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2017-08-08 长安雅士 秀秀书院

话说丁酉年戊申月丁卯日(即公元2017年8月8日),古都长安,城南有一处最是风雅之地名为紫风阁。紫风阁内又有一处最是风雅之地—秀秀书院。

昨儿立秋,下了一日的“秋雨”,今儿因此“又得半日凉”矣。抬头望天,那份高、远、蓝、阔,不由得人不起“我喜秋日胜春朝”之思:“晴空无鹤排云上,亦引诗情到碧霄”。

是暑热初去的缘故吧,今儿倒人多多的—琳琳、陈陈、跳跳、燕燕、舒舒、媛媛、星星、路秀才、窦郎中…….加上先生,秀秀老师,方方,简直有济济一堂之致。

小茶室里正在进行台湾茶叶的品鉴。金萱、冻顶乌龙、东方美人…….无一不引人垂涎欲滴--金萱茶叶子肥厚、鲜嫩,茶叶色泽翠绿有光泽,滋味清纯滑润,带有淡淡奶香及花香,风味独特;冻顶乌龙茶成品外形呈半球型弯曲状,色泽墨绿,有天然的清香气。冲泡时茶叶自然冲顶壶盖,汤色呈柳橙黄,味醇厚甘润,发散桂花清香,后韵回甘味强,饮后杯底不留残渣。其茶品质,以春茶最好,香高味浓,色艳;秋茶次之;东方美人茶是台湾独有的名茶,又名膨风茶,又因其茶芽白毫显著,又名为白毫乌龙茶,据说当年英国茶商将此茶呈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由于冲泡后,其外观艳丽,犹如绝色美人漫舞在水晶杯中,品尝后,女王赞不绝口而赐名“东方美人”。

(经茶小绿叶蝉吸食后产生自然发孝的茶芽,所制成的“东方美人茶”,具有独特的蜂蜜及熟果香,是一般所称的“椪风茶”,为茶中珍品。经小绿叶蝉着蜒后的茶叶呈金黄色,形状如被火烫一般,精制后的茶叶白毫肥大,茶身白、青、红、黄、褐五色相间鲜艳如花朵,用放大镜观察做好的茶叶,可以看见一层纤细的银毛闪闪发光,东方美人茶所冲泡出的茶汤,颜色比其他的乌龙茶汤更浓,成明澈鲜丽的琥珀色,恰似东方古典美人的诱人美感。泡一壶东方美人茶,随着腾腾热气散发出天然蜜味与熟果香,茶汤入喉之际,甘润香醇,饮后口齿留香,徐徐生津,令人回味无穷!)

习琴的同学人数较为众多,却多而不乱,自成规矩。舒舒同媛媛、燕燕在一起研究古琴曲“长相思”,先唱,唱得缠绵;唱好了,再弹,和着旋律,索性边唱边弹—这样子用功,“长相思”一定变了“短相思”—早早即学会了。先生专意盯着窦郎中,看他松松垮垮地在那里,马上开口:“—坐好,背挺直,像打太极那样虚灵顶劲,是不是气质都不一样了?”窦郎中已经初始练习指法了,节奏控制得有模有样了,进步也蛮快的呢。

跳跳、方方、霖霖她们在读《茶经》: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弹琴之法,必须简静。非谓人静,乃手静也。手指鼓动谓之喧,简要轻稳谓之静。又须乎两乎相附,若双鸾对舞,两凤同翔,往来之势,附弦取声,不需声外摇指,正声和畅,方为善矣。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适,或讽谏以写心,或幽愤以传志,故能专精注神,感动鬼神,或只能一两弄而极精妙者。今之学者,惟为多能。故曰:多则不精,精则不多。知音君子,详而察焉。)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不习茶经,何以称茶人?

今日辩经会题为《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353w058m&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为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决。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译文:

黄帝指出:自古以来,无数事实证明,人与天地自然是否息息相通并保持和谐统一,是生命长短的根本问题。而这一根本的根本,乃是阴阳。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世上的万物,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经脉,都与天地自然之气息息相通。阴阳之道,化生出木、火、土、金、水五行,体现为天、地、人三气。人如果常常违背这些,就会被邪气所伤。所以说,阴阳乃是寿命的根本之根本。

人既然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所以,天气如果清爽明净,人的心情就会平和安定。人能够顺应这种天气的话,阳气就会稳固充实,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这就是顺应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以保养身体的做法了。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一地去适应自然四季之气,因而能够通达神妙而高超的阴阳之道。人如果违背了这些道理,就会在内使九窍闭阻不通,在外使肌腠壅塞不开,使卫气消散而失去卫护。这属于自己招致伤害的情况,结果必然会使正气受到严重削弱。

人体的阳气,犹如天和太阳。要是丧失了它的本来作用,就会使人减损寿命而且没有明显的表现。上天的运行,乃是借着太阳来昭示其强盛作用的。与之相应的人体阳气,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律而向上运行并发挥卫护身体的作用的。

