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秀军】中国角色: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世界知识 Author 徐秀军


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2023年,影响国际形势的各种长短期因素日益凸显和交织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保持在合理区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一、国际形势复杂严峻

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显现的种种迹象看,世界形势的动荡变革将在2023年表现得更加突出。具体来说,国际形势将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在经济复苏上,全球经济增长总体下行并呈分化格局。根据2023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预计发达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为1.2%,较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经济增速预计为1.4%、0.7%和-0.6%,分别较上年下降0.6、2.8和4.7个百分点;日本的经济增速为1.8%,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预计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为4.0%,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亚洲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为5.3%,较上年增加1.0个百分点。而2023年1月世界银行的预测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仅为1.7%,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为0.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经济增速为3.4%。

在政治安全上,大国博弈和热点地区的政治对抗加剧。当前,美国及其盟友同俄罗斯的对抗仍在加剧,双方都在乌克兰扩大军事投入,因此不排除2023年乌克兰危机继续升级并波及更大范围的可能性。此外,伊核、朝核问题也出现升温迹象,其他地区热点问题呈现新的不稳定因素。比如在科索沃、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问题上,政治解决的难度正在加大,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局部动荡难以避免。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在经历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后的短暂缓和后,又出现了新的变数。

在社会发展上,很多国家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性急遽增加。在发达地区,一些国家因右翼民粹主义盛行和内部政治对立加剧而陷入失序状态,并产生显著的负面外溢效应。美国的政治极化在全社会持续蔓延,并导致严重的社会分裂。欧洲各国民众对政府经济和外交政策的不满日益增加,一些国家出现了大规模游行和罢工等抗议活动。在发展中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和债务危机,诱发政局和社会动荡的因素不断增加。这可能导致有关国家政权出现更迭,也可能促使其采取更加激进的对外政策以转移矛盾,从而使地区和全球政治格局更加不稳定。

在全球治理上,全球问题更加凸显,但全球治理机制的功能却趋于弱化,全球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2023年,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生态失衡、极端灾害、资源短缺等全球问题将进一步凸显。但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日益将全球治理机制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和机制不断弱化,联合国、欧安组织等全球和区域机制在解决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职能受到重大挑战,二十国集团(G20)等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在推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限制。同时,联合国系统有关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专门会议也越来越难以凝聚各方共识,全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挑战。

二、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

在全球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保持良好态势,经济增长有望逆势大幅上涨。根据IMF1月的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5.2%,不仅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也较该机构2022年10月的预测值提高0.8个百分点。高盛集团2月发布的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加快复苏,四个季度的平均增速将达6.5%。这些预测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回暖向好的预期大大增强。中国经济在遭受各种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强大韧性,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中国拥有的14亿多人口和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了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尽管在2022年中国经济遭受了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的冲击,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达44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额超过57.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在全球占比约30%,居于首位。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和消费潜能的进一步释放,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

二是中国调节经济政策的工具足、空间大,政策落实的效率高。当前,中国拥有多样化的工具以调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促进政策,在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和促进经济复苏方面,中国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调控经验。2022年末,计划中央财政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限额合计64.35万亿元,估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52%。其中,国债余额限额为26.70万亿元,估计占GDP的比重为21.6%。得益于较大的财政政策空间,2022年中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而同期美国政府债务总额已触及31.4万亿美元的法定债务上限,估计占GDP的比例超过123%。同时,中国通胀平稳,政策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均与历史最低水平存在一定距离,拥有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调控能力。

三是中国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2017~2021年,中国连续五年修订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由93项和122项缩减至31项和27项,缩减比例分别为66.7%和77.9%。同时,中国已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由贸易协定,并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2023年1月1日,中国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并将于2023年7月1日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这些行动和举措彰显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

三、持续创造全球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始终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和机遇。2023年,中国将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一是持续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助推全球经济复苏。据海关统计,2022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达18.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4.3%。未来五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进口总额有望超过15万亿美元(按当前汇率约合102.5万亿元人民币),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更强增长动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9853.7亿元,较上年增长5.2%。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7859.4亿元,较上年增长7.2%;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超过1.0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4.3%。

二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得益于各领域互联互通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加协同,经贸联系日益紧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8.6%;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3.8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19.4%。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1410.5亿元,占同期总额的17.9%;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5713.1亿元,新签合同额为8718.4亿元,分别占总额的54.8%和51.2%。

三是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全球发展倡议,重点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发展与合作。目前,全球发展倡议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和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发表于《世界知识》2023年第5期。)


往期精彩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