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来袭,金融行业迎来下岗潮,离职后发现自己的10年工作经验等于0

2017-07-24 文琳阅读

欢迎点击上方文琳阅读 关注!


2017年的关键词是什么?


不管是创投圈,还是BATJ,给的答案都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遇上金融,在3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风控、投顾和监管。


目前,这些领域的运用还比较稚嫩和早期,但未来的爆发力惊人,不可小觑。


它们会带来颠覆海啸,还是缓慢渗透,开始一场温柔革命?



01 点亮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一条曲折的发展曲线,经历过几次高峰低谷。



人工智能相伴计算机而生,其实诞生比互联网还早。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浪潮,跌宕起伏地热过几次。


在舆论界,更是探讨不止。


在人工智能的高峰期,“人类将被机器取代或统治”的悲观言论,就会甚嚣尘上;而一旦人工智能跌入谷底,又被鞭笞为“创新泡沫”。


“前几次爆发浪潮,都是政府驱动,是至上而下的;而这一次,却是商业驱动,至下而上”,云脑科技的CEO张本宇对一本财经称。


2016年3月,AlphaGo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这个划时代的“信号弹”炸响之后,一个关于“智能觉醒”的美丽传说,就此席卷全球。


而火热的背后,依然有其必然的逻辑。


首先是技术的飞跃,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日臻成熟,让这台智能机器逐渐成型。


其次是大数据的成熟。


“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是大数据的硕果,在大数据的沃土上,人工智能才能成长”,张本宇比喻,人工智能是一台机器,需要大量的数据“喂养”,才可运转。


此外,政府也对这个即将觉醒的时代,保持了敏锐的嗅觉。


2016年5月,国务院颁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对人工智能提出了产业纲领。


某种意义上,这次智能浪潮的到来,才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


这也是为何,李彦宏在多个场合,激情澎湃地宣布:“智能革命已经到来。”


02 智能风控


人工智能遇上金融,会产生怎样化学反应?


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智能风控、监管科技和智能投顾。



人工智能+风控,这是一个奇妙的组合,也被业内认为,这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最有想象力的环节。


在美国的信贷崛起时代,量化和大数据风控曾经备受推崇,其代表有美国发现金融、美国运通和Capital One。


在中国,早期银行曾沿用这套风控体系。


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后,经过几年风控缺失、放量狂奔的阶段之后,中国互联网金融开始回归金融的核心:风控。


“而这次风控回归,刚好与人工智能崛起的浪潮重叠,因此产生了一定的融合”,氪信CEO朱明杰认为,中国有机会,直接升级到人工智能风控时代。


传统金融体系搭建稳固的美国,就像一张已画上图画的画纸,而中国,就如一张白纸,更有纵情挥洒的空间。


这也就是为何,中国支付行业能超越美国的原因。


尽管前路光明,但目前中国人工智能+风控还尚在萌芽阶段,专注这个领域的第三方企业不多,一些公司内部,也正在试图自行搭建人工智能风控体系。


“目前,最有效的运用,就是小额、分散、纯线上操作的现金贷”,朱明杰称。


传统的量化、大数据风控,流程是先由建模师从众多维度的变量中,找到一些有效的变量,组合成一个模型,再运用到实际中,不停地验证模型,迭代模型——朱明杰开玩笑地,将其称为人肉智能(HI)。


“而人工智能运行的方式,是给机器喂养大量数据,让它自行构建模型,最终输出一个结果”,朱明杰称。


与美国相比,中国征信体系缺失,信贷数据不足,让人工智能更有发挥的空间。


“很多数据,与借贷都不是强关联性,而人工智能却能捕捉这种弱信号的数据”,朱明杰称,比如一个用户使用手机的习惯、行为数据,在人工智能眼里,都可以找到某种相关性。


但这种神奇的融合,会受到某些桎梏。


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曾说道,人工智能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就像一个黑箱,虽然从理论上,它们的运算命步骤是可以追踪的,但是由于计算量巨大,使得这个追踪,实际上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于是,我们真的感觉他们有智能了”。


金融一直在追求公开阳光透明,以达成某种信任感,金融对于所谓的“黑箱理论”,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监管层要求试点的征信机构,定期要去汇报,主要的汇报的内容,就是要告诉监管层:这些信用分,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背后计算逻辑是什么?