人体如果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就会像门轴在门臼内转动一样受到束缚而不能宣发卫外,起居之时就会因而烦乱不安、常常妄动,神气也会因而浮躁不定、向外越泄。如果受到暑气的侵袭,就会湿汗淋淋,烦躁时可见发声喘促,平静时则见多言多语,全身发热,犹如燃烧的炭火,这种情况,在汗出之后就会消除。如果受到湿气的侵袭,就会感到头部沉闷,犹如有物裹住一般。要是湿热不能去除,就会使大筋萎缩变短,使小筋松弛变长。萎缩变短就会造成拘急牵引的病症,松弛变长就会造成痿弱无力的病症;如果被风邪所伤而导致了气虚,就会发生肿病,表现为四肢交替浮肿。出现这种情况,阳气就会衰竭。

人体的阳气,在人过度烦劳的时候,就会变得非常亢盛,从而导致阴精亏损。这种情况如果一再地发生,到了夏天,加上炎热之气的侵袭,就会令人出现"煎厥"之病,使得眼睛昏暗以至变瞎而不能视物,耳中闭塞以至变聋而不能听声;又使得阳气自身的丧失,就如江河决堤一样而无法固护,像急流奔泻而去一样不能制止。

人体的阳气,在人大怒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逆乱,导致血气隔绝,进而使得血脉郁结在人体的上部,出现突然气逆昏厥的病症。筋脉如果因而受到损伤,就会痿废,肢体则会随之出现似乎已不受意志支配的情况。

阳气虚衰之后,如果出汗时身体只有半边有汗,就会使人发生偏瘫之病;如果出汗时受到湿邪的侵袭,就会使人长出疖子、痱子。此外,过多享用肥美的肉食粱米,也会造成病变:即足以使人生出大的疔疮,又能够使身体非常容易招致其他疾病,就像拿着空无一物的器皿去受纳东西一样。身体劳作之后出汗时如果受了风寒,其邪就会侵入皮肤,使人长出粉刺;其邪郁结日久,则会使人生出痤疮。

人体阳气内在的强健之性,具有滋养神气的作用;而外在的柔和之性,则具有滋养筋脉的作用。肤腠汗孔的开闭失去了常规,寒气就会乘机由此侵入人体,进而造成腰背下肢弯曲而不能直起的病症。寒气如果深入经脉,就会导致瘘疮;如果留滞在肌腠之间,就会从腧穴侵入体内并内迫脏腑;如果进一步传变,就会使人产生诸事畏惧和易受惊骇的病症;如果导致营气不能依循常道运行而逆阻在肌腠的情况,就会造成痈疮、疔肿的病症。如果虚汗没有出尽、身体本即衰弱而又感受了风邪,正气被邪气严重损伤,腧穴就会因而闭阻不通,从而导致风疟。

风邪,是百病产生的首要因素。如果人能心志淡泊虚无而行为顺乎自然,肌腠就会坚实固密并能抵御外邪,即使有大风大毒,也不能侵害人体。这也是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以保养身体的做法。

病邪在人体内留滞日久,就会向内发展而造成进一步的病变。如果造成阴阳之气发生壅塞阻隔而不能互相交通的情况,就是良医也不能治疗了。所以说,阳气蓄积过多,也会使人病重以至死亡。因为阳气蓄积过多,会造成气机壅阻,而气机壅阻,自然应当疏散并使之和顺;如果不赶快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而是粗心大意,浅薄从事,就会使阳气衰败而致人死亡。

人体的阳气,在白天主要发挥卫护肌表的作用。每天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活动;到了中午,人体的阳气也达到了最盛的程度;夕阳西下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就随之虚弱了,汗孔也随之闭合起来。因此天黑以后,人就应当停止活动而去休息,以养护阳气、防御外邪;也不要扰动筋骨,不要接触雾露。谁要是违背了一天之内的早晨、中午和日暮之后这三个时段应当遵循的动静规律,身体就会日趋困顿虚弱。

岐伯指出:阴气的作用,是使精气藏守于内并且化生阳气;阳气的作用,是在外卫护人体并使肌腠得到固密。阴虚而不能平制阳气,就会使得脉流急迫。如果阳邪侵入阳分而且加重,就会造成狂病;阳虚而不能平制阴气,五脏之气就会滞乱交争,以致九窍丧失作用。因此圣人才注重调适阴阳,以使筋脉柔顺、骨髓坚固、血气全都通畅无阻。人要是能够像圣人这样,就可以使身体内外和谐,邪气不能侵害,耳朵灵敏,眼睛明亮,元气旺盛而始终不衰。

