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安·贵州】碗饵糕、破酥包,都是贵阳人的心头爱

动静贵州 2019-08-16

用声音陪您度过每晚的动静时光。

今天的《晚安·贵州》,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播韩洪雷将和你分享周之江的文章——《从碗饵糕到破酥包》。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于贵阳,大学本科,中文专业。曾在媒体工作十八年,从记者、编辑做到总编辑,现为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嗜读书,爱美食,喜爬格子——严格说,是敲键盘。

周之江

韩洪雷


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主播,贵州省演讲与口才协会副会长。

从碗饵糕到破酥包

周之江


碗饵糕不是鄙人心头好,儿时还喜欢,现在难得光顾一回。此系米制食品,带有缺衣少食年代的典型特征,以少许食材,尽可能地弄得大些大些再大些,泡泡松松,似酸似甜,吃下去却极度缺乏满足感,因总觉得不是那种踏踏实实的饱。

黄尧的《牛鼻子漫画贵阳》说:“贵阳的碗饵糕出现在清代,因形如小碗又有边耳而得名,儿童最喜欢食用,取其谐音,又叫‘娃儿糕’。当时贵阳经营户较多,以南京街(今中华北路)的最出名,南京街的碗饵糕,个大、味甜、泡松软绵、红糖色。当时还因此流行过一句‘南京街的碗饵糕——争(蒸)大了’的歇后语。”

小时长辈忆苦思甜,常说过去饭不够吃。很难理解,按说,毕竟每月至少还有小四十斤口粮,装在布袋子里,扛起来还得费点劲。

实践出真知,一九九五年暑假,在某县乡镇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幼在城市里长大,农村生活,既新鲜,也不适应。比如吃饭。

贵州农村,一天只两顿正餐。十几个老师同学,餐标是两菜一汤,需要说明一下, 不是人均,是总共只有两菜一汤,而且除了汤管够,两个炒菜,也只是人均的分量。大约两天里有一顿,其中一个菜里能见到少许肉。而汤,则是没有一颗油花的酸菜豆汤,陪糊辣角蘸水一碗。校领导来探望,司机在厨房里看见这一大锅汤,差点以为是讲究一些的猪食。

油水不足的结果,是一顿要吃掉六七碗饭,还是大海碗,仍觉腹中空虚,无甚饱意。这次经历,让我对过往的饥饿年代有了真切但还远不够深切的认识。后来写过一首五古,记其事曰:山居一月余,远避是非地。遣兴惟空蠹,诵读无诠次。袖短知内寒,鹭缩且鼾睡。邑里甚贫苦,所食无兼味。虀菜与豆荚,大釜一齐饵。偶然打牙祭,箸下意甚恣。其地风俗淳,村讴少顾忌。辞章非雅驯,比兴却妩媚。虽不识宫商,搜求不忍弃。最喜客自来,蹙然冲泥至。猛忆若有失,鸡虫天下事。畅怀即莞尔,凑韵以为记。

所谓村讴,是说当地的彝族民歌,非常质朴。每天买一包最便宜的香烟,晚饭后就找人唱,一个多月下来,记下满满一本,几百首。还有记得的,说什么,“大河涨水浪淘河,鱼在河中摆脑壳。哪天得鱼来下酒,哪天得妹来捂脚”。民歌的好处在于不装,知堂老人曾说,好些来自民间的东西,“当然不很‘高雅’,然而多是壮健的,与士流之扭捏的不同”。

我以为,小吃的好处也在于此——不扭捏作态,开吃便原形毕露,不故弄玄虚,合意就单刀直入,不伪作深沉,心动便直言不讳。从那种吃的纯粹性和开放性而言,小吃,其实是“大吃”。

言归正传。碗饵糕似乎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所以随处有得卖。据说民生路有一家颇为出名,去买来尝了,发现如今的碗饵糕又有新变化,碗口大的之外,还有杯口小的,一口一个,吃起来倒也方便。

有一个与碗饵糕类似的小吃,爆米花。现在的城市里似乎不多见了,小时候,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在单位宿舍大院或者居民院落大声吆喝,这是小孩子最兴奋的时刻。家里拿来的米和适量白糖,放到一个如同煤气罐的炉膛里,高温加热,时候已足,一声爆响,白气蒸腾中,甜滋滋的米香味道便扑到脸上。松松脆脆的米花,装满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容器,嘴馋时抓一把,是那时难得的享受。

黄尧先生的漫画配文里,还提到了破酥包子,题为《又酥又会破的包子》:“即破酥包子,包子暄软,馅心细嫩,味咸鲜香,因内有层次,故称为破酥。当时贵阳汉云楼所做的破酥包子最有名,城南城北的人为一饱口福,不惜大清早到店领牌子买包子。因为保质量,该店每日限定数额只做三四百个”。

贵阳包子,不同于北方做法,面皮酥软,才是上品。且颇有几味外地所鲜见者,比如三鲜包子,馅里有肉,还有洗沙,又甜又腻。十几年前,三桥某个偏僻小街有家卖三鲜包子的小摊,要吃也须排长队。蒸出一笼,旋即抢光,遇到前面有个把一买头十个的主,真恨不得夺将下来,均其贫富也。

还有一位富油包子,名副其实,里头一泡油。馅料有白砂糖和肥猪肉丁,讲究的还要放腌肉颗颗,高温使之融为一体,调合出绝妙好味。吃法也不同于一般包子,不能直接咬食,否则烫伤口舌,要用手掰,拿来蘸里面的馅料吃,细细体味其香甜。有个朋友的母亲,富油包子做得一流,她自谦只是舍得加料。当年不懂,现在回想,平时之中有至理存焉。

另外想到的面点是脑髓卷,同样是甜腻之物。今日外文书店旁边小巷里犹有一家远近驰名者,两块五毛钱一个,贵是贵些,一口下去,你就知道,这两块五毛钱,花得一点也不冤。

好多东西,记忆里的滋味总是远胜吃到嘴。归根结底是日子好过了。如今营养过剩,生怕长膘,不利健康,三鲜、富油包子乃至脑髓卷,一概敬而远之有年。倒是碗饵糕相对清淡,适合怀旧。

文章征集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文章被贵州“名嘴”读出来,不妨向我们投稿吧!

用稿要求:

  1. 稿件必须为本人原创,并注明作者信息。若因稿件著作权问题产生的一切法律纠纷,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2. 【动静贵州】有权筛选及修改稿件;

  3. 来稿请注明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3158363652@qq.com

【晚安·贵州】我们都是素粉的粉丝

【晚安·贵州】棒豆南瓜嫩菜薹,味到清时至味来

“小猪佩奇”来贵阳演出啦!这里有20张免费门票等你抢


编辑:周倩 倪楠(实习) 韦沐蓉(实习)

责编:飞宇

编审:陈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