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特辑 | 最美的冰——首都体育馆
首都体育馆,建成于1968年,是由北京建院设计的国内第一个室内人工冰场,运行至今已有53年历史。从1971年见证“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到2008年成为北京夏季奥运会排球主赛场,再到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首都体育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本次北京冬奥会,首都体育馆将承办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重要项目全部比赛,产生14枚金牌。作为首都体育馆本次冬奥改造的总包设计单位和老场馆的设计单位,北京建院与首体结缘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间凝聚了北京建院几代设计人的智慧和汗水,也与首都体育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传承保护
在外观上,本次改造外观保持原有建筑风貌,修旧如旧,对立面材料进行更新,在外型不变的基础上在内侧增加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在墙面细节处理上采用金属嵌缝条,使整体立面更为精致耐用。
在入口处,保留了原1968年建馆时的石材铺装,留住历史印记;在内部功能上,通过BIM技术优化减少机房空间,为场馆增加约1600平米功能性用房,缓解老场馆配套功能不足的问题;在院区规划上,大面积增加绿化,补充了地下停车场,极大改善院区整体环境。
本次改造的核心是:在功能技术和使用体验方面满足冬奥赛时要求。
赛时保障
本届冬奥会首体将同时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但两项赛事对冰面有不同的温度和硬度要求,而且需要在两小时内实现转换。面对这样的课题,设计团队与奥组委制冰专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在大型冰场的制冰系统上首次采用新型环保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快速、均匀制冰。通过先进的热回收设施,将热量再次用于比赛场馆浇冰热水、除湿机转轮等方面,实现废热利用,大幅降低后期运营费用。在冰面温度转换上,热水浇冰的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控制制冷机组输出的制冷量,确保冰面快速转换,使用的CFD模拟技术可以对场地温湿度进行测算,确保赛时冰面达到奥运比赛要求。
观赛体验
在场馆体验方面,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都是最具美感和动感的冰上赛事。为呈现最“美”的观赛体验,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在冰场顶部设计了由36个PTEE膜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屏幕,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动态画面呈现,配合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与冰场形成天地一体的视觉盛宴,充分展现“最美的冰”这一设计理念。
场地坐席主体色调采用“冰晶”渐变蓝灰色,色彩清新明快。观众坐席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宽度由原来47cm增加到55cm,坐垫宽度也进行了加长,材质方面采用了弹性材料,大幅提升了使用舒适性。观众席还增设了固定的无障碍席位。
在改善女性观众观赛体验上,将观众厅男女卫生间比例由1:0.9调整为1:1.6。在改善运动员参赛体验上,大幅增加了运动员休息区面积,并且设置了独立的运动员更衣区,为运动员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
兼顾赛后
为实现可持续的办奥理念,设计团队统筹考虑场馆赛后的使用需求。例如比赛场地可以满足短道、花滑、冰球、冰壶等各类冰上赛事甚至排球、篮球等地面赛事的需求。场馆的运动员更衣室面积扩展到可满足对更衣室要求最高的冰球赛事的需求。场地天幕的设计,除了奥运赛时可提供极具震撼的视觉体验外,也为赛后运行提供了新的功能体验。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将继续作为各类冰上赛事及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推动全民健身、推广冰雪运动。
绿色科技
本次改造通过最新技术的应用,在场馆保护、节能环保、赛事体验、赛后运行的可持续方面有了全面提升:
6、高清转播系统、音响灯光显示屏集控;
7、场馆有线电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采用全面兼容高清、4K甚至8K制式信号的全光纤传输系统。
建设单位
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设计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装饰设计
北京建院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
太傅光达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体育工艺
北京中体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
清科锐创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项目经理:焦力
设计总负责人:唐佳、魏长才
建筑专业:魏长才、潘君毅
装饰专业:张涛、孙霆、牛凯
结构专业:李伟政、王轶、白嘉
设备专业:王力刚、路东雁、丁传明
电气专业:杨晓太、张建辉、姚赤飙
编辑:赵楠 校对:袁飞
推荐阅读
冬奥特辑-01
冬奥特辑-02
冬奥特辑-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