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世界第一运河是怎样炼成的
10月22日,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北京阅读季重点活动“大运河文化拾贝”座谈会在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茶马古道贸易有限公司和西长安街读书会主办。活动特别邀请了作家、文化学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先生,李司长讲解了全球的运河建设和中国的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历史,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运河文化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
活动现场还有紫竹院地区书友会朗诵艺术团的文艺朗诵,以及对“运河与我”主题征文活动进行了颁奖,本次活动覆盖了全年龄段的各个人群,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运河第一闸”广源闸、“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延庆寺等这些珍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就坐落在海淀紫竹院地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馀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开凿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长度约是1869年通航的苏伊士运河的9.5倍。虽然隋炀帝修凿大运河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但是这一成果却滋养着1000多年来的人们,并且今后也将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李建臣司长讲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中有3个很重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春秋时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调集民夫开挖了从扬州到淮安,连通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黄河和长江、淮河也连接起来。邗沟和鸿沟就成了最早连接南北方的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这三条对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母亲河连在一起,扩大了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到了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迁都洛阳,开始了对大运河的全面改造,以洛阳为中心,上段连通涿郡和洛阳,下段连通洛阳和杭州。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南北方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体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个阶段就是元明清时期,公元1272年忽必烈迁都北京开始,全国的政治中心就转移到了北京,元朝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至此大运河的现代雏形就形成了,从这一时期开始,南方丰富的物产、商品、学子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北方,将从杭州开始,沿途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文化也输送到北京。融合了来自全国的官员、商人、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北京也开始真正变成了全国性的大都市。
到了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这条由古代人民的辛勤汗水凝结成的运河至今依然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中华民族。
如果说长江和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那么大运河就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大运河把原本松散的南北各地连在一起,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民族。
李建臣司长学识渊博、谈吐风趣,他从宏观全球的运河布局,讲到了我国运河的起源发展。他具体介绍了大运河开建的起因、各个分段形成的历史背景、涉及到不同朝代、多个人物,一段段生动详实的典故引人入胜。在讲座的最后,李建臣司长高屋建瓴提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吸收大运河的精神营养。比如大运河从无到有的创新精神、开放精神、包容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都是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李司长深入浅出的讲解
听了李司长的讲座,听众们非常振奋。有书友表示,李建臣司长的讲座虽曰“运河文化拾贝”,但却在整体上对大运河的历史、功绩和意义做了扼要的概括和评述。也有书友表示,主讲老师才华横溢,富有感染力,本次活动收获颇丰。而李建臣司长提出的传承和弘扬大运河精神,更是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听取了李司长的讲座后,我们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推进者和践行者。
运河与我
千百年来,大运河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且留下了“运河第一闸”广源闸、“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延庆寺等这些珍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
广源闸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桥上有广源闸路通过。广源闸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
广源闸遗址
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
郭守敬像
广源闸平面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广源闸的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个部分。两端闸墙的东西两侧的燕翅上各嵌有汉白玉石雕镇水兽一只,总共四只。广源闸历史上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该闸原来的闸板早已无存,闸口仍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旧闸位置兴建了一座桥,桥下两端可见旧闸口。
广源闸东北侧有龙王庙一座,面阔一间,小式作法。过去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周边民众云集广源闸的龙王庙祭祀龙王爷和灶王爷,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每年龙王爷生日,广源闸的龙王庙都十分热闹。该庙本已废弃。21世纪初,该庙获得重修,庙门上悬有“紫金观”匾额,其内供奉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塑像。
万寿寺
会上播放了《从广源闸到万寿寺》视频短片,取材于南长河沿岸风景,介绍了坐落于紫竹院地区的大运河遗珍,使书友们对身边流淌而过的母亲河进一步加深了认识,为优美的运河环境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更加深了对运河的热爱和保护母亲河的使命感。
李建臣和“运河与我”征文获奖者
主办方专门发起了“运河与我”主题征文活动,李建臣司长宣读了获奖理由并进行了颁奖。特别奖获得者是首师大二附中初一学生孙鹤睿同学,她获奖的文章题目是《我心中的南长河》,文章写得清新朴实、观察入微,在描绘河畔风景的同时穿插了对生活的感悟。之后,紫竹院地区书友会朗诵艺术团的九位成员倾情演绎了李建臣司长创作的散文《故乡的河》,他们用声音诠释语言,传递真情,为作品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在紫竹院地区,阅读的风气已经蔚然成风。每期书友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入人心,有很多居民已经成为书友会的铁杆“粉丝”,也有其它地区的书友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
朗诵表演
在本期书友会上,紫竹院街道办事处马秀丽副主任向大家介绍了紫竹院街道的概况和特点,肯定了书友会取得的成绩,对书友会今后的活动提出殷切的希望。她代表街道工委、办事处感谢书友们积极参与活动,同时也感谢本次主讲嘉宾李建臣司长对基层工作的极大支持。
往期精彩阅读
微信编辑 | 赵博磊
编审 | 张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