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能汽车专题报告:自动驾驶、智能网络政策密集,商业化加速

内容提纲:

一、智能、网联融合发展,电子电气架构变革驱动软件定义汽车

二、2020年车联网进入商用元年:路侧设施向规模先导应用过渡,国产 车抢占C-V2X量产先机

三、自动驾驶时代,地图赛道大幅拓宽,四维图新领跑市场

四、智能座舱发展趋势:一芯多屏、交互场景多样化、软件平台化,中科创达受益高通芯片迭代和渗透率提升

一、智能、网联融合发展,电子电气架构变革驱动软件定义汽车

1.1 汽车发展路径——智能化、网联化

汽车技术发展兼顾智能化、网联化两种发展路径。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智能化与网联化两条技术路径协同 实现“信息”和“控制”功能。

信息功能:与驾驶无关,它通过与外部联网提高车内的娱乐、信息化程度;

控制功能:与驾驶相关,通过从传感器、外部节点获得的信息更好地支持车辆决策。

2020:信息化仍将保持快速发展,与驾驶相关的控制功能仍需要等待。

1.1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1.2 政策: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正式推出, 2025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车型规模化生产

1.3 车厂:电子电气架构改变驱动软件定义汽车

电子电气架构的改变

整车级计算平台: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功能集成化向中央域控制器发展,通过OTA可对整车更新,功能 改进将是未来汽车软件服务商业模式重要基石:

通信架构:采用高速以太网取代CAN总线,为未来汽车添加更多车联网、ADAS功能提供支撑。

高实时性:数十微秒的确定性传输延迟和亚微秒级的节点时间同步精度

高带宽:百倍传输

1.3 电动化是自动驾驶发展催化剂

机械传动—>电控,反应速度提高、精准度提高、成本降低,并带动软硬解耦趋势

德系车厂的研发投入有所反弹,主要发力领域:电动车、自动驾驶、汽车服务和数字化

德系品牌发力电动汽车,大众电动化转型最为积极

大众电动化转型最为积极,旗下奥迪、保时捷、兰博基尼等每个子品牌都推出了主力电动车,推出电动品 牌ID系列。大众全球CEO迪斯宣布到2028年,大众将会拥有超过70款纯电动车型,电动汽车累计销量将超 过2200万辆。戴姆勒与宝马则选择将旗下的Smart与Mini子品牌转型为纯电动品牌。

1.3 软件定义汽车:商业模式发生变化

新架构有望带来汽车商业模式变化——软件服务收费,自动驾驶+娱乐服务均可收费,娱乐服务收费类 似于流媒体会员制服务在汽车行业的的延申,自动驾驶功能普及后将迎来进一步爆发。

自动驾驶+OTA:特斯拉订阅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需要花费5.6万元,具体功能包括自主泊 车、自动驾驶辅助变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即使买车时不购买,也支持交付后购买。

娱乐服务+OTA:随着自动驾驶功能的增加、驾驶性能及续航里程的优化,特斯拉将可能通过OTA 从用户中持续收取更新服务费,真正实现通过软件服务变现的商业模式。在2019年下半年特斯拉 OTA V10.0更新后,特斯拉开始对部分功能收费,车主需要额外付费来解锁卫星视图导航系统和 实时交通数据等功能,新加载的功能如Netflix和youtube等平台和游戏也属于额外付费的内容。

价值链改变,主机厂更注重软件:大众筹建了5000人团队的“汽车软件”团队,开发操作系统,并打 算到2025年,该公司自己开发的软件比例将从目前的不足10%上升到至少60%。

基于大自动驾驶生态系统的广度,专业化和精细化分工也将成为行业必然走向。自组建团队成本高昂且 只能自用,不符合软件平台化发展趋势,未来主机厂软件更集中在差异化产品的打造。

新架构将改变汽车供应链合作模式,可控的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将迎来更多角色承担。随着电子电气架构 的演变,车企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将发生改变。未来部分原属于Tier 1和Tier 2的软件能力将会 被更多的可控第三方软件供应商所替代,而整车厂将在整车开发中处于软件整合的核心地位。

1.4 消费者:自动驾驶接受度逐渐提高,当 前更倾向非驾驶控制的智能属性

认为自动驾驶不安全的消费者比例逐年下降;

