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后:墟日记忆的最后拥有者

陈菊芬 萍踪1973 2020-01-18


      在客家地区,有一种有趣的交易日,称之为“墟日”。其实,“墟日”古已有之,在北方称为“赶集”。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


       岭南之市谓之虚......山东人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大至骡、马、牛、羊......小至斗粟、尺布,必于其日聚焉,谓之“赶集”。岭南谓之“趁虚”。



       墟日那天,邻村乡里的人都会起个大早携家带口地往墟市赶,这一路熙熙攘攘,可谓一眼望去人头涌动,非常热闹。


       当年最大的墟当属梅州的松口墟场,早前有着“松口不认州”的说法,几乎每次墟日都有一两万人前来,散墟也散得极晚。  



       俗话说“赴墟爱赶早,热头唔辣”,墟日那天,早上七点未到,卖货的已经有序地占好位置开始吆喝叫卖,买货的人潮开始涌动,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才散去。


        对于墟的“流量”评估,客家人自有一套理论,像梅州松口、松源这种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墟晚的墟场,客家人称为“老虎墟”;反之,则称为“黄擦(蟑螂)墟”或“帕哩(一种灵活小鱼)墟”。



       客家童谣有唱“龙田墟,二五八”,即每逢农历初二、十二、二十二,初五、十五、二十五,初八、十八、二十八为龙田墟日。


       为了方便邻村乡里的人能及时补给物品,墟日在各乡镇轮流,一般以“一四七”墟、“二五八”墟、“三六九”墟编排。若有人每墟必赴,则会被当地人称为“六墟伯”。


       

       墟日在80后的童年记忆里,不似节日更胜节日,有网友留言说“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看到墟日那天家门口摆满小摊”。

       

        小摊上,商品、服务种类繁多,连平日走街串巷吆喝的老手艺人也占着显眼的位置,用纸招牌代替“剃头喽”、“补锅嘞”的高声吆喝,静待有需求的客人上门。


       

       除了手艺行当,墟上还会卖些平日难见的稀罕物,如铁打膏药、蟑螂药、老鼠药、草药、农副产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产品构成趁墟的趣味之一,而另一种趣味则是附加在产品上的花式广告

     

01.吸人眼球“撮把戏”

       

       “撮把戏”即是电视剧中常见的江湖表演,如单掌劈砖头、胸口碎大石、手拍酒瓶等,这类表演最是吸睛,可迅速聚集人群,观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堵着。表演结束后,戏班班主就开始向看戏的观众推销起祖传跌打丸,收取费用。


        歌曲:《撮把戏》   演唱者:刘谦隆


       这种迅速吸睛的方式,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当年这个行当中最出名的戏班,当属“鬼马祥”、“李牛皮”两个。


02.朗朗上口"顺口溜"


     

       郎朗上口的“顺口溜”非常易于传播,这是旧时的广告语,如“老鼠药,老鼠药,家家用得着,一家买到了,邻居都安乐;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翘翘……”非常形象有趣的把老鼠药的功能用顺口溜传达给路人。还有让人喷饭的蟑螂药宣传语“蟑螂蚂蚁,不死我死”,卖货的为了宣传药效,都敢用身家性命担保了,药效敢不强劲?


03.神“鸡”妙算活招牌


 

       说神“鸡”妙算,就真的抱了只鸡出来招揽生意,别说,算命摊档的生意还是很旺,很多婆婆阿姨前去咨询家宅安康、子女事业姻缘。求得喜讯就喜滋滋离开,若得凶卦当然也要再花点钱问问化解方式。


      在墟日摆摊算命,跟客家地区喜欢在墟日安排相亲有关。墟日那天在媒人牵头下,双方父母带上孩子在墟上指定的小店会面,双方见面若觉得合意,可拿着时辰八字到算命摊上合算合算。



      墟日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交易方式,颇具客家地区文化生活特色。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墟日渐渐被新的购物方式所取代,但那时“墟日”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印在许多80后的心中,这何尝不是一种蕴含深厚的客家文化与情怀!





往期文章链接:


01.客家擂茶|千年智慧旋磨  一口养生消暑

02.客家女人都爱这一味!

03.是客家人,就干了这一杯酒!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微信管理员删除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