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优秀,也配放肆地活

李雪 初心心理 2020-10-21



人最可悲的事情之一,就是婴幼儿时期已经学会了懂事。



文 | 李雪

 


01



所有的“作”,都源于恐惧

 


我的一个好友跟丈夫吵架,连续三天都不回家,晚上在我家过夜。我问她为什么吵架,她竟然说记不清了,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吵架的时候丈夫没有哄她,她大吵大闹了一通,最后决定离家出走。其实,她最渴望的是:无论她怎么无理取闹,老公都应该过来抱着她、哄着她、宠着她。

 

有的人看到这里,肯定会想“这就是‘公主病’啊!有这种‘病’的女人,在生活中一定是处处矫情、各种不懂事儿”。而事实上,我的这位好友名校毕业,知书达礼,善良体贴,属于人见人爱的那种。尤其在养育孩子方面,我更是要竖起大拇指来夸她,她不仅把孩子养得活力四射,还在经济上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好友问我: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无理取闹,可就是渴望那种被老公哄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我很了解她,对她说:你就是从小到大太努力太懂事,“不优秀就不配活”的恐惧根植于你的潜意识中,你才会渴望老公能用无条件的爱宠着你,就像你对你女儿一样。


她听我这么一说,眼泪就下来了。是啊!这么多年来,为了解除“不优秀就不配活”的“魔咒”, 她一直在想方设法地“作”,想测试丈夫对自己的爱到底是不是无条件的。但是,丈夫显然没有交出令她满意的答卷,略感欣慰的是,丈夫也没有反击她。



 

02



缺乏爱与安全感的婴儿期

 


人最可悲的事情之一,就是婴幼儿时期已经学会了懂事。我妈妈说我婴儿时期特别乖,吃饱了就睡,几乎不哭,看见人就笑。而我看自己婴儿时期的照片,脸上分明写满了不高兴。



那种不高兴,不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情不高兴,而是固化成生命底色的不高兴。


为什么婴儿时期的我就已经那么不高兴了呢?因为妈妈几乎不抱我,对我没有任何回应,她像石头一样待在我身边, 只负责喂奶,以保证我活下去。我渴了、饿了、痛了,都不敢表达,也不敢哭,只要看见其他人,就努力冲他笑,希望他能因此多看我几眼,抱抱我。


长大成人后,我有幸得到很多人的欣赏,整体上讲,我也很喜欢现在的自己,但是在潜意识深处的自我意象中,我看见自己如同下水道里的虫子,被永远遗忘在黑暗的角落。这个自我意象源于早期的母婴关系。如果母亲不愿意或者不能够跟孩子进行眼神、肢体的互动,孩子无法从母亲眼睛中映照到自己的脸,他会觉得自己一文不值。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位好友,她的皮肤好得像瓷娃娃一样,人见人爱,可是每次听到别人对自己表达喜爱时,她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这表情背后的潜台词是:我这种人,怎么会有人喜欢呢?



为了破除这种低自尊的自我意象,她时常在丈夫面前表现得刁蛮任性,期待丈夫依然用充满爱的眼神望着她、环抱她,仿佛只有如此, 她才能得救。

 


03



真正的爱只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我的另一个好友,前几天带着未婚夫来看我,我第一次见到她那么开心,简直笑成了一朵花!以前的她可没有如此发自内心地幸福过。


现在的她是一个性感漂亮、事业有成、品位出众的女人,追求她的男人多得数不过来。但我知道,她在高中时期性格古怪,受到同学们的排斥,连交个朋友都难,而且那个时候她身材很胖,也不会穿衣打扮,可偏偏班上就有一个男生无条件地喜欢她。上大学之后,两人失去了联系,后来几经辗转联系上,立刻成了令人羡慕的一对。


我观察这个好友,她为什么会这么幸福呢?因为她在这个关系中得到了确认——确认自己无论怎样都会被爱,所以才无比信任地交托自己,无比放松。

 

一段美好的关系确实是一种绝佳的救赎。然而,在这种关系降临之前,还存在一个规律:如同银行只愿贷款给不缺钱的人一样,真正的爱也只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好友之前的恋爱经常不顺利,她惧怕孤独,几乎不能一个人待着,所以当上一段关系结束后,她会马上开始下一段关系,这让她在关系中吃尽了苦头。我开导她试着自己待一阵子,她却说:“不行,我宁可在关系中受苦,也不愿意独自面对孤独的深渊。”


之后,她一直接受心理咨询,不断学习和觉知,终于断了“从男人身上刷存在感” 的想法,“孤独就孤独吧”。结果不到一周,她就遇到了现在的未婚夫,也就是中学时代的初恋。能够信任一个人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这种信任从何而来:想象一个孩子,他因为某些事情不如意而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有的父母可以忍受,哪怕孩子攻击自己,也能够充满耐心地包容,抱着他,哄着他。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尽情地让自己的情绪感受流动,并且相信会得到父母的温暖回应。这样一来,他自然用不着过早地“懂事”,而长大之后,他也将拥有包容自己和别人情绪的能力。

 


可是,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像孩子一样爆发,不断地攻击另外一个成年人,他有多大的机会能得到对方的包容?几乎不可能,结果往往会落得一个“爱作死”的坏名声。



成年人想要通过“作”的方式来刷存在感,确认自己是否配得上无条件的爱, 显然是行不通的。想要得到救赎,自我负责才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04



如何做到自我负责地“作”



话题回到第一段那个经常和丈夫“作”的朋友身上,每次当“作”的念头升起时,她可以这样觉察:确认无条件的爱,这是我的需要。我首先得为自己的这个需要负责,去觉察背后“不优秀就不配活”的内在剧情。在自我负责的基础上,我再请求老公帮忙, 可以向他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请求他在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尽量给予拥抱。同时让他知道,我发脾气不是他的错。

 

当丈夫了解了她的内在渴望,自然就会更加理解她的情绪,减少对她情绪的恐惧和对抗,这样一来,丈夫的包容力也提高了。人心都是相通的,当我们肯自我觉知、自我负责的时候,通常对方也更愿意陪伴和倾听,更主动给予回应。为什么呢?因为轻松啊,内心没有了恐惧和负罪感。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两个人互相看见,互相给予爱的确认,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

 

女人也好,男人也好,我们大部分人内心都住着一个不敢确信自己被爱的小孩。分享我自己的一首诗,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让我们小心翼翼


捧出自己的阴影


请求对方看见它,轻抚它


阴影并非生而丑陋


只是未曾被过去最重要的人看见


当青蛙与公主深深一吻


光华即现


为寻求生命的完整


我们生而为人


因真实的呈现而彼此深爱


我爱你过人的英明坚毅


也爱你软弱的犯蠢退缩


透过你的眼睛


我碰触自己的存在


安然地呼吸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走出剧情》《当我遇见一个人》各大网络书商有售。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Catch Me If You Can"《逍遥法外/猫鼠游戏》截图






/    延 伸 阅 读    /



《 真实自体出生前,我们都是假装活着 》



《 “假自我”与“不存在感”的痛苦 》



《 命运,就是摧毁“假自我”的修行 》






本文摘自李雪的新书《 走 出 剧 情 》扫描下图二维码直达购书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