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州文化老人 | 北方“左联”党团书记段雪笙

动静贵州 2022-09-25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动静贵州”

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辛亥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北方“左联”党团书记段雪笙


民国时期,贵州在中国政界和文坛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人物。他们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或在文坛辛勤笔耕,他们在各自的战线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忘我奋斗,也为家乡贵州增光添彩。段雪笙就是这样一位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的贵州人。


段雪笙,字翰荪,学名泽杭,笔误为雪生,雪笙是他从事地下工作期间,于1930年改用的名字。1901年4月21日,段雪笙出生于贵州赤水县东后街段家大院。段家祖上较为富有,先祖以经营盐业发家,崇尚读书。后家道中落,其父段世猷在书院工作,擅长书法,是清末监生。段雪笙五岁时,母亲去世;十二岁时,父亲又去世了。段雪笙自幼在伯父家生活(伯父段世模,为光绪癸巳科举人),受伯父影响较大。六岁入私塾,九岁考入本县高等小学。学习期间,段雪笙的文史等课程成绩名列前茅。小学毕业,他在家自习三年,遍读经史子集,为他下一步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岁时,段雪笙考入四川江安第三中学(当时赤水位置偏僻,民国初年竟无一所中学),入学不久,因北洋军队占领学校不能开课,段雪笙到合江县舅父家塾就读。1919年,江安第三中学复课,他又回校继续读书。1921年,因反对四川军阀杨森安置私人当该校校长,段雪笙带领该校学生,联合南溪、叙府学生抗议,被开除学籍。后为江安中学原校长秦镜沾引荐,入成都公学读书。这个时候,“五四”运动风潮波及四川,成都各校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段雪笙是其中的活跃分子,通过参与这次运动他积累了组织学生运动的经验。


1924年,段雪笙偕学友到南京,后觉南京不适合自己发展,遂告别学友,只身前往北京,寄住在亲戚廖劲伯律师家。他本想投考北京大学,因考期不合适而未果。这时新文化运动正逐渐高涨,段雪笙在其影响下,将廖家的一部《蜀语》,由文言文移译成白话四川方言的《蜀语》,呈送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先生对此极为欣赏,并据段雪笙的要求,同意他为北大旁听生。段雪笙因此得与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炳文、范文澜等相识。孙炳文是段雪笙革命生涯的领路人,他不仅在1925年介绍段雪笙加入中国共产党,还引荐段雪笙给蔡元培、鲁迅等在当时教育界和文坛最有声望的大人物,为段雪笙的成长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1926年春天,段雪笙与孙炳文受党的派遣,南下赴当时北伐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工作。孙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段雪笙任孙炳文的秘书。在广州期间,他们追随周恩来同志,为党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屠杀共产党人,孙炳文同志遇害,段雪笙逃到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段雪笙又逃到上海,此后,在上海一住就是三年。期间,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界的组织和宣传工作。段雪笙根据党的指示,广泛团结文化界的进步力量,同敌人的文化“围剿”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从这时起,段雪笙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在上海的三年中,段雪笙在地下斗争中抽空写成两部小说:《两个不幸的朋友》和《女护士长》,由上海利群书店出版。他又在北平《平等》杂志上发表过短篇小说《林康节》。他的文学评论有《不走正路的安得伦》,发表于北平《文学杂志》1933年第三、四期合刊。1936年春,北平“左联”《榴花》文艺杂志上发表过他的一首长诗《一颗会唱歌的心》。与此同时,他还写了大量短文,分别刊于《前哨》《北方文艺》《北平文化》《榴火》等进步文学杂志上。


