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疫情对股市的影响分析(A股大盘,金融,医药,大消费,旅游,地产)
“非典”复盘及其与当前市场的对比
我们复盘2003年“非典”对市场的影响,根据疫情演绎及市场对此的认知可以将市场演进分为三个阶段:对疫情认知不足、市场反应温和的阶段;对疫情影响更深刻、紧张甚至恐慌、市场显著回调的阶段;疫情继续演绎但并未超预期直至尾声但市场不再继续下跌、甚至回弹的阶段。我们认为从首次出现武汉肺炎疫情的去年12月初到今年1月中旬是第一阶段,从1月20日开始至今,市场反应开始加剧、进入第二阶段,A股受假期停市的影响可能仍处于第二阶段中,港股则处于第二阶段后半段。
“新冠”疫情对金融行业经营及估值的影响
疫情对银行业影响在中短期,考虑估值后配置价值较好
疫情对行业整体影响的定性判断:短期有“量增价减”的影响,不改变竞争格局
短期内,疫情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或主要集中于抑制信贷需求、逾期贷款增加和中收减少这三大方面,考虑到政府已计划推出相应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如定向提供低利率再贷款、对疫情相关行业贴息等,且银行营收主要来自于历史已发放信贷(存量业务),我们预计短期内“新冠”疫情对银行业收入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有限。相对而言,我们认为中小微及民企客户占比较高的银行,短期营收指标疲弱的情况会比较明显。我们将密切关注疫情的后续演化(如持续时长、影响区域范围等),以及逆周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落地情况。
中期而言,如政策放松金融条件(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以提振经济,可能对银行息差造成下行压力;但我们预计大部分息差压力会被政策带来的信贷增量对冲,即价略跌但量略增。
长期而言,疫情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较为有限,头部银行和在细分领域有优势的银行竞争力加强。同时,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支撑作用凸显,我们认为传统业务电子化会加快推进。需要强调,银行资产质量与宏观恢复的速度、监管的态度、流动性宽松情况相关,可被视为和宏观相关的长期变量,疫情对其的长期影响较小。
对短期业务的影响
如上所述,我们认为短期内“新冠”疫情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或主要集中于抑制信贷需求、逾期贷款增加和中间业务收入减少这三大方面:
►信贷业务:短期受压,但逆周期政策下全年信贷或将保持合理增长
预计疫情将拖累正常的生产消费类信贷需求,但流动性融资需求提升。“新冠”疫情影响了大部分行业正常的节日和复工安排,另外,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交运物流等领域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此外,疫情也抑制居民消费需求,春节期间消费数据已有明显体现,因此正常的生产消费信贷需求可能受到影响。相反,由于债务偿付能力下降,企业端流动性融资需求提升。
政策端,《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后称《通知》)中提及,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具体包括向金融机构提供专项再贷款用于白名单企业优惠利率信贷投放、中央财政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给予贴息支持、提升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金融供给能力、加强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等。
参考2003年历史经验,我们认为疫情对信贷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疫情持续的时间,在宏观逆周期政策有效、疫情不大幅拖累经济增长的假设下,信贷可以保持合理增长。回顾非典时期,当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不降反增,200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77万亿元,较2002年多增约8700亿元,主要发生于5月和6月(疫情爆发后期),我们认为主要由于非典疫情并未打断2003年经济上行的趋势,仅在5月严格防控时期对旅游、住宿、餐饮等消费行业有短期的负面拖累,且6月即恢复,对工业生产、投资进出口影响较小[1]。
图表: 非典时期月度贷款情况:疫情结束后有较明显反弹
注:SARS大致时间线:2002年11月发现首个病例 - 2003年2月地方政府称病情可控 - 2003年4月 WHO提出旅游警告、正式命名SARS病毒、中央设立定点医院并宣布北京市中小学停课 – 2003年5月疫情缓解、北京新增比例数降至个位 – 2003年6月WHO将北京从疫区名单中排除。资料来源:万得资讯,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2019年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企稳回升,我们预计疫情对全年信贷抑制有限
图表: 湖北新增社融占全国比例仅在3-4%,若疫情在其它省份无大规模爆发,我们预计4月后信贷增速有较快回升
► 资产质量:我们预计贷款逾期增加,但监管政策或使账面指标相对平稳
企业端,我们预计疫情短期内导致贷款逾期增加。短期内,部分行业可能由于生产安排无法正常恢复,影响短期的现金流状况,主要包括旅游、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交运物流等。在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农户、以时薪计价的弹性制工作人群等,其收入的下降或导致债务偿付能力削弱,形成银行逾期贷款。
