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你是个风筝,由我来牵引。”“你才是个风筝。”

李雪 初心心理 2020-10-21



文 | 李雪



自由和界限,听上去是对立的,是吗?


在一些地区,八零们后遭遇的政治课本里印着类似这样的语句:“自由就像放风筝,你必需给它一条线牵引着,否则风筝会栽落,所以没有绝对的自由。”是不是很有哲理?辩证法永远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对不对?


等一等,那不是自由,那只是风筝而已。





- 1 -



界限即自由



微博上一位网友说:“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玩耍,比如,他在家里玩起来真的是折腾很大声音,餐椅拖地,会吵到楼下;他喜欢去同学家,就天天去,还呆到很晚,会影响别人休息,在这些时刻,我觉得,我会和孩子有些约定,而不是放任自由。”


这也听上去有道理,“约定”就像那条“风筝线”。但我认为很多时候哲学讨论不小心就成了诡辩大赛,比如我可以说“风筝线”和“钓鱼线”还蛮像的。


如果你的孩子闹腾起来很大声音真的影响到他人,他为何对他人对环境毫无觉知?如果他去别人家真的影响到了别人休息(也可能是你敌意的投射),为何你儿子感受不到?


原因很简单:你的孩子没有被你看见过,你自以为给了“自由”,却不懂得“自由=界限”;不懂得给孩子自由就是尊重孩子的界限,然后又声称是过度自由造成了问题。

-
延伸阅读:

◉《界限中国人际关系最匮乏的概念

◉《中国家庭的十种界限不清

◉《守住界限的六个技巧

-


中国人在外国旅行,普遍呈现的问题是,感受不到环境和他人的存在。比如旁边有别人的情况下,自顾自的大声说话。并不是说中国人不愿意尊重别人,只是对环境缺乏感知力,因为中国父母几乎看不见孩子,连“爱和自由”都能变成手段:我已经给了孩子这么大自由,孩子怎么还没有变得如我所愿?

别动不动说“爱和自由”不管用、自由要加条件。自由就是自由,尊重界限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爱就是看见,看不见真实的孩子,总想着如何改造孩子,这里面没有爱。


假如你平时挪动椅子的时候动作有觉知,不制造较大的响声,孩子自然而然不会拖着椅子乱响。

如果你看着孩子高兴的蹦跳,但是楼层隔音不够好,你会上网挑选吸音效果较好的地毯,给孩子造个小乐园,告诉孩子这里可以尽情蹦跳,而不会让楼下听到声响。

当你想要自恋的给孩子立规则、教育孩子“你不可以拖椅子、不可以蹦跳、你这样会影响别人”,先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在爱中,还是评判中。



- 2 -



有时候,险恶的不是环境本身



中国家长最容易做的事情,是将孩子和环境对立起来。因为家长自己内心有很多恐惧和敌意。

比如孩子到了医院,突然大声说妈妈你看看我,妈妈第一反应是“这里是医院,不可以大声说话!”然后孩子继续吵闹不满。


孩子到了医院,可能是有不安,所以声音大了些,父母如果能看见孩子,把孩子感受放在第一位,会去回应和满足孩子,孩子自然放松平静下来。

“你这样别人会生气的、你打扰了别人、谁谁其实讨厌你只是不告诉你而已…”这种“教育”,只是把恐惧和敌意传递给孩子。


而有智慧的家长,会想办法跟孩子一起化解对立,制造共赢,给孩子带来的体验是:我自己的需求会被看见和满足,我也能想出办法同时照顾到他人的需求,有灵活的界限和共赢意识。

比如在同学家玩,如何让自己玩得痛快,又能够照顾到别人家的作息规律,几乎不给同学父母增加负担,这些都是需要去学习、感受和练习的,智慧的父母会跟孩子一起探索,或者至少父母自己闭嘴,给孩子探索感受的自由。



- 3 -



不用“教育’孩子”来缓解自身的焦虑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任何问题,升起想要教育孩子的念头,都可以让自己先闭嘴,然后问自己,这个问题我自己身上有吗?

比如你觉得孩子总是看电视,你很焦虑,那么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安排得丰富有趣,我能否专注而投入的做事情?比如放下刷娱乐新闻的手机,去研究做好一个面包或者专注地看一本书。


当你活出自己的饱满,孩子的精神世界怎么会干瘪?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自己绝对没有,比如你特别勤奋的收拾家,而孩子却东西乱扔,那么可以问问自己,我做家务时是愉快的还是心存抱怨的?


如果你的内在很多对立,认为“必须怎样才是对的”,那么孩子往往就被你推到了对立面。

教育,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而且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当你能修行到一句话也不去教育孩子,那么你的孩子肯定得大智慧大成就。



- 4 -



“看见”在这里是个什么意思



没有评判,只是看见,是种怎样的体验,我来举个例子:

-

在告别广州的演讲上,有个男士提问,自己留过学,观念开放,但是当爱上一个女人,却有处女情结,希望自己是她的第一个男人。

我说:处女情结我并不了解。可以跟我说说你的感受吗?

他说:就像抽一根烟,希望第一口和最后一口都是自己抽的。

我说:哦,你想要完整的拥有你爱的女人,就像孩子曾经渴望完整拥有妈妈。

他说:是这种感觉,完整感。但我是不是不应该这样想啊。


我说:不用评判自己的渴望很low或者有问题,那只是一个孩子未完成的对完整的渴望,只不过现在以一个狭窄的“处女情结”方式呈现出来。


当你对自己保持观察和接纳,真实的爱会引领你走向宽广。


-



当一个人看待孩子、看待所有人、包括自己,几乎没有“他、她、我‘应该’怎样”的想法,只是单纯的对当下的事实做出回应,毫不较劲没有对抗,这就是觉醒的状态。

觉醒的状态下,人就像一个超导体,没有内耗,周围的人和动物都会神奇的被吸引,愿意亲近、配合。觉醒状态下,人并不能变成飞天的超人,但是因为没有内耗,精力超级充沛。

当然,说这个不是要大家都跑去觉醒,毕竟很难。说这个就是表达一个原理:

带孩子的累,90%是跟孩子较劲,内心上演无数恐惧焦虑带来的累。活在当下,其实没啥累的。



-

推荐阅读:幸福感与成就感,只能选一感?

-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十年,创办「初心心理

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当当网与亚马逊正在热销。新书也写好♬啦,但北京为了空气质量而关闭了一些印刷厂,所以新书延后至大约明年4月发行。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捕捉↑其中一个二维码,关注初心心理

趁它清晰时,按住它——要——长——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