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2017-08-14 长安雅士 秀秀书院

丁酉年戊申月癸酉日,即公元2017年8月14日。话说十三朝古都长安,城南有一处最是诗书鼎盛之地紫风阁,紫风阁内最是风雅之处又单属秀秀书院。

(竹制香插如图。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各种款式,以适用于长短粗细不同规格的线香。)

“一层秋雨一层凉”。果然的,昨日向晚一场急雨,今儿早上即凉风拂面,清爽宜人。

跳跳、燕燕两位着实来得早。到了也绝不闲着,洗杯涤盏,打水煮汤,一看即是贤惠的女孩子。方方一边洒扫,一边在听她的“小雅”音频:“蒋勋细说红楼梦”。这小姑娘最近大约迷上《红楼梦》了,也听,也读—学生版的那一本近日常常是展开的样子—阅读者除了方方还有谁呢?

娇娇、靳靳两位也到了。这对儿来自户县的姐妹花空了一周之后,这周一又如约而至了,仍是一贯的喜眉笑眼,风度赢人。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正式上课的时候,娇娇、跳跳自去分茶。两位雅女分茶的次数都不过两三次而已,然则一举一动,一提一顿都颇有章法,极显雅致。不过稍稍还有点快罢了。一早分茶两款:熟普(老同志9978);武夷岩茶(肉桂)。《茶经》品读:“四之器”。《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具体到“四之器”,是专意叙述煮茶、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的篇章。

燕燕随了先生在练琴。练习曲当然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先生对这“唯一一位学生”的悉心指导自不待言。然后先生雅奏《欸乃》一曲,燕燕陪唱。论起来,《欸乃》是中国古琴名曲。存谱初见于明代汪芝辑《西麓堂琴统》(1549年),亦有人称其《渔歌》或《北渔歌》,有多种传谱,现琴家所奏多以《琴谱正传》(明黄献撰于1547年)的十段无词《渔歌》发展而成。其曲意历来根据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诗《渔翁》来解释,故也有人认为有传此曲乃柳宗元所作。后《天闻阁琴谱》记载为《欸乃》,管平湖打谱演奏。现在琴家弹奏的多为管平湖的节本。“欸乃”指的是桨橹之声或渔家号子声,乐曲音调悠扬,清新隽永,以山水为意象抒发感情,乃是托迹渔樵,寄情山水烟霞,颐养至静的一首名曲,散发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午后舒舒亦款款而来。先生于是带了一起练习《长相思》《秋风词》等基础琴曲。且弹且唱,唱一遍曲儿,唱一遍词儿,“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先生男中音,舒舒女高音,扣弦而歌,自有一种缠绵醉人处。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372fjm9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篇辩经会题为《诗经  曹风  蜉蝣》,宋代朱熹《诗集传》评曰:“比也。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矣,而欲其于我归处耳。《序》以为刺其君,或然。而未有考也。”

原文:

蜉蝣之羽⑵,衣裳楚楚⑶。心之忧矣,於我归处⑷。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⑸。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⑹,麻衣如雪⑺。心之忧矣,於我归说⑻。

注释:

⑴蜉(fú)蝣(yó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⑵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⑶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

⑷於(wū):通“乌”,何,哪里。

⑸采采:光洁鲜艳状。

⑹掘阅(xué):挖穴而出。阅:通“穴”。

⑺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⑻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

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赏析: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此诗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这诗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

欲知明日《黄帝内经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