政策端,《通知》中提及要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合理调度金融资源,保障人民群众日常金融服务。具体包括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对因感染新型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感染新型肺炎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可展期一年,继续享受财政贴息支持;要合理调整逾期信用记录报送,对受疫情影响人群未能及时还款的,经接入机构认定,相关逾期贷款可以不作逾期记录报送,已经报送的予以调整。
考虑到2003年非典时期信贷投放存在过热现象、银行风控体系远不及目前完善、监管不良认定不及目前严格,我们认为当时的资产质量指标走势与目前不可比。基于疫情持续时间较短的假设,以及考虑监管当局短期流动性的支持,我们认为,银行业,尤其是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指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图表: 考虑到非典时期银行风控体系不完善、不良认定也较为宽松,2003年资产质量指标趋势指导意义不强
► 中间业务收入减少:我们预计线下、资本市场、贸易相关中收受冲击,理财、支付等线上业务无碍
目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银行卡、结算清算、资管托管、投行等业务。疫情影响下,我们预计信用卡等与线下消费相关的收入会受到冲击,信用卡新开户数也将有较大回落;和资本市场相关的收入,如投行、公募基金和私募产品代销等也随资本市场成交下降而走弱;此外,外贸企业开工也会较晚,相应的贸易相关清算收入受到部分影响。
与此同时,理财、支付、代理等线上业务不受影响,我们认为在线上业务和电子化转型方面布局较早、领先同业的银行在非息收入上或将拉开与同业的差距。
疫情受控后的金融条件有望宽松,可能的息差压力预计基本会被信贷增量对冲
疫情受控后,我们预计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以及偿付能力将快速修复。同时,我们预计货币当局将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引导LPR报价下行,以“降息”方式降低实体经济财务成本。对小微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或用工较多的小微企业,我们认为可能将从税费减免、降低各类运营成本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我们认为这样的政策环境对银行长期经营有利,毕竟客户的平稳经营有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从息差角度而言,银行可能面临一定的息差下行压力。同时,预计政策会加快项目落地速度,疫情控制后信贷增速可能加快,有利于基本对冲息差的压力。换而言之,可能出现“价略跌”而“量略增”的情况,最终对银行营收的影响比较可控。
下表假设银行资产端LPR下行50bp,对2020年利润的影响在2.5%左右。实际的影响肯定低于此数字,因为1)银行的负债端成本预计也会下降,对冲资产收益率下降对营收带来的负面影响;2)疫情受控后,预计政策会加速项目落地速度,信贷增量可能加速。
疫情变化是否对经营格局有影响
整体而言,我们认为疫情不会影响银行业竞争格局,头部银行(主要是国有大行)和在细分领域有优势的银行(在零售业务和科技投入上领先的股份行和在长江、珠江三角洲深耕小微业务的部分区域银行)竞争力加强。
边际上而言,此次疫情凸显出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的支撑作用,我们预计传统业务电子化速度会加快。对于能够向诸多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科技输出能力的公司,业务增速有望加快。
投资建议
估值已较为充分反映悲观情绪。年初至今(截至2020年1月31日收盘),A股银行指数下跌5%,跑输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3ppt;年初至今H股银行指数下跌10%,跑输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3ppt和2ppt。目前A/H股银行交易于0.78/0.63x 2020e PB(春节前H股银行估值为0.68x 2020e PB),均接近过去5年的低位。针对本次疫情,线上业务能力领先、资产质量优异的上市银行影响相对较小。
对保险业影响:短期新业务有压力,长期无持续性影响
疫情对行业整体影响的定性判断:短期新业务有压力,长期无持续性影响我们判断1Q20个险渠道新业务销售会受到疫情较大影响,对全年也有间接拖累,但不会对行业带来长期持续性的负面影响。本次疫情或对提升居民的保障意识或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保费增长的实际影响不宜高估。此外,在居民减少户外活动+保险需求增长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依靠线上销售保单的平台有望短期受益。
对短期业务的影响主要在销售端,对赔付的影响非常有限
尽管目前个险渠道的部分展业步骤可以通过线上远程完成,但是部分步骤仍必须线下完成,特别是储蓄类保单。因此由于疫情造成代理人无法与客户见面的情况,将直接导致短期新单销售受到较大影响。基于目前的情况,我们预计2月份行业个险新单同比下降30-40%,3月份或继续同比下降。作为参考,SARS期间,中国人寿2003年上半年的个人新单保费同比下降41%。
图表: 中国人寿03年上半年个人新单同比下降41%
由于重疾险保障的病种不包括“新冠”这种新型病毒引发的疾病,且目前因病死亡的大部分案例为老人,该年龄段的商业保险覆盖率总体较低,因此我们预计疫情对于保险行业赔付造成的压力有限。据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截至1月30日行业累计赔付为百万元量级。即使最终赔付数字在此基础上有两个量级的增长,相对于行业每年几千亿元的赔款及给付规模也较为微小(2018年行业寿险的赔款及给付为4388亿元;健康险为1310亿元)。
图表: 疫情对保险赔付的影响十分有限(数据截至2月1日)
疫情受控后行业的变化:销售将显著恢复,对健康险产品有推动作用
