给学生们提供可能需要的工具。期待着他们新的想法不断出现,并通过这些工具实现落地。自己生长,嗯,一门自己生长的课。」
任何一种标签都难以概括 shadow,想用 「full-on」一词来形容池却苦于无合适的翻译。这是一种无谓年龄或阅历的状态,再次引用王蒙:「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 我们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 是单纯的日子,也是多变的日子,浩大的世界,样样叫我们好奇,/ 从来都兴高采烈,从来不淡漠……」
对事物保有万分的好奇心与宽容度,去百分百投入、创造一场盛宴。好奇、创造、未来、跨界...... 这既是属于 shadow 的独特人格标签,也是他和 X Academy 无比契合的地方——我似乎也想不到比他更适合教这一门课的老师了。
今夏,shadow 老师将于以人工智能设计课程导师的身份加入 DesignX 暑期项目上海场,详情可访问 DesignX 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暑期项目完整介绍
采访&撰文 | 林的兴 Zion
排版 | Cat
*待续
点击上方,即可关注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