大部分消费者对联网车辆可以提供更多的交通、娱乐信息表示兴趣

主机厂寻求品牌差异化、消费者希望提升体验、互联网企业渴望发掘增量市场,三方共同推动汽 车人机交互效率提升

传统主机厂之间竞争愈发同质化,除少数车型外,各品牌均无法在技术上取得绝对优势;

消费者需求汽车在维持驾驶属性之外还要加入更多智能移动空间属性,以消费者对待液晶仪表态度为例,根据 盖世汽车的调查,62%的消费者把液晶仪表作为买车考虑因素,并且消费者更偏好屏幕尺寸大的液晶仪表;

传统的芯片、操作系统提供商诸如苹果、谷歌、微软等,在现有移动终端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急需发掘规模 庞大的增量市场。

二、2020年车联网进入商用元年:路侧设施向规模先导应用过渡,国产车抢占C-V2X量产先机

2.1 车联网:C-V2X应用场景丰富,自动驾驶 时代基石——安全、通畅与便捷

2.2 车联网:交通强国政策推动、技术层面不 断成熟

交通强国等政策推动国内高速公路信息化投入比例不断提升。

我国正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发展,其中提高信息化投入是向交通强国发展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每公里高速公 路投资中信息化投入约1%-2%,低于欧美国家3%-5%的平均投入,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今年交通部重点推动高速公路视频联网,要求至2020年12月底,要完成全国高速公路视频接入工作,同时建设部级 视频云平台并全国联网运行。

5G新基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了车路协同的发展方向,结合5G部署,加快推进车联网建设。

2025年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通信无线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 公路逐步开展应用。

技术层面:明确C-V2X技术路线,R16接入层协议有望于本月完成。LTE-V2X(R14,2017年发布) ,满 足辅助驾驶应用以及低级别自动驾驶应用的需求;LTE-V2X 增强(R15,2018年6月发布),满足车辆编队 行驶等部分高级别车联网业务的需求;5G-V2X(R16,有望今年3月完成),面向人车路协同和高级别自动 驾驶等更先进的高级别车联网业务。

2.2 工信部与地方纷纷推进车联网向规模先导 应用

截至2019年底,由工信部支持推动的国家级智能网联(车联网)测试示范区共有11个,另还有超过30个 城市级及企业级测试示范点。除此之外,还有10多个智慧高速公路开展智能网联试点工作。

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将从小范围测试向规模先导应用逐步过渡。

2.3 产业时间表:2020年,车联网元年

底层芯片巨头:

华为推出了支持LTE 和LTE-V2X 的双模通信芯片Balong 765;大唐发布了PC5Mode 4 LTE-V2X 自研芯片;高通发布 支持PC5 单模的9150 LTE-V2X 芯片组。

主机厂:13 家国内车企联手华为发布C-V2X(基于LTE) 产业落地时间计划——2020H2~2021H1

5905-5925MHz频段作为基于LTE-V2X技术的车联网直连通信的工作频段;

一汽2019 年起实现全系产品标配车联网系统;上汽通用2020 年生产的汽车将达到 100%联网;福特2019 年北美和 中国新车达到 100%联网率,2020 年全球新车 90%联网率;

13家国内车企联合华为推出中国车企C-V2X商用路标,在2020年下半年到2021上半年量产支持C-V2X的汽车。

中国联通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V2X市场将突破6500亿元,中国V2X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

2.4 车联网路侧设施重点推荐:千方科技

智能交通龙头:车联网路侧和车端均具备领先优势;

L3主要应用场景为高速,车联网先期信息化投入领域主要围绕高速公路。公司是智慧高速解决方案 供应商,已在国内31个省份(直辖市)完成了800多个公路机电建设项目,累计里程超过3万余公里, 工程优良率100%。

宇视科技全球排名持续提升,AI+海外市场拓展推动公司安防业务稳定增长。根据IHS Markit报告, 2018年宇视科技位列全球视频监控设备市场第4位(国内第三),自2015年以来连续四年全球排名提升,公 司全球份额持续提升。未来安防将与AI深度融合,AI摄像头将大量替换传统摄像头,宇视科技目前推出" 六山两关"八大AI产品以及"AIReady!安防人工智能规模布署方案",未来有望受益AI+安防市场的快速发 展。同时,宇视科技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公司,实现海外本地化布局,预计海外市场也将保持较快增长。