短期来看,疫情受控后新单增速将显著回升。我们预计保险公司会基于疫情发展状况调整业务节奏(延长或推后原定的开门红产品投放和费用投放计划),同时暂时放宽人力考核标准和增加费用激励以维持人力稳定,这将有利于疫情受控后比增速反弹,部分填补2-3月份新单的下降的缺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开门红期间的新单下降会影响代理人收入,进而影响留存和增员,我们预计全年的新业务增长也会受到一定拖累。基于疫情在2月中左右进入“平缓期”的假设,我们预计全年新业务价值受到的负面影响为3-5%。
中长期看,疫情不会对寿险业务带来持续性影响,但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健康险的认知。疫情或对提升居民的保障意识或有一定帮助,但是这并不会直接对大公司寿险或健康险业务的新单增长带来帮助,这是由于寿险大公司新业务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供给端(代理人数量与产能),而需求端(保障意识提升)变化造成的直接影响有限。
图表: 非典后月度行业寿险+健康险总保费:短期反弹后增速由高位逐渐下行
对行业经营格局影响有限
头部保险机构在资本、渠道、市场份额等的控制力在金融各板块中更强。疫情会导致部分保险需求短期溢出至线上渠道;但在疫情受控后将回归代理人渠道为主的状态,行业竞争格局依然稳定。
投资观点:港股保险股的风险收益比已具备较高吸引力
从基本面看,我们认为2020 年寿险行业的基本面依然有较大挑战:全年新业务价值增速依然较低(冠状病毒疫情使全年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代理人人力规模或继续收缩,全年内含价值和盈利增速放缓。
从估值角度看,我们认为寿险增长放缓并不意味着 H/A 股估值长期下行,随着中国寿险市场增速放缓,资本市场将更加关注盈利和现金分红,中国寿险公司的高盈利能力或将开始被定价(内含价值不透明带来的估值折价逐渐消除),而 2019 年年报开始的股息提升有望触发港股重估。
1月下旬以来,港股/A股保险板块已经累计下跌-13%/-5%,较年初累计下跌-11%/-4%,其中因为节后恢复交易时间较早,港股调整幅度更大。目前港股/股保险板块交易在 0.5x/0.9x 2020P/EV,H 股保险板块估值(剔除平安)接近历史底部,A 股保险板块估值略低于历史平均。
证券行业:短期业务回落、中期不改行业趋势;更可能走出“深V”走势的金融板块
金融板块中,证券业在业务经营及估值层面受此次疫情影响的敏感性都更大,更可能走出“深V”走势的金融子版块。
短期来看,此次肺炎疫情的发展将对市场情绪以及投融资活动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传导到证券公司主要业务线运营:1)经纪及两融业务:交投情绪的回落或将对市场交易额形成短期压制,从而影响经纪及两融业务的收入;2)投行业务:市场情绪的低迷以及许多差旅活动的暂停或拖累投行业务的正常推进;3)投资业务:AH市场指数的潜在回调或影响公司投资业务表现。但疫情受控后,我们预计成交量和投融资活动的恢复,叠加市场情绪和政策性金融条件恢复后的估值提升,将促使券商经营景气快速恢复。
中期看,疫情对证券行业格局及发展趋势影响较小。1)中金策略组判断“肺炎疫情可能继续影响短期情绪和节奏,但不改变中期市场向好的方向”;2)疫情过去后的政策刺激或更多聚焦于项目投资、中小企业减负等方面,对于证券板块的边际影响较小;3)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开放将持续,行业的规模增长、模式升级与格局优化等趋势将持续。
图表: 2002-2003年非典期间市场交易额表现
图表: 2002-2003年非典期间A股及H股市场指数表现
租赁行业:小微企业受影响较大,头部租赁企业更具抵抗力
作为重要的非银融资渠道之一,租赁行业集中度低、行业鱼龙混杂:1)短期而言,此次肺炎疫情对于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可能传导至部分中小租赁公司,其客户结构更集中于中个企业、且整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差;而上市租赁公司主要为行业大型企业,受影响非常小;2)此次疫情的影响边际上与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一致,头部公司仍将持续受益于行业格局的改善。
图表: 融资租赁行业集中度低
图表: 当前行业融资租赁公司超过1.2万家、但平均余额持续下降
风险 疫情影响范围与持续性大于预期。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影响医药板块长期逻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展
2019年12月底,武汉地区陆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患者;2020年1月9日,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此后疫情继续发酵。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数据显示[1],截至2月1日24时,国内大陆地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63,844人,2月1日解除医学观察8,044人,共有137,594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图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数
图表: 新型冠状病毒密切接触者及医学观察人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措施
关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根据对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个人应做好防护工作,尽量减少外出活动,避免到封闭、空气不流通的公众场所和人多集中的地方,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合适的口罩;保持手卫生,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等后要洗手;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居室勤开窗通风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治疗指南
