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承认不爱,才有机会理解爱

李雪 初心心理 2020-10-21



文 | 李雪



有位微博网友说,她感到自责和深深的怀疑,因为有时候她甚至会恨自己的宝宝。她无数次痛苦地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能当妈妈!”


其实,对孩子有恨是很正常的。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承认恨,爱才会真实。而那些虐杀孩子的父母,往往是不承认自己的恨,美化自己的恨为“为了孩子好”。



- 1 -



承认恨,就有机会理解爱



似乎整个互联网都在强调“正能量”,所以“恨”这种“负能量”活像可以靠回避和打压就可以抹杀干净。


人类常常试图用语言去“矫正事实”,比如发明了一个词叫“溺爱”。什么是溺爱,每个人定义都不一样。



我看过无数恶魔一样的父母每天声称自己太溺爱孩子,孩子就是被溺爱坏的。对于他们来说,冷漠攻击孩子、跟孩子的真实欲求较劲,还每天自我感动,这就是溺爱吧。


总有人问我“太爱孩子难道不是溺爱吗?”


用溺爱来提出疑问,这本身就是一个反逻辑的问题,因为这里没有具体的行为描述。


我讲述的很清楚,及时回应孩子,痛快满足孩子,这就是我的主张,你把它定义成溺爱那就叫溺爱好了。我关心的是你真实的发心和行为,而不是这个行为被称作什么。


逻辑:当你不界定一个词的具体含义,而去讨论这个词,毫无意义。


-

网友 @云舞千载:


好多人都说我太惯孩子了,都替我愁的慌。


可是孩子活力爆棚啊,每天高高兴兴的,没事就哼哼歌,脸上的大酒窝忽闪忽闪地可好看了,写作业超级快,自行车学三次就会,朋友也超级多,吃啥穿啥干啥选啥超级有主意…


好吧,我就继续“溺爱”吧

-


父母最容易做的事情,是把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迅速转换成:孩子有问题。


比如父母没有能力抱持婴儿,导致婴儿感受到不满足和不安全,所以哭闹不肯入睡,这个迅速被解读成,孩子有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睡眠训练。


比如孩子想要iPhone而父母没有能力买,或者舍不得钱,或者就是嫉妒孩子凭什么想要啥就能有啥,迅速转换成:孩子就是爱慕虚荣,攀比心重,不能惯着他养成这种坏毛病!


-

网友 @戒不了你MZ:


很记得童年时一件事,我跟弟弟在妈妈上班的商店要买糖果,妈妈当着同事的面碍于面子买了,然后回家路上把我们骂了一路,说我们不体谅她不知道家里没钱。


我哭了一路,如果知道是这样,再好吃的糖果我也绝对不要吃。

-


就这样,大人爱虚荣,然后把责任都推给孩子。不爱就是不爱,可以承认。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活在真相中,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创伤。



- 2 -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很遗憾,父母不一定希望你过得好。重要的是对此有觉知,不去承接父母投射出来的无助和虚弱。


-

网友 @擎天-兔:


我觉得我妈特别希望我倒霉,这样她就可以扮演圣母拯救我。


我过得舒舒坦坦,她反而连话都不会跟我说了。


-

网友 @RihwaG:


我妈听到我在外面过的不好,我看到了她禁不住上扬的嘴角。 

-


还有太多的例子,我的文章《我们给了孩子多少负面投射》里也列出了一些。我在《家族中的死本能传承 - 前篇- 》《家族中的死本能传承 - 后篇- 》对此有较为详尽的分析。


-

网友 @Babalarar:


对于那些痛苦纠缠数十年仍抱幻想“父母其实是爱我的,只是不懂得爱的方法,只要我对他们足够好,耐心沟通,父母就会被感化”…


早点醒来,意识到他们的父母不惜杀子毁女换独活的真相…比掩盖伤口毒入心髓慢慢身亡强!


-

网友 @星辰11希小抽:


没错,我提起小时候受到的伤害,我妈就会指责我想她去死,我想杀了她。


以前无法理解她的逻辑,现在明白了,为了维护自我正确性,父母确实会从精神上杀死子女,他们也很可怜的。


-

网友 @中年断雁叫西风:


看朋友圈里感恩父母的好烦。其实你只是说你父母对你好就罢了,我或者羡慕或者嫉妒。


但是动辄说些“做父母的,都唯恐给子女的不够多”,这是什么鬼?老说些此类绝对的话,老是让你们的父母代表全天下的父母,也真是够够的!

-


朋友圈流行的“长辈鸡汤”因为没有具体生活中的温情可说,只好借用煽情文章来构筑脑子里幻想的恩情。



经常碰到这样的事儿,学员提问:从小父母对我很好呀,我怎么过得自己把自己的人生过得这么痛苦?