不论是征信,还是风控,都要保持“可溯源性”,才能建立起信任。


“在金融圈和用户教育上,对人工智能还未完全信任之前,我们只能采取人肉智能(HI)和人工智能(AI)相结合的方式”,朱明杰称,他们会机器先出一些模型,在专业的风控从业者的合作下,同步运营。


不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其他领域,人工智能的落地融合,都需要如此一个磨合期。


在金融从业者看来,这个磨合期是绝对必要的,在早期,人类的经验和思考方式,都需要教给机器——用人来训练机器,用数据来喂养机器。


除了“黑箱理论”和“可溯源性”这两个相悖立场的碰撞,人工智能还需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举个例子,在美国,如果所有的风控决策,都让机器来决策,如果来一个黑人,机器从理性来判断,会得出一个结论:黑人相对于白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会弱一些。


而美国的法律中规定,不能让对方的“肤色”来决定是否放款,不得搞种族歧视。


“所以,不可所有的规则,都由机器全权判断和制定,需要人类给机器输入一些规则,甚至要树立起机器的价值观”,张本宇称。


此外,效率和公平的角度上来说,机器必将取代所有枯燥、重复、机械,缺乏创造力的职业,而从人类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会有一些“弱者保护”机制。


与其说,是效率和公平,不如说是理性和感性——但是让冰冷的机器,具有像人类一样的价值观和道德感,这还需要多遥远的距离?


03 监管和投顾


人工智能在风控上的初次试水,让从业者充满期待,而另外两个领域的的运用,却要艰难许多。


监管科技,在美国等金融强监管的国家,运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中国,只能说刚刚睁开了惺忪双眼。



监管科技主要是两个模式:2B和2G。


“在美国,金融监管太过严苛,监管机构丝毫不敢懈怠”,点石资本创始人蔡凯龙称,在美国实在不缺这样的故事:客户不满将公司告上法庭,直接将公司赔到破产。


但美国的法规太复杂,且每个州的法规还不一样,“金融机构就像进入地雷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踩到地雷”,蔡凯龙称,因此美国出现一些监管科技公司,保证金融公司合规,“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


而在中国,2B的监管科技领域几乎是空白,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才刚刚起步,远不到需要人工智能机器介入的地步。


“但中国慢慢进入金融强监管的时代,这片市场,前景可期,也值得布局”,张本宇称。


而2G领域的运用,就是给政府部门提供监管技术,帮助他们管理和监控。


在中国,2G布局的公司也不多,尚在起步阶段。


“我们主要是帮监管层,提供一些追踪溯源的服务”,某监管科技公司的CEO称,比如,某次舆论爆发,或股票大涨,用人工智能去探寻,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起作用。


监管科技刚刚起步,而智能投顾,已搭上了人工智能的快车一年多了。


所谓智能投顾,就是用机器人当“投资顾问”。


国外美国智能投顾代表Wealthfront,目前已获得了12.9亿美元融资;国内,弥财、财鲸、理财魔方、蓝海智投等早期智能投顾项目,都获得了千万级融资。


据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预测,到 2020 年,智能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 2.2 万亿。


看起来前景无限,但智能投顾在中国发展却举步维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投资环境,过于浮躁。


“智能投顾的优势,在于长期稳健的分散投资,是一个控制风险波动的产品”,璇玑CEO郑毓栋称,短期投资,智能投顾的优势并不能展现,“以璇玑为例,去年来看它的收益不能算高,短期还有些小幅的亏损”。


中国的理财者,主要分类两类:一类是股票散户,他们投机心理较重,对于这种长期的稳健的投资,根本不屑一顾。


而另一类是被余额宝和P2P教育出来的理财用户,对于智能投顾年化率3-6%的表现,他们也看不上。


最终,智能投顾成了一个“夹层产品”,不上不下,导致获客难上加难。


如果智能投顾有一个“形象”,它应该是一个稳健、温和的机器人,它没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它倡导健康理性,也无法做到永胜不败。


而这个温和的革命者,恐怕暂时还无法掀起惊涛骇浪。



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哪些人?