一般患者治疗:目前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尚无特效药和疫苗,一般患者的治疗应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等;抗病毒治疗可试用α-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应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重型、危重型患者治疗: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可根据患者呼吸状况、胸部影像学情况,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血必净等药物。
中医治疗:此外,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情况给予喜炎平、血必净、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藿香正气胶囊、连花清瘟胶囊等中成药、中药处方治疗。[2]
SARS期间医药行业资本市场表现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样冠状病毒的同源性达85%以上,因此我们对SARS的疫情发展和医药行业资本市场表现进行了回顾。2002年12月首例非典病人被发现;2003年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该病命名为SARS;2003年4-5月,病例数迅速增加;2003年6月后,累计报告SARS病例数基本保持稳定。
图表: SARS期间全球累计报告疑似病例数量
2002年底至2003年3月期间,市场对SARS疫情认知不足,反应温和,医药指数基本和沪深300走势趋同;2003年4月疫情恶化,市场逐渐认知到疫情的严重性,沪深300出现明显的跌幅,而此期间医药指数虽也有下跌,但跌幅明显低于沪深300;2003年5月后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沪深300出现反弹,医药行业走势明显弱于沪深300。在此过程中,医药行业细分子板块中化学制药行业表现优于医药行业整体。
图表: SARS期间沪深300与申万医药指数走势(2002/12/02=100)
图表: SARS期间医药细分板块指数走势(2002/12/02=100)
医药板块的长期成长逻辑未变,疫情带来的调整是布局优质公司好时机。
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来看,我们认为疫情很快就会得到控制,疫情的短期冲击不会影响行业长期发展逻辑。我们认为短期的调整是布局优质公司的好时机。
风险
后续集采进度超预期。
大消费热点行业、头部企业疫情影响分析
图表: 可选消费头部公司疫情期间积极举措
► 我们的敏感性分析显示,不同子行业受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
1) 受损敏感型行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固定成本占比较高的企业受影响较大,集中在餐饮、酒店、旅游、免税店、百货家电零售等相关子行业。金银珠宝、奢侈品、贵重耐用消费品等“典型可选类别”受到的冲击会比普通消费品明显。
2) 相对防御型行业:超市等必需消费品零售商、电商占比高的零售商和品牌、海外产能较大的代工企业,与“宅”消费相关的产业,因其商品属性、业务模式,而体现出一定的防御性。
3) 后周期型行业:家电、家居、美妆、品牌服装、文具等子行业,因春节出货量较少、经销商体系分担一定损失等因素,短期影响弱于受损敏感型子行业,重点要看此后几个月的消费复苏和库存消化。
► 当然,我们的测算是基于没有收到任何补贴、税费减免和租金减免,企业全面承担各项成本费用的情况。因此,实际表现可能会好于我们的预期。
► 我们预计2021年业绩大幅下调的风险不大,消费升级趋势仍然强劲,头部公司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1) 我们重点研究的企业均在普通的吃穿用住类别,短期防御性和中长期向上趋势依然清晰。SARS期间的商品零售总额数据表明,疫情消退、出行恢复后,各品类增速有望在几个月内得以恢复。
图表: SARS期间的消费数据复盘
2) 此次疫情可能会影响短期开店速度,但放眼2年(8个季度)来看,我们认为,用7个季度的加速发展弥补1个季度的开店不足,是可以达成的。通过众志成城的抗击疫情,龙头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品牌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
待疫情拐点逐步清晰后,大消费龙头公司仍是市场布局的重点。本报告中重点分析的头部公司是各子行业的翘楚,值得逢低吸纳、借此机会优化布局含金量。
风险
疫情严重程度若超出普遍预期,则会加深不利影响。
餐饮酒店免税:短期承压,不改中长期成长逻辑
疫情影响总体分析
餐饮酒店免税等社会服务类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单月收入大幅减少,较高比例固定成本拖累利润率。疫情使得人们在外就餐、住店、旅游大大减少:
1)餐饮:春节假期是餐饮的旺季,2019年春节期间(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而今年假期众多餐饮企业面临暂停营业(海底捞原定于1.26-1.31所有内地门店暂停营业,后又宣布延长暂停营业时间)或翻台率大幅下滑,我们预计将使得餐饮门店面临单月(1.20-2.20)收入大幅减少,拥有较大比例外卖业务(如百胜中国外卖收入占比约20%)的餐企或将受到相对较小的影响。
2)酒店:一季度是酒店行业的淡季,但酒店行业的RevPAR仍可能随着旅游的疲软而取得较大的下滑,2020年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六)铁路/公路/民航旅客发送量分别下滑61.5%/64.6%/48.0%。