我会问:说说你小时候感受到父母爱的时刻,讲个温暖快乐的回忆吧。


学员立刻紧锁眉头:嗯…这个…我想一想…


……


我们的头脑是造梦大师,它会创造一套说法,构筑你的认知和回忆世界。打破这套头脑世界也容易,细节和感受就是魔鬼。



头脑构筑的世界无论多么有语言上的说服力,它却无法跟真实的感受和细节贯通起来。就像那些口口声声说我这么教育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个“好”,怎么解释孩子的泪水和家里紧张压抑的气氛呢。



- 3 -



承认了不爱,然后呢



很多孩子,哪怕已经人到中年了,依然渴望父母,或者爱人对自己说“对不起”,渴望他们了解你的伤痛,看到他们过去几十年如何伤害你的真相。


这种渴望没有错,那是对链接的原始渴望,是生本能的力量。然而,90%以上的概率,这句“对不起”不会发生,如果发生了,可能是大团圆结局,也可能是更灾难的后果,比如自杀。


为什么认错这么难,因为这里面有个生死较量问题:我是对的,则我可以活下去;我意识到我错了,“自我”就被杀死。


人类是个很奇怪的物种,对“自我”这个头脑的幻象的捍卫,胜过自己的生命。有的人就为了证明别人错了而自杀;有的父母为了捍卫自己的正确性,不惜把孩子逼上绝路。


基因战争说,人类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是尽可能保存和延续自己的基因。我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多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为了捍卫自我正确性,比如以“我这是为了他好”的名义控制孩子,掐灭孩子的发展前途,把孩子活活逼死,疯狂进行自我基因的销毁。


所以说,不再期待对方认错,不强求对方看到真相,也是一种慈悲。


在你看来,你只是摆出事实让父母看到而已,在父母的感受里,你是在生死对决,是要杀戮他们,所以他们会更狠的回击和羞辱你,来捍卫他们维持自己活下去的自我正确性。


顺便提一下,有时候我们会不自知地隐藏自己的本意,其实是在讨那份道歉。比如,一些父母明知道家里的老人伤害孩子(比如限制孩子的活力、强行喂食、穿过多的衣服等等)还让老人带孩子。





意识上的理由是:没办法啊,要上班啊,对保姆不放心啊,老人不肯走啊。


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借助一个新生命的话语权来改造老人,让老人意识到错误,向自己道歉。


这事儿很难成功,最重要的是还把孩子的幸福搭进去了。把孩子跟老鼠日夜关在一起,然后老鼠把孩子咬伤了,那么责任是在老鼠吗?



- 3 -



“正确”的僵尸



婚姻能否幸福,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双方把感受看得更重要,还是把“我是对的”看得更重要。这就是决定了是把日子往幸福开心里过,还是过成无休止的厮杀。只要有一方执着于捍卫自己的正确性,无论另一方心灵成长得多么好,这个婚姻也不可能幸福。


严重活在“自我正确性”中的人,是情感僵尸。


比如有的人,只要伴侣说出口的话,不是在赞同他,不是在表达跟他在一起的正面感受,那么在他的感受里,伴侣就是在攻击,让他去死。


比如


妻子说,我刚才那么开心激动的跟你说话,你怎么没反应呢,我挺难受的。


正常人的反应是:老婆刚才我想其他的事儿呢,没回过神来,来来来,我们再说说。


而情感僵尸会想:我已经对你这么好了,你还不满足,你难道需要我时时刻刻24小时关注你才行吗?你这个贪得无厌,永远不懂得知足的女人,你这是要逼死我!


这段内心戏,情感僵尸不一定说出口,他说出口的话可能是已经被包装过的攻击:你太敏感了,你总是这样为一点小事儿生气,你怎么这么苛刻。


情感僵尸会通过厌恶、冷漠的眼神,宣告“你是错的,恶的”,而我是付出的、正确的、受害的。


事实上,揪住屁大个事儿不放的,是这位情感僵尸。无论多么小的一点矛盾,他都会像生死博弈一样的攻击你,来捍卫他的正确性。


情感僵尸把对方所有的负面感受,解读成“你这是要杀了我”,这是一种投射,因为情感僵尸处在高度病态自恋中:我已经对你仁至义尽,我没有一点错,你居然还对我不满,那么你去死吧!


所以对于情感僵尸来说,维护“我对你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儿,比命还重要,所以不要指望情感僵尸能够在意你的感受,看见你的痛苦。TA甚至见不得你开心。


-

网友 @pearl2007:


我妈经常说:这辈子我从没有对不起任何人,都是别人对不起我。我姓x的从没做过没理的事。


其实是,和她一起生活的人,都痛苦得想死。

-


人问,情感僵尸怎么办?


如果有自我认识、打开心的意愿,一定可以成长变化,发生冲突时,不断提醒自己,铭记初心是修复情感链接,如果拐进证明对错的岔路就提醒自己马上拐回来。


如果对方没有这个意愿,那么离开,是对自己的放过,也是一种慈悲。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

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当当网与亚马逊正在热销,新书也将要面市♬啦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捕捉↑这个二维码,关注「初心心理」

趁它清晰时,按住它!要——长——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