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 阴阳别论篇第七》

2017-08-18 长安雅士 秀秀书院

丁酉年戊申月丁丑日(公元2017年8月18日)。话说十三朝古都长安,城南那最是诗书蕴藉之地名唤紫风阁,紫风阁内这最是风雅之处名作秀秀书院。


今日阴天,微风习习,已然是无须空调。巳时,威海跳跳姑娘继续瀹茶茶道礼法练习,今儿她是第四个早上做这个功课,十八道礼法均已习完,后面只在熟练程度和说词与动作的配合上下功夫即可。咸阳燕燕姑娘在陪伴跳跳一阵之后,自去习练琴曲《长相思》。姑娘们专注的劲头儿着实可爱又可敬。

 


郎中来后还是散音按音的练习,练习曲一到二十一过了一遍,在每分钟三十拍的节奏中品味慢生活和内心的声音。温故过后自然是知新,在先生的认可下开始按音的学习。

 

       

    

    午时舒舒和蕊蕊相随而来。舒舒还是在巩固《凤求凰》,说这曲子十分好听,请先生弹了一遍又一遍。蕊蕊则是去年暑期的学生,有一年未曾抚琴,直喊手生,尚在复习阶段,暂且不提。茶室那边秀秀老师相邀去习茶。今日品鉴课内容是闽南乌龙茶系列。

 

(兰花香型铁观音既具花茶之芳香,又有绿茶之鲜爽和红茶之甘醇,特殊的甘露味也让她得了一个“观音韵”的雅号。正当姑娘们陶醉在这殊胜韵味中之时,第二道茶已备好,大家忙不迭地开始品鉴乌龙茶中风格有别于铁观音的又一极品---黄金桂,此茶因其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而得名。此茶有“一早二奇”之美誉。萌芽早,采制早,上市早;奇是说干茶的外形“细、匀、黄”,茶叶条索细长匀称,色泽黄绿光亮。品来滋味醇细鲜爽,且有回甘,适口提神。话说这第三道茶名作毛蟹,此茶因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芽叶嫩,多白色茸毛,叶底叶张圆小,中部款头尾尖锯齿深,密、锐且向下钩而得名;想来这取名也是横生妙趣。)

 


申时,辩经会开始。今日辩经题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阴阳,本篇系指脉象而言。别,即指另外、特殊。由于本篇所论脉之阴阳,侧重于其在三阴三阳经病证诊断方面的意义,与他篇所说的阴阳含义有所不同,故名《阴阳别论》。正如明·吴昆《素问吴注》云:“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39t2l34o&width=500&height=375&auto=0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译文】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么意思?

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有阳,能了解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能了解什么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阳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阳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阳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别阴脉与阳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 

【原文】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译文】

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肺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

【原文】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月耑)(疒[娟-女]);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译文】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

【原文】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译文】

一般地说:少阳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阳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阴和少阳发病,腹部作胀,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阳和太阴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

【原文】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译文】

阴阳失去平衡,以致阴气争胜于内,阳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阳熏肺,发生喘鸣。阴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阴阳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阴气独盛,则寒湿偏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阳、死阴:例如肝病传心,为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阳;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阴,肺病传肾,以饮传阴,无阳之候,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水反侮土,叫做辟阴,是不治的死症。 

【原文】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译文】

邪气郁结于阳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邪气郁结于阴经,则大便下血,以阴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经阳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阴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阳(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阳(足太阳膀 胱、手太阳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阴(足太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阴一阳(指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之病。阴脉搏动有力,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阴阳脉(尺脉、寸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阳脉加倍于阴脉,当有汗出,阴脉虚而阳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

【原文】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

三阴(指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阴就(指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阴(指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阴三阳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阴阳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阳(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

 

此篇乃是古人讨论“诊脉以辨别生死”之文,因其年代久远,言语文词深奥晦涩,特附相关背景以作参考:

 

中医古籍总结七种危险的脉象,即釜沸、虾游、屋漏、雀啄、解索、弹石脉等,称为真脏脉,又叫七绝脉,凡见七绝脉,必死无疑。

雀啄脉,是一种脉来急速,节律不齐,止而复发,犹如雀喙啄食的脉象,表现为脉搏在连续快速跳动3―6次之后,出现一次较长时限的歇止,并反复发作,短促而不规则。是脾气已绝的表现。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

屋漏脉,是一种脉来迟缓,许久方来,如屋漏滴水的脉象,这种脉搏约为每分钟20―――40次。可见于冠心病、风湿热、白喉、室间隔缺损等病症,反映了体内营养胃气的绝乏。

弹石脉,是一种来势沉实,指下如以指弹石的脉象,由于血管高度硬化,弹性极差而伴有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所致。常见于各种心血管病症,如桡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病症等。

解索脉,是一种脉来如绳索之解散,节律紊乱,忽疏忽密的脉象,其脉率多在每分钟80―150次。常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人。

鱼翔脉,是一种脉来时起时伏,似有似无,如鱼之翔在河水的脉象,表现为严重的心律紊乱,脉率为每分钟160次以上,发作初期脉体尚清楚,持续时间长时脉搏即突然减弱,似有似无。可见于心脏实质严重损害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肌炎、克山病等。

虾游脉,是一种来隐隐约约,去时一跃即逝,如虾游之状的脉象。其表现为严重心律紊乱,脉率快至每分钟160次以上,脉位表浅而脉搏无力,并反复隐没,血压甚至降为零。持续隐没时间为数秒至数分钟不等。常见于低血钾症、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病症。

釜沸脉,是一种脉来极快,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而无根,时出时灭的脉象。其表现为心率超过每分钟180次以上,脉律突发突止,常见于阳热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的低血钾等。

偃刀脉,是一种来势弦细而紧急,如同以手摸刀刃之口的脉象。原因是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中小动脉血管紧张度增高。常可见于肾性高血压等动脉硬化症病人脉中。

转豆脉,是一种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的脉象。具体原因是由于心脏节律过速,血液流动过快导致脉管圆滑、流利不可捉摸。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性心肌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红斑狼疮性心肌病导致的重病垂危病人。

麻促脉,是一种急促而零乱的脉象,其脉率可达每分钟160次以上。常见于频死病人,严重低血钾,洋地黄中毒等心律严重失常病人。

 

绝脉即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真脏脉的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为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

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无胃之脉,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或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等。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

2.无根之脉,无根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如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渴之候;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

3.无神之脉,无神之脉以脉率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称雀啄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以上脉象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正常脉古称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正常脉象的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主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正常脉象有胃、神、根三个特点。

有胃:有胃气的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古人说法很多,总的来说,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便是有胃气。即使是病脉,无论浮沉迟数,但有徐和之象者,便是有胃气。脉有胃气,则为平脉,脉少胃气,则为病变,脉无胃气,则属真脏脉,或为难治或不治之征象,故脉有无胃气对判断疾病凶吉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有神:有神的脉象形态,即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如见弦实之脉,弦实之中仍带有柔和之象;微弱之脉,微弱之中不至于完全无力者都叫有脉神。神之盛衰,对判断疾病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但必须结合声、色、形三者,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脉之有胃、有神,都是具有冲和之象,有胃即有神,所以在临床上胃与神的诊法一样。

有根:三部脉沉取有力,或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或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是有生机。若脉浮大散乱,按之则无,则为无根之脉,为元气离散,标志病情危笃。

 

    今日课程至此暂告一段。明日辩经题目《诗经·曹风·鸤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来自加拿大的华侨子女于长安城体验中国式雅士生活

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