3)免税:春节假期是免税购物的旺季,随着出境游和海南游的下滑以及海南全岛免税店的停业,免税销售收入也会受损,春节期间大陆赴香港和澳门地区游客人数分别下滑84.7%(1.24-1.29)和83.3%(1.24-1.30),1.23-1.28三亚火车站和凤凰机场进出站旅客分别同比下滑40.03%和28.68%。
而餐饮和酒店普遍具有较高比例的固定成本(例如海底捞和百胜中国的租金+人工+折旧成本占收入比重均达约40%),收入下滑时或导致利润率受损。
SARS期间影响复盘带来的启示
复盘“非典”(SARS),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不改长期趋势。例如:1)2003年“非典”(SARS)期间,为控制疫情首次取消“五一”黄金周,使得当月社零增速低至4%,当年中国餐饮市场收入同比增速较上一年的17%降至12%,但2004年便反弹至22%;2)酒店行业也呈现出类似特征,国内旅游人次在2003年下滑1%、但在2004年增长27%,星级酒店RevPAR在2003年取得3%的下滑、但在2004年取得16%的增长;3)从北京首都机场国际及港澳台地区旅客吞吐量的累计同比数据看,2003年上半年累计同比跌幅达41%,下半年累计同比跌幅收窄至30%,而2004年下半年累计同比增速高达51%。
图表: SARS前后旅游行业和星级酒店数据表现
图表: 北京首都机场旅客吞吐量(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累计同比
投资建议
餐饮酒店免税龙头中长期逻辑不改,关注短期业绩承压带来的低点布局机会。我们对于疫情对公司业绩影响的测算没有纳入任何税费补贴和租金减免的考量,但是以餐饮企业为例,人工和租金成本占收入比重大,如果后续政府出台社保缴纳优惠政策、或商业地产给予显著的租金减免,那么公司业绩的实际受影响程度可能小于我们测算的幅度。且我们认为2021年业绩大幅下调的风险不大,即便此次疫情可能会影响短期开店速度,但这对2021年业绩的影响或将是可控的。
图表: 餐饮企业需缴纳的税费
零售:疫情短期冲击线下实体零售,超市受影响相对较小
疫情影响总体分析
疫情冲击春节消费,线下消费场景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受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负面影响,春节期间居民外出购物消费频次明显减少,我们认为对线下实体零售商将带来冲击。期间消费者以生鲜为主的生活必需品及口罩等医疗用品的储备需求增加,超市等受影响相对较小,百货、家电3C连锁等可选消费品零售商受影响较大。受影响程度上,百货>家电3C连锁零售商>商业物业运营商>超市。
受人工、租金等刚性成本拖累,零售企业利润端受影响程度或将大于收入端。考虑到零售企业的租金、人工等成本相对刚性,我们预计此次疫情对零售企业利润端的影响将大于收入端,不排除期间部分零售企业出现短期亏损的可能,需关注零售企业的开源节流能力及现金流状况。我们测算,若以疫情主要影响1月20日至2月20日消费进行情景假设,则零售板块龙头公司中,苏宁易购2020全年收入、利润的影响幅度分别为4.5%、14%;永辉超市2020全年收入、利润的影响幅度分别为3.0%、6%。
SARS期间影响复盘带来的启示
1)社零增速在2003年2-6月出现明显下滑,其中在SARS爆发的3-5月,社零数据出现断崖式下滑;
2)相关公司的股票出现一定程度调整,如在2003.02.01-2003.06.30期间,王府井股价下跌12.5%,鄂武商期间股价下跌13.2%,华联综超期间股价下跌9.93%;
3)疫情过后,社零增速出现明显恢复,显示消费者暂时被压制的消费需求迎来一定程度的释放,相关公司股价亦逐步恢复。
图表: 王府井单季度业绩同比增速
图表: 部分零售企业SARS期间股价表现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短期内将带来冲击,提示短期风险。其中,线下实体零售冲击较大,但与此同时,不少消费者选择足不出户、线上下单、配送到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零售企业的配送到家业务发展。
随着消费者“线上下单—快速配送到家”消费习惯的逐步养成,我们认为将利好积极建设线上线下全场景的新零售龙头,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中长期看好配送到家业务快速增长的超市龙头高鑫零售、永辉超市。
纺织服装:疫情对产业链下游冲击较大
疫情影响总体分析
1) 对于服装零售商,疫情会导致直营店到店客流减少,收入下滑,且门店销售人员工资及门店租金(一般占零售额的30–40%)中的固定开支部分会带来经营去杠杆,致使利润端面临的负面影响较收入端更为明显。此次疫情发生后部分商业地产提供的减免租金政策可减轻企业租金压力。
2) 品牌商在经销渠道一季度的产品多在年前出货,当季动销不直接影响品牌商报表收入,但渠道库存若出现积压,或需品牌商与经销商共同承担去库存成本。服装行业多数品牌的季节性产品销售旺季在春节前,从而可以部分减轻疫情的负面影响。
3) 对于上游纺织制造企业,疫情将造成企业推迟开工,但上游制造商经营费用率低,而销售成本中的人工开支与开工时间直接挂钩,故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影响相对有限。
SARS期间影响复盘带来的启示
SARS期间服装类社零增速下滑明显。2003年2月至6月非典疫情期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社零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在2003年5月疫情高峰时期甚至跌落至负增长,随疫情结束得到好转。2004年同期,因上年低基数影响,服装类社零增长冲高。我们预计2003年至今随着品牌服装零售业务日趋成熟,各品牌对渠道库存的管理(ERP监控,线上唯品会、线下奥特莱斯等渠道主动去库存)缓解了本次疫情下存货积压的风险。
图表: 2002-2004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社会消费零售额当月同比
投资建议
整体而言,纺织服装行业下游零售端会面临较大压力,但我们认为疫情对产业链的影响趋于一次性
化妆品:疫情影响短期情绪,不改中长期向好趋势
疫情影响总体分析
化妆品属于典型的大众日常用品,具有一定的消费粘性与消费升级特点,中金公司研究部宏观组预计本次疫情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同时亦使得居民外出购物休闲频次明显减少,总体上会影响消费者信心,对美妆产品的消费短期也会带来一定影响,我们预计短期影响程度在3%-5%(2019年1-2月我国化妆品的零售数据为同比增8.9%),其中对不同化妆品影响程度不一,预计口红、彩妆等品类受影响较大,面膜、日用护肤品等个护品类受影响相对较小。
