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入画来
从美丽田野到葱郁森林,从碧蓝湖泊到蜿蜒河流,从城市公园到蓝天白云,无一不彰显着西宁的优势和骄傲!
“以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为引领,打造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新优势,西宁奋力向前!”
“从山川绿、天空蓝、河湖清成为常态,到打造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区,再到高原‘绿谷’‘洁净’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生态西宁,至美可期!
过去十年,西宁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绿色和生态已成为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发展底色和竞争优势。西宁正以感恩奋进,拼搏赶超的精气神,积极担当作为、走在前列,奋力争当“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排头兵。
从60.5%到90.4%:一张优异蓝天答卷
“西宁的蓝天越来越多!” 这是许多市民的直观感受,相关监测数据也印证着西宁空气质量的持续好转。
今年截至8月31日,我市优良天已完成220天,较去年同期增加10天,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5%,较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与去年同期持平、PM10平均浓度较去年同期下降3.8%。
翩跹之雨过后,西宁蓝总会如约而至,碧空如洗,万里无尘,也总能成为市民晒摄影技术的时刻,无需滤镜,成图而出的天空依然瓦蓝瓦蓝。在老西宁人的印象中,曾经的西宁,春夏时节的南北山和街道并不见花红柳绿,而是黄土风沙遮脸。西宁的春秋短暂冬天漫长,并非四季分明,但如今的高原古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气候宜人,景致旖旎,这让人由衷感叹,西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抬头远眺是舒心的蓝,环顾四周是清新的绿,迎面而来是幸福的笑,空气质量整体优良率由2013年的60.5%提升到2021年的90.4%,大气环境质量连续7年位居西北省会前列;从2019年起连续3年水质达到Ⅲ类,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双100%”,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三河”廊道美景如绿色飘带蜿蜒舞动……
国土绿化501.7万亩:高原绿谷城市走来
清晨,阳光透过街边郁郁葱葱的植被,折射出点点斑驳。曲径通幽的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里,人们享受着在清新空气中晨练的美妙时刻,用运动开启一天的生活。与之紧邻的湟水河碧波荡漾,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青山绿水间,“天更蓝”与“地更绿”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曾经寸草不生的南北两山如今层峦叠翠,昔日垃圾遍地的火烧沟摇身变成鸟语花香的生态公园……西宁的变化有目共睹。”市民秦国新说。
绿地广、街道美、公园多,鸟儿用翅膀给西宁投票。据统计,西宁市区共观测记录到的鸟类已超过200种。西宁市成功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实至名归!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公益林、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十年来,我市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增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1.93万亩,新建公园16个,建成街头绿地184处、新改建道路绿化178条,提升改造单位庭院绿化69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7.1%增长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5平方米增长到13平方米,绿色已成为西宁城市底色。
打造高原“绿谷”城市,立足河湟谷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特性,西宁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探索推进“公园城市+自然保护地”新模式,全面建成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河流、交通沿线为廊道,筑牢“一芯两屏三廊道”城市生态屏障……朝气蓬勃的古城西宁,正描绘着青藏高原上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的宏伟蓝图。
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奔向高原“洁净”城市
不仅是城市,在农村,我市全面推进农用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157.7万亩,用量同比分别减少40.3%、30.3%,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一系列生态环保项目也在强力推进中,在西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现场,蓝天白云下,塔吊高耸,多台机械轰鸣作业,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西宁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传统垃圾填埋处理能力日趋饱和,在土地占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成为替代垃圾填埋的环保处理方式。
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城市生活污水和乡村垃圾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完成“无废城市”和湟水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试点,固废处置链条、高原“无废模式”走在西部前列。开展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净化城市立面空间,让城市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洁净”成为西宁又一靓丽名片。
三河六岸:碧水清波荡漾西宁
抬头见蓝天青山,低头观碧水清波,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好生态的得来,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举全市之力的结果,也是西宁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书写的美丽画卷。
从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余平方公里到治理河道117.8公里,从昔日水土流失严重、极大影响乡村环境和出行等问题到如今呈现层层梯田花海的湟中区卡阳村、湟源县池汉素村,从曾经垃圾漂浮的河道到如今13类42项具有高原特色、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为一体的重点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的实施,西宁已初步形成了以湟水河为“彩带”,湖、库、渠、湿地为“明珠”,彩带明珠交织贯通的区域性水网系统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正如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改善的受益者不仅仅是沿湟群众,曾濒临绝迹的拟鲶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和花斑裸鲤等鱼种,如今在西宁多条河流里重现身影。
今日之西宁正呈现出“东西清湟水,南北绿两山;河渠长流似罗带,湖库澄明如玉盘;草茸茸,花灼灼,幸福驻人间”的美景,而伴随着“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汩汩”声,湟水河正见证着西宁市“守护好中华水塔”和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决心和努力。
下载西宁晚报客户端
这里新闻更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