大家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信审、建模、底层数据员、分析员等等,这些机械、重复、创造性较低的工种。


有些人已开始彷徨、开始恐慌——但我们总是高估了眼前的事情,低估了5年以后的事情。


时代确实不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适时而动——唯一的不变,就是变。


作者:零和

来源:一本财经(yibencaijing)


惨!许多地产人离职后才发现,自己的10年工作经验等于0

最近地产行业大新闻不少,从几天前的几次大收购,融创万达的世纪大交易,万科组团收购物流地产巨头加速向物流地产转型,到各地方政策新变动,上海响应“房住不炒”推出“只租不售”的租赁用地,广州前天也丢下重磅开始“租售同权”时代。


行业转型波涛汹涌,行业的舰队已经行进到一片全新的海域,风云变幻,把握不准政策风向、时代风向,分分钟掉队。房企要迎接的是一个灵机应变的新考场。


而对于地产人来说,乱世更是一场资历的全面洗牌,多年经验到底现在估值几何,你的心里有底吗?




职场变焦虑

经验越来越不值钱




对房企来讲,所有过往,皆是序曲。房企黑马频出,各领风骚两三年。落到微观层面来,项目开发、地产人工作的变化却有些滞后,操盘还是以前那一套,行业转型要想灵魂跟上脚步,人才的需求也要大破大立。


从明源君接触到的一些同行,和后台平时的留言来看,地产人工作经验的溢价能力现在已经越来越弱,“个人估值”增长的边际递减现象越来越明显


一、薪资倒挂,涨薪越来越慢


明源君之前写过一个文章,5年工作经验的地产人,薪水还不如应届生高,后台留言非常踊跃,可以看出来薪资倒挂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一方面是内部提薪速度赶不上人才市场的薪水涨幅,另外一方面,也确实反映一个现象,5年工作经验并不代表5年的附加价值。


二、跳槽时,多年经验难溢价


上星期,一个43岁的中小房企高管就跟明源君吐槽,说现在就业困难。高管年轻化的趋势让高层都开始犯愁,中底层的员工就更是越来越年轻化,现在40岁以上的员工,如果没有管理经验,基本上就很难再换工作。再跳槽的时候多年的工作经验就是个空头支票,根本没办法兑现。


还有一个营销的同行,工作了7年,换了3家房企,做的都是同一个岗位,工作内容也就是不停的操盘,要升职也不容易,换工作也就是市场价,工作经验是5年还是7年,很难产生什么溢价,有时候工作经验少,年纪轻,反而还占优势。


三、创业后,多年积累被清零


创业成功率低在各个行业都是普遍现象,但是不像广告人自立门户,艺人解约单干,都能靠行业积累站稳脚跟。在房地产行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其实很难变现。牛逼高管自己创业,经验价值立即清零的情况不少见。


明源君认识的一个高管,在某公司服务20年,离职创业做写字楼金融,后来又去做旧改,脱离了老东家,面临的情况就是个人估值大幅下调。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万科之前风生水起自带IP的高层人物,自己创业之后,个人号召力也大不如前。




时间投资回报率参差不齐

经验失效有三大主因




同时是三四十岁,有人还是虾兵蟹将,有人已经鱼跃龙门,时间是一样的时间,同样是勤勤恳恳工作好几年,为啥有些经验就换不了钱?