1930年8月,段雪笙受党的派遣,从上海来到北平,参加北平市委宣传部的工作,分管北平文化运动。党组织鉴于当时全国普罗文学运动 蓬勃发展的现状,决定由段雪笙、潘训筹建北方“左联”,领导中国北方几大城市的左翼文学运动。段雪笙、潘训接到任务后,联系友人谢冰莹组成筹建小组。1930年9月18日,北方左联成立大会在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礼堂召开。会上选出段雪笙、潘训、谢冰莹、张璋等九名执行委员。段雪笙为党团书记。同时,段雪笙又在党的指示下,领导成立了北方左翼剧联、北方文化总同盟,并先后领导创办了《前哨》《北方文艺》《大众文化》《浪花》《榴火》《文学杂志》等进步刊物。北方左联成立后,与全国革命文化运动相配合,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知识界、学生乃至市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使北平政府当局十分恐慌,配合南方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北平也对革命、进步文化运动进行了疯狂的文化围剿。敌人枪杀进步、革命作家,查封进步刊物,白色恐怖一时笼罩在故都的上空。段雪笙在北方活动期间,公开身份系北平辅仁大学的职工,在敌人迫害日趋严酷的情况下,段雪笙只得离开北平辗转赴山东临沂、兖州、藤县一带进行革命工作。


这里,还有必要介绍鲁迅与段雪笙的交往。在鲁迅书信和日记中,有数处谈及与段雪笙的往还及书信往来。1925年,段雪笙住北京廖劲伯家,因廖的关系得以和鲁迅接触。后因北京大学孙炳文的介绍,段与鲁迅的接触机会就更多了些。段雪笙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因为文学活动,更时常向鲁迅请教。1931年,段雪笙在北平开展北平左联工作前夕,曾携友人去拜访从上海到北平探亲的鲁迅,主要是听鲁迅对北方左联的意见和建议。鲁迅在与段雪笙的交往中,给这位有才华的革命青年在文学创作和对时局与文学的分析上以很大帮助。从这种意义上来讲,鲁迅应当是段雪笙从事左翼文学运动的导师。


在段雪笙离开北平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段时间里,他曾一度回到家乡赤水开展革命工作。他与中共赤(水)合(川)特支密切配合,召开进步青年座谈会,演讲抗战必胜的道理,宣传抗日的思想,鼓舞青年们的斗志。会上,“段雪笙揭露了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造成的后果。讲述了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形势”。会后,在青年中成立了两个群众组织:流波社和读书会。为了扩大宣传,段雪笙和青年们还创办《少年大众》旬刊和《寒夜之华》周报。这两个刊物将各阶层的乡亲紧紧团结起来,促进了赤水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展开。在段雪笙和赤合特支的领导下,赤水省立二中、赤水女中(皆为新建不久的中学校)、乡村师范、私立蜀翘小学等,都相继成立了反帝同盟小组。


1932年,赤水进步青年余正华在段雪笙支持下,集资开办了之江书店(后改名为新赤水书店)。该店除了出售教科书外,还秘密出售进步、革命的政治、文艺书刊,如《文艺新闻》《文学前哨》《烽火丛书》《北斗》《环球》月刊、《海燕》月刊以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国家与革命》《两个策略》《叛徒考茨基》《资本主义解剖》《共产党宣言》等。这些书刊不仅受到赤水青少年的欢迎,而且还吸引了合江县久支、二里、先市的青少年,促使秦川、杨仲猷等一批青少年离家投身革命。当然,这些年轻人最终走上革命道路,更与段雪笙对他们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段雪笙奉命到四川岳池、南溪一带从事革命工作。1946年3月,段雪笙因积劳成疾、多症并发住进宜宾同济医院治疗。到了8月,他的病情恶化,接到消息的周恩来同志派人准备将他送往苏联治疗,但由于段雪笙病重,未能出行,并于月内病逝于四川南溪女子中学校舍。

1980年12月,中共赤水县委和县政府为段雪笙同志移葬之后的墓地立碑。它昭示着无数后来者,为党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纤如:《段雪笙》,载遵义地区党史委员会编《遵义英烈》,1988年。

2、崔介:《忆雪笙同志》,载遵义地区党史委员会编《遵义英烈》,1988年。

3、章德华等:《贵州现代革命史讲座》,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

4、索绍愚:《段雪笙:北方左联第一书记》,载《当代贵州》2009年第4期。

5、鲁迅:《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选》,载《鲁迅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更多内容请关注动静贵州视频号↓↓↓
更多新闻


来源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编辑:赵箐芸责编:杨霄编审:铁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

点击在看 持续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