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十九大报告 | 邱菊珍:让美德成为时代底色
邱菊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道劳动保障所干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福建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她的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时下,全国上下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我有幸成为街道宣讲团成员之一。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些论述,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了。作为一直在基层工作的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尤其是关于家庭美德建设方面。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去年12月12日,我的家庭有幸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在表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如何发展,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功能不可替代。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家庭美德建设,不难看出一个小家的建设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所谓的家庭美德,我认为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以及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我的理解中,家庭美德的基本要求便是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方面。
以尊老敬老为例。这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的重要方面。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准备同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们合影时,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代表年事已高,便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会见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总书记的话是言传,更是身教,在人们心田荡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榜样。福建省清流县余朋供电所职工黄小清就是我身边的榜样。1991年的冬天,她与丈夫去乡里办事,碰上两位衣着破旧、步履蹒跚的老人到乡政府领补助。看到这个场面,黄小清很心酸。因为夫妻俩当时在乡里办厂,经济比较宽裕,黄小清便向乡政府提出义务赡养乡里的孤寡老人,承诺老人们一切生活费用均由他们承担。不久之后,一幢闲置旧房被装修改造成敬老院,第一年便有5名孤寡老人住了进来,黄小清每天都利用工作之余到敬老院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6月,黄小清夫妻二人准备新建敬老院,丈夫却在采购建材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但黄小清仍然坚持照顾着敬老院的老人。至今,她先后赡养19位孤寡老人,已为16位老人送终。她的善举被传为美谈,令人感动,更令人敬佩。
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我想,以善之心做人、以爱之心做事,就是修德,就是人际交往的秘诀所在。
思之,做之。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要注重道德修养,不管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还是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这方面,我有一些思考,也做了一些事。还是以家庭为例,我想一个家庭之所以和睦,关键在于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对老幼如此,对夫妻如此,对邻里更是如此。
我的家庭既普通又特殊,家里除了丈夫、女儿、婆婆之外,还有一个侄女。丈夫长期在外工作,家里家外,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承担,虽然累,但我毫无怨言。婆婆如今年事已高,常常突发疾病,无论什么时候,陪伴她上医院看病问诊的都是我,医院的人都以为我是老人家的女儿。侄女寄养在我家13年了,但我始终把她当做自己的女儿,从不厚此薄彼。在对待邻里关系上,我们全家人都坚持善以待人,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邻里关系亲如弟兄,和睦团结,非常融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家庭美德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建设水平。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为新时代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能做的,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从自身做起,当好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伯母,努力经营好小家,努力让美德成为时代底色。(邱菊珍 沈昌培 范慧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