引入阿里战略投资,双方合作逐渐落地,协同效应逐渐凸显。19年10月,公司、阿里云、高德三方联合 发布千方阿里云城市大脑交管联合解决方案。截至目前,阿里城市大脑项目已落地杭州、苏州、吉隆坡等 国内外20余座城市,通过与阿里合作,公司有望在城市层面获得更多资源,从而推动两大业务发展。

风险提示:国内车联网推进不及预期;安防业务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中美贸易摩擦风险。

2.5 商用车联网:降本增效、盈利模式清晰

相较乘用车车联网,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其车联网功能降本增效显著,盈利模式更加清晰

从单车价值角度来看,一辆从事干线运输且配备车联网设备的智能重卡年运营成本较传统重卡可降低 ~11.8 万元。

2.5 商用车联网:政策、主机厂与下游客户三 方需求共振,2018-2025市场复合增速可达28%

前装市场驱动因素

政策法规强制安装要求:新能源商用车必须搭载符合要求的终端并建立监测平台等

汽车厂驱动技术升级:采集车辆数据信息,不断升级反馈;

汽车厂向后市场延伸:利用数据加强汽车厂对后市场布局

后装市场驱动因素

下游客户结构变化以及需求升级: 商用车企业和车队用户占比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运营需求较高

2018年中国商用车车联网市场规模为143亿元,预计2018-2025年中国商用车车联网市场预计将保 持28%的复合增速,2025 年市场规模达806 亿元 ,前装市场占比37%,后装市场占比为63%。

2.5 车联网网络安全:开放环境下网络安全需 求大幅提升

汽车从封闭环境向开放网络环境发展,安全风险大大提升,防护环节众多,网络安全问题复杂

智能网联汽车:T-BOX 提供无线网络通信接口,是逆向分析和网络攻击的重要对象;车载操作系统基于传统IT 操作系统,面临已知漏洞威胁;OTA 将成为主流功能,也成为潜在攻击渠道;多功能汽车钥匙流行,信号中继 及算法破解威胁较大。

移动智能终端:移动App 成为车联网标配,应用破解成为主要威胁 车联网服务平台:传统的云平台安全问题

车联网通信安全:通信协议破解和中间人攻击;协议破解及认证是车联网短距离通信主要威胁

自2016年以来,汽车网络安全事件的数量增长了605%,仅2019年就增长了一倍以上。

根据 IHS Markit 的数据,汽车网络安全市场预计将从2017 年的约 1600 万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2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90%。

三、自动驾驶时代,地图赛道大幅拓宽,四维图新领跑市

3.1 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落地

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报批稿,驾驶自动化分成0~5 级,定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根据KPMG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目前车厂自动驾驶整体水平与大规模应用集中在L1-L2之间,以美国、 德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则处于L2与L3水平。

宝马、通用、丰田等13家国际车厂在2018年就已实现L2及以上级别车型量产,其中奥迪在自动驾驶汽 车行业已处于领先地位,A8已经达到量产车型中L3级别。此外公司还先后发布了自动驾驶L4级别的 Elaine概念车以及L5级别的Aicon概念车。

自动驾驶系统通常可分为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以及高精地图和车联网的支持。

3.1 自动驾驶感知层

3.1 激光雷达价格不断下降,满足车规级要 求后有望加速L3自动驾驶

激光雷达:价格已下探至1000美元以内,除了奥迪A8配置的法雷奥以外,其余还无法达到车规级要求。

毫米波雷达:基本由国外厂商垄断,德赛西威77GHz毫米波雷达达到可量产状态。

根据DIGITIMES预测,2017-2022年,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5%,2022年全球车用 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总计约160亿美元;相机模组将从2017年的21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56亿美元,复合 增长率为22%;随着激光雷达成本不断下降,预计到2022年市场有望增长至4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 58%。

3.1 摄像头是自动驾驶汽车之“眼”,未来 将成为自动驾驶汽车标配

车载摄像头可以帮助ADAS系统实现前向驾驶辅助、行车记录、全景环视等功能,是ADAS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按照安装位置可分为前视、后视、环视、侧视以及车内监控五种。

前视摄像头可以实现ADAS的核心功能,如自适应巡航控制、自动紧急刹车、前碰撞报警、车道偏离预警、 交通标志识别、行人防碰撞预警等,应用范围较广。ADAS汽车未来实现全部辅助驾驶功能所需摄像头数量 将达到9~18个。

