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燕】 中华文明传统与当今世界
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我今天能够受邀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刚才多位发言人从不同维度谈到了中国文明的特征,比如“守正”、“持中”等等。我本人做经济学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因此想从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的角度,谈一谈中国文化或中国文明中关于经济学和国际交往的思考。
首先,我想谈一下自由贸易理念。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中国支持自由贸易理念,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中国王朝政府奉行过闭关锁国、自我封闭政策,但总体来看,自由贸易理念在中国是有悠久传统的,自由贸易是占据主流的。在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王朝,中国出现了两部重要文献,一部是刘安等编写的《淮南子》,另一部是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这两部文献的作者当时就认识到,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能够使双方获益。他们写道:“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多易所鲜”,“以所工易所拙”。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用我有的东西换我没有东西,用我丰富的东西换我稀缺的东西,用我擅长生产的东西换我不擅长生产的东西。如果遵循这三个原则,那么便将实现互利共赢。这可以说就是中国看待贸易或贸易收益的思想传统。鉴于淮南子和司马迁的想法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如此之接近,因此我将前者称为“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从时间上看,“淮南子-司马迁理论”比“斯密-李嘉图贸易理论”要早两千多年。在此我想表达的是,自由贸易理念乃中华传统思想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中国另外一个与当代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密切相连的思想传统,即所谓的“孔子改进”(the Confucian improvement)。这个概念不是我首创的,它来自我的一位哲学家朋友赵汀阳。几年前我们在交流时聊到经济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帕雷托改进”(the Pareto improvement),其含义是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哪怕只有一个人的福利得到改进而同时没有人福利受损,这个社会便实现了福利改进。由于有人受益无人受损,“帕雷托改进”在经济学上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赵汀阳看来,“帕雷托改进”固然好但仍不足够好。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含义是说,仅仅自己获得发展与提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自己与其他人一起发展与提升。不言而喻,与“帕雷托改进”相比,被赵汀阳教授冠名的“孔子改进”又上了一个层次,而且和“淮南子-司马迁定理”一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目标与实现“孔子改进”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也正是在天安门城楼的两侧,书写着两条巨幅标语,一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另一幅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70年前,我们的开国者们写下的这两幅标语,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祖国、如何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的基本目标或准则。一方面,我们立志要建设好发展好中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与全人类共享和平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相辅相成互为条件。70年后,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今天中国担当的历史使命是双重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对自身和人类的认知与期盼,继承与发展了中华文明传统,与前不久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极力鼓吹的所谓“文明冲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这场分会的主题是“文明互鉴”,它的对立面正是“文明冲突”。不难发现,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两种文明观,它们泾渭分明,相互对立。中国的选择,我相信也是在座各位的选择,都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文明互鉴,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迎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请微信搜索“iwepcass”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发文章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