风邪自外侵入人体而逐渐伤害元气,精血就会亏耗,这是由于风邪伤害了肝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饱食,筋脉就会由于肠胃横满而受到损伤,从而发生便下脓血的病变,形成痔疮;如果饮酒过度,就会造成气逆;如果硬行打起精神去行房事,肾气就会受到损伤,脊骨也会随之残废。

人体阴阳的关键问题,是阴气能够藏守在内而阳气能够固护于外。如果出现偏盛而使二者不能和谐,人体就会出现像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夏天而没有冬天一样的病变。根据情况来使阴阳保持和谐,这是圣人调养身体的法度。要是阳气过于旺盛而使得阴气不能藏守在内,阴气就会衰竭;只有阴阳平衡致密,人的精神才能健旺;如果阴阳完全阻隔而不再交会,人的精气就会丧失殆尽。

人体感受了风霜雨露的侵袭,必然发生或寒或热的病变。因此,人在春天被风邪所伤的话,邪气就会留滞不去而往往导致洞泄;在夏天被暑气所伤的话,到了秋天,就往往生成疟疾;在秋天被湿气所伤的话,就会使肺气上逆而导致咳嗽,进而造成痿厥之病;在冬天被寒气所伤的话,到了春天,则一定会发生温热之病。由此可知,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能够更替着侵害五脏的。

人体阴精化生的来源,主要是饮食五味;而藏纳精气的五脏,又常常被饮食五味所伤。因此过多进用酸味的饮食,由它滋养的肝气就会太盛,脾气也就会随之衰竭;过多进用咸味的饮食,大的骨骼就会受到损伤,从而使肌肉萎缩,使心气抑郁无力;过多进用甘味的饮食,就会使心跳加速、胸口满闷、面色发黑、肾气失去平衡;过多进用苦味的饮食,脾气就会受到损伤、失去健运之力而造成湿邪凝滞,胃气也就随之虚弱而使得胃部胀满;过多进用辛味的饮食,筋脉就会衰败废弛,同时精神也会受到损伤而越泄散失。因此,要审慎地合理调配饮食五味,用以使骨骼坚正、筋脉柔韧、气血通畅、肤腠固密。这样,饮食水谷就能够谐调地化生精血了。总之,只要能够谨遵养生之道,按照养生的方法去做,就能够健康长寿,享尽天年。

解析:

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之一,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重要体现。人生存于自然之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故养生必须以"生气通天"为要领。

阳气的生理与病理

本节将人之阳气类比天之太阳。天之阳气,能使天体运行不息,蒸腾温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之阳气具有抗御外邪,护卫生命,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五脏气机的运行,津液之气化,均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可见,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种重视阳气的观点影响后世医家,成为温补学派的理论渊源。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据此提出了"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的著名论点。

1.阳气的生理功能

(1)阳气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和抗邪卫外的作用,同时"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提示阳气的温养作用,阳气旺盛可使人精神聪慧、饱满,筋脉柔软屈伸自如。

(2)阳气的昼夜阴阳消长规律阳气在一昼夜中有生发、隆盛、虚衰的变化规律,人身阳气与自然界阴阳变化息息相关。提示人要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调节生活起居,以保持阳气的充沛,防止疾病的发生。

2.阳气的病理(1)阳气卫外失常外邪侵袭,寒邪易伤阳气,故首论"因于寒";暑为阳邪,易伤气津,实证则邪热内盛而多汗烦喘,虚证则神失所养而神昏谵语;湿邪重浊,困遏阳气,清阳不升,故头重,湿邪郁而化热,留连筋脉,致阳气不能温养,故或为挛急,或为筋痿;风性轻扬,易致头面浮肿。如风寒暑湿,交替为病,阳气反复受损,可使阳气衰竭。

(2)阳亢精绝平素烦劳过度,阳气过亢,虚火上炎,阴精亏损,复加暑热煎灼,阴精耗损更甚,发生突然昏厥,可致"煎厥"。其临床表现除昏厥外,还有耳闭、目盲。此病来势骤急,阴精亏损,阳气亢越,为危重病候。

(3)阳气逆乱大怒可致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逆乱,而出现"薄厥"。其临床表现除突然昏厥外,还可见筋脉弛纵不收,半身不遂等后遗症。本病初起为气血壅阻之实证

(4)阳气偏阻阳气不足,不能温运全身,偏于一侧,表现为半侧身体汗出,半侧无汗,有可能出现局部肢体痿废不用的病证。

(5)阳气开合失常郁遏熏蒸或邪气入里留恋不去,会导致各种病证,如痤疿、大偻、善畏、惊骇、痈肿、风疟等。

(6)阳气阻隔,上下不相交通阳气蓄积于一处则病情危重,当急用泻法以祛除实火,疏通阳气,以挽救危亡。

欲知明日《诗经桧风隰有苌楚》内容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好想和你一路同行相携归

祥子的终南山摄影游学班 --- 八月下旬第一期。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一花一世界,一竹一菩提

《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