3.1 低端车ADAS功能搭载率仍有较大提升空 间,自动驾驶渗透带动车载摄像头需求增长

低端车ADAS功能搭载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自动驾驶渗透带动车载摄像头需求增长。目前车载摄像头在中高端车 型已基本成为标配,但主要应用于倒车影像显示。未来两年伴随车企 自动驾驶汽车逐步量产落地,车载摄像头需求将迎来快速增长。一套 完整的ADAS系统一般配备6个以上摄像头,至少包括1或2个前视 (单目/双目)、4个环视、1个后视,车载摄像头未来存在数倍于目 前市场空间的需求。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全球车载摄像头出货 量有望从2014年的2800万颗增至2020年的8361万颗。

3.1 重点推荐:虹软科技

5G时代光学变革加速,单客户收入持续提升;屏下指纹方案为公司打开新成长空间

手机厂商持续对镜头方案升级创新,多摄渗透率快速提升,单机摄像头数量与算法复杂度提升,手 机视觉算法需求保持增长。

5G手机VR/AR应用爆发带动对手机3D感测、建模的要求提升,TOF/结构光方案引领深度视觉需求 增长。

屏下光学指纹需求高增长,公司凭借视觉算法优势、出众的平台工业化能力有望成为光学屏下指纹 新竞争者,打开新成长空间。

智能驾驶与IoT打开视觉算法蓝海市场,预计智能驾驶多应用场景视觉解决方案将在今年规模化商用,成 为公司中期发展动力。

公司拥有较强的通用底层算法技术,向智能驾驶与IoT应用场景顺利延展。

3.2 主流车厂明年会迈出L3自动驾驶车型量 产第一步

3.2 自动驾驶技术:Waymo、Cruise等领头羊 进展较快,加快推进商业化运营

Waymo:在菲尼克斯市,每月有1,500名乘客试乘 无人车。未来将开始在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旧 金山湾区,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亚州推进商业化运 营,同时对经过技术改造的自动驾驶卡车进行测试。

Cruise:升级和改进测试程序后,大大减少了每公里 脱离度。2019年上半年Cruise报告了32.83万英里的 总行驶中的43次脱离(或每次脱离7635英里)。在 2019年下半年,它在50.28万英里内记录了25次脱离 接触(或每次脱离接触20,110英里)。2018年为86 次(每5205英里一次),2017年为105次。

3.2 主流车厂走强地图模式,地图为自动驾驶 时代刚需,地图渗透率空间可达七倍

高精度地图有两种模式:一是特斯拉的弱地图模式,主要依靠传感器加算法,ADAS地图为辅;二是德日 车厂的强地图+激光雷达模式,传感器传回来的实时数据要跟地图去做融合,高精地图在导航中占据较为 重要的位置。

需要有安全冗余;

传感器不足以完全替代人工判断;

目前来看,主流车厂选择安全冗余更高的强地图模式。

高精度地图将是大部分L3自动驾驶车辆必备,特斯拉模式也至少内置ADAS地图。

意味着自动驾驶导航地图渗透率提升空间接近7倍。目前我国前装车载导航地图(约320万辆)渗透率仅 为15%,除了高端车型以外,大部分车型并不配置导航地图。随着L3自动驾驶来临,未来前装车载导航地 图渗透率将有所提高.

3.2 商业模式改变:License+服务费,地图 单价大幅提升

高精度地图收费预计将采用“License+服务费”的模式,价格大幅提升。由于高精地图在数据搜集、数 据处理、地图制作等成本端远高于传统地图。我们保守预计,高精度地图单价或将是传统导航地图价格的 4-5倍左右,即800-1000元/套。高精度地图数据需要实时更新以保持高鲜度,后续高频数据更新服务费 约为100-200元/年。我们预计至2025年,L3级别以下系统新车装配率将达80%,其中L2/L3级别装配率 达25%。我们假设2021年L3级别以上高阶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为1.38%、四维高精地图产品占据50%左 右的市占率,结合以上推断,2021年公司高精地图增量收入有望实现1.61亿元,且到2025年有望达到 27.01亿元,复合增速预计约102.4%。