我们测算,若以疫情主要影响1月20日至2月20日消费进行情景假设,则美妆板块龙头公司中,珀莱雅2020全年收入、利润的影响幅度分别为3.5%、5%;丸美股份2020全年收入、利润的影响幅度分别为4.5%、6.5%。
图表: 化妆品类零售额快速增长
SARS期间影响复盘带来的启示
1)化妆品消费在SARS期间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仍呈现一定的韧性(2003.2-2003.6增速相比非SARS期间约减少3%-5%),并没有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那样在SARS期间出现断崖式下滑;
2)相关美妆类公司的股票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如上海家化在2003.02.01-2003.06.30期间股价下跌9.38%;
3)疫情过后,化妆品消费会出现明显恢复,显示消费者暂时被压制的美妆消费需求,在后面迎来一定程度的释放。
图表: 2003年非典期间化妆品月度零售额同比增速复盘
图表: 上海家化2003年非典期间股价复盘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对美妆行业会影响短期的投资者情绪,提示短期风险,但从需求端来说,美妆产品的消费粘性与消费升级特点明确,疫情并不会改变美妆板块的中长期向好趋势,我们预计此次疫情过去后,我国化妆品的消费需求有望迎来明显恢复,中长期继续看好中国的“颜值经济”的崛起,建议关注相关国货美妆龙头及美妆线上代运营商回调后的买入机会。
个股层面,线上销售占比高的美妆公司,我们预计会对冲部分此次疫情对线下销售的影响,受此次疫情的影响或相对较小,线下渠道占比高的美妆公司,我们预计受影响相对较大,后续需关注这些美妆公司的调整应对举措。
家电:疫情将导致家电消费被推迟
疫情影响总体分析
家电作为耐用消费品,疫情期间将被推迟消费:1)小家电产品适合线上销售,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会较小。2)大家电,特别是安装类家电(空调、热水器、油烟机),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较大。疫情结束后,大部分消费属于被推迟的消费,会在当年实现消费。
第一阶段(即春节至2月10日开工)家电企业损失较小:1)目前大部分线下店都已经关闭的情况下,线下家电零售基本已经停滞。大部分企业开工时间从2月1日推迟到2月10日。2)考虑到春节期间是家电零售淡季、也是企业出货淡季,当前对家电行业的实际影响较小。根据AVC统计,春节前后三周家电零售合计仅占全年2%左右,远低于平均水平(6%)。工厂出货主要集中在春节之前和元宵节(正月十五)之后。
但如果充分考虑未来1-2个月因疫情防控需要,线下客流继续受到明显影响,我们预计一季度行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家电企业固定成本占比并不高,主要的影响是营收减少,其次才是利润率小幅下降。
图表: 空调、冰箱、洗衣机合计节假日零售监测占比(2019年)
资料来源:AVC,中金公司研究部
SARS期间影响复盘带来的启示
2Q2003全国开始针对SARS进行管控,但家电零售依然活跃:1)家电增速放缓要弱于社会零售整体,2003年5月家电零售增速放缓至10%;2)管控结束后,家电推迟消费部分出现过短暂的爆发,2003年8月家电零售增速上升到31%。3)龙头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2Q2003格力、美的营收增速放缓至29%、12%,但依然明显高于家电零售市场增速,也由于其他家电企业,体现出龙头的抗周期性。
SARS期间股价表现借鉴意义不大:1)2H2002 A股市场、家电板块大幅下跌,当1H2003 SARS的影响扩大时期反而没有下跌;从3Q2003开始,家电板块又开始持续下跌。2)2009年前家电行业格局未定,市场竞争激烈,板块持续下跌。2009年后形成格力、美的为代表的龙头公司,板块指数持续上涨。3)2019年家电板块指数上涨57%,累计涨幅较大。当前的板块背景和SARS期间不一样,有调整空间。
我们预计在本次疫情防治期间,家电零售会出现下滑:1)当下所处的家电增长阶段不一样。2003年家电处于高成长周期中,当前家电市场成熟,且市场本来就处于需求偏弱的时刻。2)疫情防治力度不一样,SARS疫情防治期间家电零售还是较为活跃,没有受到全面限制。
图表: 非典时期家用电器和音像材料类零售额增速变化
投资建议
借鉴港股,短期会小幅调整:从香港市场最近4个交易日(1月24日、1月29日-1月31日,A股未开市)情况看,家电公司继续下跌。但可以看出历史上业绩稳定性越好的公司,下跌幅度越小。最近4个交易日,海尔电器、海信家电、TCL电子、创维数码分别下跌4%、2%、7%、9%。
出口风险:除了国内消费会受到疫情影响外,如果疫情继续发展,延期上班,也可能对出口产生影响。
投资建议:家电板块整体受负面影响相对可控,面临的市场调整压力相对较小,建议配置最优质的龙头,减少波动风险。此外,我们认为大家电需求短期影响大于小家电;但长期看大家电需求仅仅是被延迟,疫情结束后会受益。
旅游行业一季度将受疫情明显影响
春节期间客流明显下滑
春运出行人次:春运初期对客流管控较松。春运前19日(2020年1月10日-28 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计发送旅客12.16亿人次,同比(比2019年春运同期)-7.4%。但之后交通管制趋于严厉,且国家、各地方政府推迟节后复工时间,客流无需集中在春节最后几天回流,导致1月28日/29日/30日/31日(正月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同比(比2019年春运同期)-76.2%/-83.5%/-84.1%/-85.4%。
图表: 国内游人数,2018年以来增速在放缓
图表: 国内客运量,2020年春节大幅下滑
我们预计旅游行业一季度将明显下滑
目前,国内旅游已处于基本停滞状态,各景点恢复营业时间有待疫情的后期发展。我们预计出境游也将出现明显下滑。2019年港澳台地区大陆游客下滑,但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旅游受益。考虑到疫情的发展,我们预计一季度出境游将大幅下降。
