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2017-08-16 长安雅士 秀秀书院

丁酉年戊申月乙亥日(即公元2017816日)。话说十三朝古都长安,城南有一处最是诗书蕴藉之地名为紫风阁,紫风阁内又有一处最是风雅之地秀秀书院。

燕燕、跳跳这俩姑娘近日天天都这么早。照例的洒扫庭除之外,跳跳自去背她心心念念的《瀹茶道礼法》,燕燕去练琴。

燕燕练的是五徽上跪指弹。所谓跪指,是左手名指向掌心内充分弯回,以末节上部正面的外侧按弦,其他各指自然伸开。这一指法是因高音区的搯起需要而产生的。不大容易练,因为跪指所用之处,皮肤甚为薄嫩,初弹非常疼痛。燕燕因此倒兴出一样新文来—专意跑去买了创可贴贴在手指关节上,再练跪指吟猱的时候自然舒适一些,--越是女孩子,大概越是有这样玲珑剔透的心思。

(咸阳燕燕抚琴。“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润,则听者难辨矣。常人但见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但赏为能。殊不知志士弹之,声韵皆有所主也。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

跳跳习练瀹茶道,亦是状态奇佳,如有神助。昨儿她刚练到第六道,今儿噌噌噌噌一下子练到了第十五道,兼且动作轻缓,语音柔和,怎么看都不像是刚上手不久的样子。细究之下,天分之外,当是她每晚提前背书的苦功没有白费。何为“功夫不负有心人”?诸君自个儿想去。

(山东跳跳姑娘瀹茶。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茶人饮茶,或独饮,或两三好友共饮,瀹一壶之清香,得半日之情闲,自有闲散清寂的意趣在里面。其间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然而礼法具备。茗壶列张,炉鼎毕陈,盥手清心,然后煎水瀹茶。侯汤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间法度森严,礼仪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午后窦郎中、舒舒也陆续赶到。舒舒这几日《长相思》《鹤冲霄》、《凤求凰》几首曲子反复地轻挑慢勾。大约着实花了心思,今儿着实地颇多感触:“偶然听老师唱唐婉以和陆游的《钗头凤》,觉得好凄婉,好美,好有触动。所以习琴是一方面,多读书比如唐诗宋词也很重要,不然终归还是在“弹”琴的层面上,入不了心。”的是过来人之语。若无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作底子,古琴深刻的文化内涵必定无从感受,更勿论“琴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了。

(海南舒舒习琴。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今儿还有一桩妙事。其他人等各忙各事的时候,方方姑娘自提了一只长嘴铜壶出来,人小壶大,相应成趣。她在那里甩臂抡手,长嘴铜壶舞得团团而转,虽然生涩,却也有趣。先生看得眼热,一把接过去就是一招“飞龙在天”,果然是科班出身,身姿矫健。先生如此做派倒也不只为了“显摆”身手,按他所言,每日如此往小花瓶里远程注水,又养了花又练了壶,岂不是两全其美?

(先生一展长嘴铜壶之“飞龙在天”南宋时首都临安(今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十分繁荣,江南文风鼎盛,江浙又产名茶,苏州太湖洞庭山的碧螺春,杭州西湖龙井,和祁门红等茶闻名遐迩。饮茶之风亦盛。长嘴壶茶艺有了发展。文人侠士谈诗聆曲品茗论剑,同时,使用和把玩长嘴壶。“以壶为剑”、“以剑为壶”。又据,执壶行茶中举手投足种种形态,命名一些有趣的招式,如“苏秦背剑”、“高山流水”等等,还说是“茶汤肉蔻,气定神闲,壶剑在手,英姿勃发,剑壶融合,相得益彰,一乐事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38ge0aai&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篇辩经会题为《黄帝内经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下,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冲冲,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

歧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

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于晴明穴,因太阳为少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阳,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阳明经的下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阳明是太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故厥阴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阴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阴的离合情况。

歧伯说:在外的为阳,在内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行于少阴前面的称为太阴,太阴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的根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主阴之里为阖,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阴阳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秀秀书院公益读书会盛况)

欲知明日《诗经  曹风  候人》内容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来自加拿大的华侨子女于长安城体验中国式雅士生活

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