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2期
笔谈:动荡变革期的时代特征
杨光斌 秦亚青 阎学通 朱锋 唐世平 张宇燕
【编者按】对时代特征的判断关系到国家内外战略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政策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个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时代特征与此前的历史时期相比有何异同?影响和塑造当前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应当如何应对这个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挑战和机遇?为探究这些重要问题,本刊特约六位学者围绕“动荡变革期的时代特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的分析视角各有侧重,观点异中有同。本刊希望通过这组笔谈文章进一步促进学界围绕时代特征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盟主国声誉、安全依赖与冲突爆发
李冲 漆海霞
【内容提要】盟主国声誉的作用是联盟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盟主国的声誉究竟会提升其盟国挑起冲突的可能性还是会降低这类冲突风险,目前尚无定论。针对该问题,作者提出安全依赖对盟主国声誉的调节作用理论。如果盟国对盟主国的安全依赖程度较低,盟主国的声誉主要发挥纵容效应:盟主国的声誉越好,盟国对于获得盟主国支持的预期越高,其挑起冲突的可能性也越高。如果盟国对盟主国的安全依赖程度较高,盟主国声誉越好,自身被牵连的风险就越高。此时盟主国会对盟国采取约束措施,盟主国声誉主要发挥约束效应:盟主国的声誉越好,盟国挑起冲突的可能性越低。该理论还表明,声誉对不同烈度的冲突会产生不同影响:对于“威胁使用武力”和“展示武力”这类烈度较低的冲突,无论盟国对盟主国的安全依赖程度如何,盟主国的声誉始终对冲突爆发起纵容效应。而对于高烈度冲突,只有当盟国对盟主国的安全依赖较低时,盟主国的声誉才会起纵容效应;当盟国对盟主国的安全依赖程度较高时,盟主国的声誉主要发挥约束效应。作者基于1816—2000年的联盟与冲突数据应用logit模型分析了盟主国声誉、安全依赖程度和冲突爆发三者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安全依赖对盟主国声誉的调节作用,并针对交互效应、模型设定、异质性分析和变量测量等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上述发现有助于发掘联盟理论中声誉与冲突的深层机制以及解释当前国际体系中低烈度冲突频发的现象。
【关键词】声誉;联盟困境;安全依赖;约束效应;国际冲突
【作者简介】李冲,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漆海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联合国维和行动何以抑制非洲的恐怖袭击
陈一一 宁彧
【内容提要】影响维和东道国的恐怖袭击发展趋势是联合国维和行动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为什么有时能够对东道国国内的恐怖袭击产生抑制作用,而有时却无能为力,这是既有研究未能很好回答的一个问题。基于恐怖主义的威慑理论,作者认为,以东道国总体安全维护为己任的维和行动能够有效威慑并抑制东道国的恐怖袭击,但这种抑制效用的发挥程度受到维和行动本身构成特征及恐怖袭击性质的双重影响。对此,作者提出了衡量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对东道国恐怖袭击活动产生威慑及其发挥抑制作用的三个重要指标,即主要出兵国属性及力量、非洲联盟对维和行动的支持度以及冲突方对恐怖袭击手段的使用。通过对1989—2017年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主要出兵国包括非洲国家且力量较强、非盟对维和行动支持度较高以及任一冲突方开始使用恐怖袭击手段达成目标时,维和行动对东道国国内的恐怖袭击的抑制作用较强。同时,各相关方就维和行动与恐怖袭击关系的判断及此关系对自身利益的影响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恐怖袭击;威慑效应;关联度机制
【作者简介】陈一一,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宁彧,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论国家间科技竞争与合作——国家安全学论纲的拓展模型及政策启示
王达 王强
【内容提要】在国家安全学论纲的模型架构中引入发展与安全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因素后能够证明:在封闭条件下,国家科技发展存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在开放条件下,被保护国缺乏动力进行安全技术研发,但更有动力进行发展技术研发,被威胁国则反之;霸权国与被保护国在后者的技术研发问题上具有一致立场,而与被威胁国存在冲突;霸权国倾向于同被保护国结盟,联盟的稳定性受制于约束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如果霸权国以极限施压的方式输出威胁,其可能陷入“威胁陷阱”,被威胁国则可能落入“发展陷阱”,二者将被锁定在“美朝困境”这一双输状态。被威胁国应提高技术研发效率并均衡地开展两种技术研发,霸权国则可能知难而退或采取联盟施压策略。这一研究的启示在于:一是国家有必要制定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并加大研发投入;二是霸权国与被威胁国仍存在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的可能,科技“脱钩”不符合双方利益;三是霸权国如果执意推行联盟施压策略,可能得不偿失,组建联盟以强化施压并非破解大国科技博弈困境的上策。
【关键词】科技竞争与合作;国家安全学论纲;安全技术;发展技术;“美朝困境”
【作者简介】王达,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客座教授;王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霸权护持与超越——高科技产业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政治经济学
刘洪钟
【内容提要】以半导体为主的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中美两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与工业化时代不同,在全球分工深度融合发展的当今时代,中美高科技产业竞争是一种融合了技术竞争、制造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混合竞争,综合体现为对全球价值链主导权的争夺。通过构建技术、制造能力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全球价值链权力模型,从理论层面考察了全球价值链中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竞争的本质,霸权国的权力垄断形成于对三者的体系性控制,但崛起国的后发优势则使其有机会通过技术撬动、制造能力提升和市场权力俘获而改变价值链中的单极权力结构,形成与主导国的权力平衡和对称性竞争。日美和中美半导体产业竞争的不同境况对上述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日本通过技术赶超和制造能力提升实现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但市场权力的缺乏使其无法形成对该产业的体系性控制,从而在面对美国霸权胁迫时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虽然还处于赶超阶段,但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使其能够与缺乏制造能力的美国形成双向非对称相互依赖关系,从而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最终实现与美国的平等竞争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全球价值链竞争;技术霸权;制造能力;市场权力
【作者简介】刘洪钟,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