图表: 近期上市公司景区暂时关停公告梳理
图表: 中国大陆赴澳门地区客流量
图表: 中国大陆赴香港地区客流量
图表:中国大陆赴东南亚客流量
2003年受SARS影响,全年国内游客人数出现下滑。2Q2003受影响最严重,其次是3Q2003。2Q2003主要旅游公司营收下降,例如黄山旅游、峨眉山、桂林旅游、中青旅分别同比-78%/-63%/-71%/-63%;受固定费用的影响,当期净利润分别亏损3223万元/同比-72%/亏损352万元/亏损537万元,下滑幅度比营收更大。
图表: 国内旅游人次
本次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是一次性的
我们预计疫情过后,旅游行业会恢复正常。2002/2003/2004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同比+12%/-1%/+27%,剔除受影响的2003年,2004年恢复正常水平。
我们预计进一步调整幅度有限
香港市场最近4个交易日(1月24日、1月29日-1月31日,A股未开市)情况看,香港中旅、复星旅游文化、海昌海洋公园分别下跌2%、10%、11%。旅游板块在过去两年,除个别龙头公司外,整体表现较差,下跌空间有限。过去两年,市场已经反应如下事件,包括2018年下半年下调国有景区门票;2018年下半年泰国普吉岛沉船、印尼火山爆发事件导致赴东南亚地区出境游下滑;2019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大陆赴香港、台湾地区游客大幅下滑。
风险
疫情发展超预期,延续时间超出我们假设。
从非典经验看本轮疫情对地产行业的影响
全国基本面整体呈深“V”型走势。回顾非典疫情,SARS最早发生于2002年11月的广东,2003年2月伴随春运在全国范围内扩散,2003年3月初开始进入集中爆发期,至5月初新增病例数量开始明显下降,6月份疫情开始走向结束,前后共经历半年左右的时间。从房地产市场的表现来看,销售、开工、投资、土地成交均在疫情爆发期内受到一定的短期压制,但之后均呈现显著反弹,而各项指标变化的幅度和时点有所差别:
►土地市场反应最为领先,且弹性最大。从300城居住用地出让数据(包含协议出让地块数据)来看,2003年1-2月土地成交量已略显疲态,溢价率也明显降低(回落至20%以内,2002年平均在40%以上)。3月份土地成交基本冻结(单月成交量同比下滑80%,溢价率为0,均创2002年来新低),但4月份伴随疫情扩散初现转折土地成交已现快速回升,且后续呈持续扩张态势。
►销售3、4月份显著降速,5月份起迅速反弹。2003年3月份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速较1-2月份(同比+68%)滑落至30%,4月份进一步滑落至20%以内,达年内低点。5月份起随着疫情好转销售面积增速明显回升,5、6、7三个月单月同比增速均在40%上下。
►新开工变化趋势与销售相对同步。2003年3月和4月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23%和22%,为年内最低水平。5月份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回升至33%,6-8月基本保持在30%上下的水平。
►开发投资增速变化滞后销售与开工约1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速变化滞后销售与开工1个月左右的时间, 4月份起出现明显下行(至28%,1-2月和3月分别为44%和36%),5月份维持在30%,6月份现明显反弹(至40%)。
图表: 2003年3-4月份全国商品住宅销售短暂承压,5月份起出现明显反弹
图表: 200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5月维持低位,6月后反弹企稳
地区层面,我们从疫情最严重的广东省,北京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同样观察到市场的先抑后扬,且波动幅度大于全国平均(尽管疫情的持续时期不尽相同):
►疫情较严重的广东和北京较全国调整幅度更深,反弹时间更晚。北京疫情集中爆发于4月,当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速显著下行(至29%,一季度平均大于100%),5月单月受基数扰动增速短暂上行但6-7月成交持续疲弱(同比+5%),8月起增速才再度回升,全年录得10%的同比正增长(全国+29%);广东2003年3、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均录得同比低个位数增长, 5月短暂反弹后6、7月又重新回落。伴随销售回暖,广东和北京新开工面积增速分别于7月和8月见到显著反弹,下半年投资增速亦同步回升(广东2003上下半年投资增速分别为7%/9%,北京为16%/24%)。
►香港楼市在非典时期进一步向下运行,但疫情结束后加速回暖。香港地区疫情亦集中爆发于2003年3-4月(其中4月为高峰),5月起显著好转,于6月基本结束。我们以代表市场交易主体的二手住宅来观察,发现其成交量价均从3月起呈现加速下行态势(5月成交量同比下滑36%,为2001年来最大单月跌幅,房价较年初累计下行约10%),且持续至7月份前后,较中国大陆的下行期更长。7月后整体市场量价齐升(下半年成交宗数同比+26%,上半年-29%,房价自8月低点至年底累计攀升17%),我们认为尽管和6月底CEPA协议的签订带动经济发展预期向好有密切关系,但疫情的结束也是重要条件之一。
政策端,2003年非典时期恰处于房地产行业市场化大潮的起步阶段,2002年7月国土资源部第一次明确提出商品住宅、商业等用地必须通过招拍挂方式来公开出让。2003年8月底(非典疫情过后)国务院颁布了18号文件,正式指明房地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我们也提示非典前后央行多次表达对房地产信贷业务过快增长风险的关注,以及其他部门对市场化初期房地产开发、预售、物业管理等环节出台规范化政策,但整体来看非典前后及期间的政策环境偏积极。
图表: 2003年4月份北京市商品住宅销售受非典疫情爆发影响显著降温,但5月份迅速回弹
图表: 2003年3-4月广东省商品住宅销售增速较前期明显滑落,但5月份明显反弹
图表: 2003年3月起香港楼价加速下行,7月起逐步企稳,9月起逐步回暖
图表: 300城居住用地成交自4月即呈现回暖趋势
图表: 非典时期政策汇总
此轮疫情对楼市的影响较2003年非典有何不同?