一、新业务新政策,旧经验失效


说十年磨一剑,在一个领域深耕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很多地产人而言,十年经验并没有成为行业专家,要么经验杂乱,都会一点儿但都不是数一数二,而如果你成为不了行业的前20%,在传统领域你就没办法做到不可取代。


一是政策变化太快,既有经验被推翻重来不是没有过,以前做户型设计,大家都致力于偷面积,一个建筑新规出台,所有总结的经验全部作废,而真正的行业专家是这个时候能够引领新风向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万科的逯薇,在行业里能做出自己的品牌和影响力,大部分人做不到这点,失效的经验就等于零


更重要的是,行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旧的开发模式被取代已经成为时代强音了。一些有远见的开发商,除了传统领域的扩张,都在试水新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极,比如互联网+、产业地产、长租市场等等,而新业务需要的是新人才。旧的经验派不上用场,也等于零


2012年,万达电商组建时求贤若渴,开出200万年薪聘请龚义涛出任第一任CEO,看重的就是深厚的互联网背景;而对比来看,一些房企直接让搞开发的高管接管新业务的开发商,就算是背靠大树,和BAT一起合作做互联网公司,还是碰得头破血流。


在一个转型的时代和转型的公司面前,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旧经验失效,新技能上位,用更合适的人力来替代,企业要保持活力需要新血液


二、重复工作,没有形成个人故事


一些同行,有多家公司的经验,但是在每家公司的操盘经验不完整,这样的经历在跳槽的时候没办法形成溢价。从HR的逻辑来看,多年的经验不如多个项目经验,而十个辅助型的项目经验,不如一个从头到尾主导的项目经验。


只有完整的案例和个人故事,才是真正的竞争力。魔界里面有句话,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 单有做事的经验没什么了不起,有本事像陈凯那样做到阳光城3年10倍的神话,才是真正的溢价点所在。这个时代的规则就是论功行赏,不在聚光灯里,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百忙


十年员工跳槽,溢价的谈判空间,要看有没有跨越一个项目(例如营销口从前期到销售结束复盘的完整过程)、一个平台(例如一个公司跨越千亿、三千亿的时期)、一个行业(不仅限与地产)的完整周期,以及你真正的参与度。


如果只是重复的工作,经验积累的意义不大,在竞争当中也难形成溢价。


三、大公司依赖,个人能力评估过高


很多人有大公司依赖,在公司里面如鱼得水,一旦自己出去创业,就算有金招牌,有时候也不管用。因为很多时候个人的成功关键在于公司体制,个人能力其实是被高估的,要创业来变现其实难度很高。


要创业除非是转行,抛开经验从头来过没啥好说的,不转行的一般就是几个方向:

❶ 上游投资相关方向;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思维方式和做自己做老板是完全不一样的。职业经理人是赚钱了分红,亏钱了有股东兜。是回避风险到挑战收益,投资风险自己承担思路也不一样。做事的经验有了,做老板的经验还是零。


❷ 相同业务另立门户和东家竞争;现在行业基本上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行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合作更多的是讲品牌、讲合作交情。前些年,从大型代理公司出来自立门户的小代理商还很多,但是现在也已经越来越少,因为大公司盘子铺的大,可以对冲风险,例如中原在深圳市场就是一家独大,市占率达到60%,而用深中高管的话来讲,越是市场不好,越是扩大市占率的好时机。小代理商,脱离了平台,基本上没什么竞争优势,以前的客户也不可能,交情好就把生意给你做。


❸ 下游服务,利用东家资源;这是最快变现的一种方式,短期内把行业经验变现,个人溢价上升,但是长期来看,行业的成长性还是自上而下的,(加个例子)下游创业个人估值的增值后劲不足,价值兑现如何持续存在大问题。


所以其实不是经验不管用,而是含金量不够的经验很鸡肋。不合格的产品没有人买单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在工作当中提升经验的含金量很重要。




