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一代”的最爱:《西部世界》何以成为2016美剧标杆?
美剧《西部世界》(Westworld)火出天际。12月上旬公布的收视数据显示,这部西部科幻剧首季收视率创下了HBO新剧播出历史新高。该剧在英国Sky Atlantic电视台同样热播。最近,《西部世界》先是被提名美国作家协会奖(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紧接着是美国金球奖(Golden Globes)。首季播出的10集在网上热评如潮。
无论怎么说,它都是成功的。但我想说,《西部世界》称得上2016年的标杆电视作品。纵然《权力的游戏》影响更大,纵然《英国家庭烘焙大赛》已成为英国民众脱欧后的心理寄托,不过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个电视节目烙上了《西部世界》这样鲜明的时代印记。(好吧,新闻除外。)
这显然与其题材密不可分。连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都在头版警告人们机器人革命的危险时,你就知道这已经不再是杞人忧天。《西部世界》详细刻画了在一个蛮荒的西部主题公园里,一群机器人“主人”(host)为取悦人类“客人”(guest)所经历的痛苦。随着人类不断强迫它们经受各种野蛮行径,机器人逐渐有了自主意识。而人类因对自身能力太过自负,没有认识到即将面临的危机。同时,机器人则必须面对有关感知力的挑战。变成“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西部世界》的主题挖掘得还不算深。剧中充斥着浮夸做作的引用(“我记得奥本海默(Oppenheimer)说过……”),实际却言之无物,台词有时让人感觉是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英国外交大臣)在发表演讲。《西部世界》最大的主题似乎是,唯有痛苦才能让你活下去。这种绝望透顶的论断决不能在新婚夫妇面前分享。事实上,你看完这部全长十个半小时的电视剧,对机器人获得自我意识的后果的了解,恐怕还不及看一个半小时亚力克斯·嘉兰(Alex Garland)编剧的《机械姬》(Ex Machina)多。但身处2016年,内容上的空虚对其播放热度几乎没什么影响。
《西部世界》真正引发观众共鸣的地方在于创作风格。制作团队运用了一些高明手段,激起了粉丝的疯狂好评,尤其是在Reddit上。镜头会在一些无伤大雅的细节上停留良久,占去大量时间。台词的表达方式极其装腔作势,好像每句话都得意味深长(“原谅我,我知道你儿子查理的离世让你至今难以释怀……”)。制片人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告诉《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这部剧的乐趣之一就是,人们得一边看一边推测”。他接着表示,《西部世界》里有些东西是“刻意模棱两可”。
制片人有意接触了一些沉迷该剧的观众。他们知道,有些观众会在笔记本电脑上反复观看这部剧。他们还知道,粉丝有时会将画面定格,放大那些普通观众忽略的细节,这样就能将线索联系起来,以期解开谜团,找到深层含义。正因为情节模棱两可,人们才会相信自己希望相信的东西。无论某个推演出来的理论是真是假,有人信才更重要。听着耳熟是不是?
我并不是说HBO是假新闻提供者,也不是说《西部世界》是“青蛙佩佩”(Pepe the Frog)那样的另类右翼人士(alt-right)拍出来的。但这部剧确实利用了年轻观众——一群热爱视频游戏和密码破译,懂得科技和身份政治的年轻人。顺便一提,这部分人最后还与另一拨认为人物毫无关联、剧情发展缓慢无聊的观众在《卫报》系列博客文章里掀起了骂战。前者拼命维护,后者大力抵制。两方的矛盾似乎无法调和。
《西部世界》里还有些地方,绝对具有时代特色,却实在令我欣赏不来。比如里面无穷无尽的暴力镜头,显然已经让主角麻木了。比如全片毫无幽默感可言。大部分剧中人物都愤世嫉俗,不苟言笑。比如女性成了长期屈服于暴力、用于满足快感的工具。
这样一个充满暴力、毫无节操、模棱两可的虚幻故事却受到大批粉丝的关注,还试图从中寻找隐含意义。如果这不算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剧,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剧当得上这一称号。诺兰近日表示,《西部世界》第一季的关键词是“控制”。第二季将于2018年播出,诺兰称可以将其解读为“混乱”。如此看来,这部剧的发展走向倒是名副其实。
原文选自:卫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作者:Paul MacInnes
译者:程慧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