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语和秘咒,出自“花树老人”之口,也是水城三口塘数万苗人吹笙劲舞的花场之魂

余未人 动静贵州 2019-08-15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花树老人的神圣使命

      一百二十户苗人,深居在一片青幽之中。山上是冠盖如云的香樟树,溪边水竹枝叶婆娑,雀鸟鸣声不息。这是水城县南开乡新寨村偏坡寨。这个寨子不寻常,它是小花苗支系苗人们心中的圣地。这里,就是三口塘这个黔西北最大的花场上,神圣花树的生长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以水城县小花苗支系为主,遍及周边纳雍、赫章、威宁等县小花苗支系的同胞,数万人都要到三口塘劲舞欢歌。山寨里竺家老人说:“从前箐鸡一窝窝的,寨上人爱打;现在没有人打箐鸡了;一个山上能有几只箐鸡叫咕咕的,是好兆头啊。”

南开小花苗二月十五跳花场  网络图片

      二月十五,这个日子有来历。它是这支苗人在古代艰难的迁徙中,突破敌人重重包围的纪念日。这里以跳花祭祀先祖的习俗,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已形成。跳花由“花树老人”主持。各寨的寨老称为“守花树老人”。这是一个有着浓郁历史感的苗族大节。

守花树老人在家吹三眼箫

      花场上的花树,是香樟与翠竹组成,这是负载着苗人神圣心愿之树。“花树老人”可不一定年老,它是在鼓社中代代传承的,并非以年岁长幼来择人。一个人与一棵花树结缘终身,花树老人自然不一般。在小花苗支系中,竺兴荣是唯一的“花树老人”。他接任时才32岁,是个正在外地表演芦笙舞的小青年。接任的口信让他毫不犹豫,急速赶回。如此重任,自己可能够担负?但家乡的口信就是命令!迎接他的,是寨上苗人为他举行的一个庄重的上任仪式。庄重的使命感让他仿佛立即成熟了!在正月十五的仪式上,他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砍了一棵水竹,带领一百人的芦笙队在花场转舞三圈,郑重地把花树立在花场中间,这就正式接任。

抬花树进场  网络图片

      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竺兴荣就要开始物色花场上用的花树了。这里的苗人们认为,香樟树是“树王”。竺兴荣要在山上的一百多棵香樟树中,寻觅到一棵枝繁叶茂而又一个人能扛动的香樟树,还要寻一棵每个竹节一样长的竹子,为二月十五跳花场的“栽花树”仪式作准备。

      祝语是“花树老人”的基本功,竺兴荣习得了花场上的专用祝语,在跪拜祭祀花树的时候要用苗话琅琅念诵,汉译的意思是:“天地神明,苗家儿女前来拜祭,希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祈求您赐福,我们世世代代不会忘记您的恩情。”念毕,芦笙手们循着先辈的脚印三拜九叩,吹奏五首曲子拜祭“花树”、“花树老人”和“守花树老人”。

围花树而舞  网络图片

      “跳花”开始了,这时各地芦笙手数百人展示“舞艺”。他们绕“花树”跳起轻快奔放的芦笙舞,人比人,花比花,整个花场一片沸腾。这年的二月十五,有十七支队伍前来参加芦笙舞比赛。

      芦笙是花场的一绝。吹大芦笙的是老人,吹中芦笙的是青年,参赛选手则吹小芦笙。曲目是大有讲究的——朋友相遇吹《情谊曲》;在花场的比赛中吹《竞赛曲》;而音乐元素最丰富、情感最真切也最难吹奏的是《过寨曲》。曲子的含意是:“天黑了,情妹你在不在家?天黑了,我要往前走,一怕前头站着花斑虎,二怕前头拦着金钱豹……”芦笙彻夜吹奏,特别能让姑娘动情。《过寨曲》难度最高。会吹这一首《过寨曲》,就被芦笙手们认同为“自家人”了。

跳芦笙舞 网络图片

      花场上有丰富多彩的苗族芦笙舞蹈,比如滚山珠、矮桩芦笙舞、箐鸡舞等。舞者边吹芦笙边跳,用传统的五管葫芦笙吹《竞赛曲》。吹芦笙要求音准、节奏准,舞蹈步态则要轻盈流畅,地上铺一层麻杆,舞者不能将其踩断,谓之“不踩断麻秆”的功夫,这舞姿该有多轻盈!箐鸡舞传统上是在家族内传承。竺兴荣十岁时,就和另外七位堂兄弟一起学跳了。箐鸡舞的动作难度很大,有滚地龙、蚯蚓滚沙、双飞燕、朝天灯、走四方、练兵、金鸡独立等,舞者腿上的“矮桩”功夫尤其了得——每个舞者双脚下蹲时,大小腿呈直角;弹跳时,速度如飞;笔直倒立更是绝活。这些功夫,堪与专业舞者媲美。那几年的农闲时节和月圆之夜,他们八弟兄都专心学舞,才把箐鸡舞学成。舞者在姑娘们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和优美风度,特别能赢得姑娘的青睐。箐鸡舞在花场上也是最精彩的“压底”舞蹈。

大山奏鸣曲 选自《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 贵州卷》

      二月十五之夜,篝火漫山。青年男女要进行最有情趣的“扯花背”。大家用“喊歌”联络。姑娘们将自己刺绣的“花背”一层层地穿上,那是美丽而凝聚真情的服饰。姑娘们期待着后生来“扯”。这是绵绵情意的直接传递。

      天亮前,受过祭拜的花树就被花树老人和守花树老人们护卫着,抬到山洞里存放,这时要念咒语,这是先祖辈辈传下的秘咒。美好的夜晚倏然而过,节日是永恒的,苗人们又憧憬着来年的花场。


撰文:余未人

编辑:彭瑾

责编:小千

编审:陈薇


新闻多一点:

六百年前贵州乡间的“主旋律”是什么?没有才子与佳人,至今活跃在民间

它,是百余年前亮相世界的一张贵州名片,是我国首获国际荣誉的乐器!

端午节?不是!它与端午节迥异,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独树一帜

你知道苗族历来判断解决民间纠纷的依据是什么吗?答案就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