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简讯】《生产性金融: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23年10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主办的《生产性金融: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报告发布会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生产性金融:中国海外贷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报告指出,基于世界银行公开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获得来自中国的主权贷款可以使债务国人均GDP增速提高0.6~1个百分点,且这一效应具有统计显著性。与此相对,美国和世界银行贷款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显著,甚至会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相比美国和世行贷款,中国贷款在撬动私人部门资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资本形成和助力工业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中国贷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其债务积累效应,不会加剧、反而可以缓解债务国的偿债负担。综上,中国海外贷款具有“生产性金融”的特征,可以显著促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以不断增强的偿债能力来确保债务可持续性,最终形成“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与会嘉宾围绕发布会主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主持。他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建设过程中,国内外对于中国海外贷款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存在一些误解,该报告就是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数据的研究、逻辑的分析以及案例的剖析。在未来,“一带一路”的投资需要继续平衡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政府可以对于海外贷款业务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规则和标准,在此基础上由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张宇燕指出,当前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国在促进发展中国家资金融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当地发展瓶颈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得到了沿线国家普遍赞誉,也特别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炼。这份报告从中国海外贷款会促进还是抑制债务国的经济增长、中国贷款与传统债权人的差异、增长效应的来源三个方面有力回应了对中国贷款的一些误解声音。张宇燕研究员邀请与会代表就报告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以及提升的空间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倡议各单位就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资金融通贡献更多理论与实践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熊婉婷指出,美西方所鼓吹的“债务陷阱说”缺乏经验事实依据,没有认识到中国贷款在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忽视了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资产的再融资和债务风险缓解功能。这种负面舆论不利于全球发展,反而会加剧全球发展融资赤字。中国海外贷款之所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有三方面原因。其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债务融资合作,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我国比较优势的契合点。其二,中国海外贷款具有资金规模优势和耐心资本特征,更能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部融资需求。其三,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府合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机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资深学者、前世界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燕表示,报告有详实的理论框架与数据,有力反击了美西方关于中国贷款成为“债务陷阱”的诬蔑。王燕还指出,公共资产是固定资产,中国贷款给债务国增加了公共资产,即资本的存量,能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提高他们出口的能力,从而形成长期的债务可持续性。中国贷款所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可以帮助东道国缓解有关方面的发展瓶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所长、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表示,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发展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海外贷款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了规模庞大、难以替代的融资支持。通过拉动贸易投资的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高凌云研究员从实证分析的视角对报告进行了点评。高凌云研究员认为,这篇报告经受了严格的匿名专家评审,其数据来源可靠,对相关背景认识深入、实证方法严谨,结论经得起考验。报告的核心创新点在于,比较了其他债权人与中国的海外贷款在促进债务国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成熟的分析框架,为反驳与主权贷款相关的所谓“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