工作要有三种思维

才能提升经验的含金量




要提升自己经验的含金量,在工作当中必须要有三种思维:增量思维、成果思维、运营思维。


❶  增量思维——成长要有阶梯性


明源君有一个朋友,在互联网行业待了6年,几乎平均每年跳槽一次,而且每次跳槽跨度都很大,从门户网站到电商、到直播,基本上热门的风口都转过一轮,现在在人力市场上还是意外的受欢迎,每次换工作都能上一个台阶。他告诉明源君,越是变化迅速的行业,越欢迎积极迎接变化的人


任何转变在起步时期是最慢的,而一旦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变化会越来越深刻和剧烈,要迎接挑战一定要完成“存量思维”向“增量思维”的转变


逻辑思维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说“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名声、认识的关系、积累的资产,只要不是处于活跃的发展态,都是“死存量”,是冰棍儿一样的存在——看起来挺大,实际上在融化。”这句话里边最重要的信息,就在于“发展态”。也就是你的职场经验一定要有阶梯性


明源君认识的一个前辈,早年在代理公司做到总监离职,跳槽到某巨头房企战略营销管理部,之后又到一家十强房企做战略投资,深度参与两家房企跨越千亿规模的关键时期,这种发展轨迹本身就成为了他的竞争力,具备非常强的不可替代性。


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引入一些“增量”进来,不要固守已经会的能力和已经有的资源,这就类似技术产业的“间断式创新”。


很多做营销的同事,跳来跳去都是在营销部,虽然公司换了,自己其实还是在同一个平台,除非遇到一个绝佳的新项目,被动引入增量,否则一年经验的“价值密度”就非常低,十年经验被清零是早晚的事情。


❷  成果思维——打造个人神话


做体力劳动是最容易被取代的,随着体力的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跟着下降。但是对于工匠来说,只要有一个好作品,“匠气”就变成了“匠心”。


从艺人到明星之间的差别,就是一个代表作的距离,对于职场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十年的勤勤恳恳,不如一个有说服力的成果。在工作当中一定要有“成果思维”


有用的成果就是当你写简历的时候,可以不用加形容词修饰的内容。比如一套方法论、一个作品、一个项目操盘的成功案例、一个业绩的提升结果。


同时,还要尽量在工作中主动的去进行输出,只有愿意总结和输出的人,才能够建立自己的个人标签和品牌。在粉丝互动群里,很多人会主动联系明源君,希望能够分享经验,其实就是建立自己的行业影响力的一种手段。


❸ 运营思维——人脉地图是私有财富


经验会清零,人脉不会清零。要有意识地构建优质人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人帮忙。经营人脉的方法,绝不是到处蹭合影、加微信,而是不断积累并输出自己的价值。


其实身边有很多人脉广的人,都是很乐于向别人提供帮助的人。当你能够帮到越来越多厉害的人,你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质量也会越来越高。这些高质量的人脉资源本身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竞争力,这也是行业经验丰富才会有的独特储备

文:苏兮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今日导读

公众号  wenlin-yd:文琳阅读

1、 悦读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

2、  悦读 |《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

3、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4、  9大行业趋势,2017上半年创投圈终极复盘

5、  未来30年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6、  21世纪最大风险:精英阶层制造大量人工智能,绝大多数人沦为无用阶层,数亿人将失业

7、  人工智能来袭,金融行业迎来下岗潮,4个职业受到冲击

8、  袁泉:我的前半生,要比唐晶更幸福……

公众号 wenlin-zx:文琳资讯

1、 文琳读报时间

2、 一个收缩型社会再也支撑不起一个扩张型政府

3、 中国人为什么不受西方待见?这篇文章终于说到点子上

4、 房贷经济账:30年的房贷,提前还贷“亏损”近45万!

5、 房地产这只灰犀牛,动了吗?

6、 刚刚,王健林表忠心,麻烦却才刚开始

7、 豪吞王健林77家酒店,狂宰孙宏斌137亿,他究竟是何方神圣?

8、 好消息!31省份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对你有啥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