2003年非典疫情的影响对分析此轮疫情后楼市的演变趋势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也须关注两轮疫情爆发时房地产市场在发展阶段、政策环境、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房地产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2003年非典时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刚刚开启高速规模扩张的起步阶段,而当前市场已达到规模发展的高位平台期。2003年房地产业被正式确立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市场化刚刚起步,市场规模和国民住房需求不断扩大,刚需和投资性需求均呈旺盛发展势头。然而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历经近20年高速发展后市场规模已到达高位,需求平稳且以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为主,投资性需求占比较低。
►楼市政策环境不同:非典时行业政策倾向主要为积极支持、刺激楼市发展,而此轮政策端以稳为先。2003年楼市政策整体宽松,以支持市场扩张、刺激购房需求为主。但此轮楼市政策出发点为平稳市场,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实行因城施策的精细化、灵活化调控,政策层面不再出现“一刀切”式的放松或收紧。
►疫情爆发的时点、疫情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应对疫情的经验不同:此轮疫情集中爆发期为楼市淡季,公众认知和响应的速度更快,隔离措施也更充分。非典疫情从2002年11月首例发生到2003年3月开始集中爆发,历时5个月才被公众所重视并开始大规模采取防护隔离措施,而3、4月正值楼市传统“小阳春”,房地产销售、开工、投资也因此显著放缓。此轮疫情信息从2019年12月发现首例,只用了1个多月已广泛被公众所认知,爆发时尚处于楼市销售淡季,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在非典经验下对此轮疫情的响应速度和针对性更强,隔离措施更得力,疫情持续时间可能更短。
►房地产销售渠道、技术条件不同:非典时房地产销售全部依托售楼处,当前线上销售、VR看房、中介1对1服务等销售渠道和技术条件的完善可一定程度帮助开发商提前蓄客。尽管最终的房屋成交依然主要依赖于购房人线下实体看房后的决策,但相比于非典时售楼处关闭后购房人与开发商联系的全面切断,当前中介的存在以及互联网技术提供的线上虚拟看房场景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理空间隔离所带来的房屋交易障碍,并增强开发商的客户黏性。
图表: 此轮疫情对楼市的影响较2003年非典之异同
此轮疫情下,后市地产基本面将如何演变?
一季度销售、开工、拿地等指标受疫情影响料承压。我们认为此轮疫情短期将影响开发商的推盘意愿并提升购房人的观望情绪,进而导致地产销售走弱、房企开工、施工节奏放缓、土地市场趋冷,一季度全国地产销售、新开工和土地成交均可能出现同比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可能仅出现低个位数增长。
二季度起各项指标有望逐渐修复,政策面友好窗口期可能更长。考虑到此轮疫情响应和防控速度更快、各地隔离和延迟复工措施更得力,我们认为此轮疫情的持续时间较非典可能更短。而在疫情影响逐渐减弱、地产基本面和宏观经济相对承压、地价和房价不存在快速上涨风险的情况下,我们判断政策面相对友好的窗口期可能拉长,进而托举房地产市场平稳修复,前期部分被积压的购房需求也将在维稳政策的引导下逐渐释放。
全年销售、新开工料小跌,投资增速下行。我们判断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跌4%(2019年-0.1%),新开工面积同比下跌3%(2019年+8.5%),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6%(2019年+9.9%)。我们维持关键指标判断,此前更多提示上行风险,当前环境下上行风险已大幅减弱,该预测为考虑疫情影响后的中性预测(此前为偏保守预测,详细逻辑可参照我们的全年展望报告《2020年展望:十大关键问题》)。
图表: 预计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4%
图表: 预计202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
疫情影响下地产板块走势如何?
非典时期走势复盘:疫情集中爆发后AH地产股分别回调近20%,均跑输大盘;5月疫情控制后均显著反弹,反弹幅度超出大盘。非典初期(2002年12月~2003年2月)地产板块受疫情影响不显著,A股地产行业指数在2003年初触底反弹,至3月初累计上涨14%,走势与大盘基本一致。3月疫情扩散后,板块出现小幅下跌,但于4月初再度反弹8%。4月下旬受疫情加剧影响,板块出现大幅回调,自阶段性高点回调幅度约10%(同期上证综指回调约8%)。5月下旬疫情得到控制后板块回温,较底部回弹12%(同期上证综指上涨约7%)。内房股在非典疫情初始阶段同样与大盘走势一致,在3、4月疫情爆发期则大幅下跌19%(同期恒指下跌8%),5月后伴随疫情缓解持续反弹,至疫情结束涨幅达37%(同期恒指涨幅仅14%)。
但须说明的是,当前AH地产板块指数的成分股较2003年非典时已发生显著改变(例如2003年A股地产指数中市值较大的是陆家嘴、外高桥、浦东金桥等以园区开发和持有型物业为主的公司,并非典型住宅开发商),因此非典时期的地产股表现与当前并不严格可比,仅适合作为疫情类似情景的参考。
此轮板块投资建议:短期仍承压(A股下行压力相对更大),关注回调后逢低吸纳机会。我们认为地产股短期在疫情引发的情绪面影响下将承压,其中内房股因节后开盘较早股价已有一定回调,A股地产股2月3日开盘后抛压可能更大。中期维度(6-12个月)下,考虑到基本面二季度后有望企稳回升、政策维稳原则下偏友好的窗口期延长、头部公司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且业绩增长稳健。
图表: 非典期间A股地产板块走势
图表: 非典疫情期间港股地产股表现
风险
疫情影响范围和幅度超预期;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加大;按揭投放规模不及预期。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