3.3 高精度地图厂商对比:四维图新、高德 双强领跑

地图覆盖范围、AI自动化处理能力两个维度决定地图厂商竞争力,地图覆盖范围三家基本差不多

数据是AI算法的前提条件:每天接入到四维图新的数据量是12亿公里(4000万辆车,滴滴数据回传)。高 德“十一”期间每天可达23亿公里,因为高德C端用户量比较大。

企业战略:四维专注B端,百度、高德主打C端产品,百度还要兼顾整体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四维图新拿下宝马高精度地图订单,获得下游车厂认可。高德在通用以及国内车企方面进展较多。

3.3 四维图新:深化与华为合作,有利于公司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

华为高度重视智能汽车,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为华为集团六大一级部门之一。

打造自主品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Tier1:华为目前已与北汽、上汽、广汽、一汽、长安、东风、比亚迪、 长城和吉利等自主品牌车企在5G、云、AI等领域达成不同程度合作,基本覆盖国内主流自主品牌车厂。

有利于四维图新自主品牌份额提升:四维图新过去自主品牌份额较少,主要客户为宝马、奔驰、丰田 等国外车厂,而通过给华为提供高精度地图,从而內嵌到自主品牌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种,从而促进 公司份额提升。

3.3 重点推荐:四维图新

渗透率(约7倍)+价格提升(4-5倍),促进高精度地图市场规模相比普通导航地图市场规模增长至30倍。

竞争格局:高德与四维图新;

国际车厂:宝马落地,2020年将是德、日车系选择供应商主要时间段。

自主品牌车厂:华为未来有望成为Tier1,为自主品牌车企提供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华为与 广汽、北汽、长安均有合作。过去四维图新客户主要集中在外资、合资车企,因此与华为合作有利 于提升公司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中的地图份额。

交通大数据:项目数量+项目金额均实现增长;

芯片业务:更有竞争力的IVI芯片开始放量,MCU芯片今年开始量产,Tpms逐步切入后装客户;

商用车联网:覆盖主流重卡车厂,2020年提供节油增值服务,类SaaS收入提高毛利率。

风险提示:高精度地图推进不及预期;车联网业务亏损加剧。

四、智能座舱发展趋势:一芯多屏、交互场景多样化、软件平台化,中科创达受益高通芯片迭代和渗透率提升

4.1 智能驾驶舱:人机交互方式不断丰富

智能驾驶舱主要指配备了智能化、网联化的车载产品,可以与人、车、路进行智能交互。

软硬件底层技术(芯片、算法、操作系统)是智能座舱产业核心,外在表现形式是人机交互方式不断丰富, 即多人机交互接口,包括中控屏、液晶仪表盘、HUD等,可分为对车、对路、对人三方面智能。

智能座舱发展经历了整体基础-细分产品-融合方案的格局变化。先是整体的电子电器架构和操作系统的出现, 随后各细分产品逐渐装载到车上,如今的趋势是多屏、多器件整合协同,并整合人工智能、AR等技术。

典型智能座舱车型:如百万以上的豪华车奥迪A8,50-80万的高端车大众途锐、宝马5系,20万左右的标致 508,国产车型比如上汽荣威RX5等旗舰款(15-19万)都有配置智能驾驶舱。各车型智能驾驶舱区别在于功能 和质量有所不同。在软件功能方面,奥迪A8具有疲劳驾驶提示功能,而荣威RX5 MAX没有;在硬件方面, A8、途锐均装备HUD,而标致508、荣威RX5 MAX没有。

4.1 汽车电子比例提升、人机交互功能升 级,促成汽车软件价值占比不断提高

需求端:消费升级;

供给端:新电子电气架构不断应用,迭代更快,打破供给端桎梏,更多ADAS/车联网功能不断增加;

非驾驶控制功能仍在提升:全液晶仪表盘渗透率将不断提升,单车屏幕数也将不断增加。目前智能座 舱功能正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其中液晶仪表盘(2019年上市车型渗透率约50%,部分是机 械+液晶仪表盘,未来向更大的全液晶仪表盘方向发展)、HUD等功能的渗透率还有提高空间,正处 于加速发展态势。

驾驶辅助功能:360环视(2019年上市车型渗透率不到20%),驾驶员监测等提升空间大。

功能复杂程度提高促使汽车软件价值越来越高,预计2030年软件将占汽车内构成本的30%。

汽车内部的软件代码行数也在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千万行增长至2016年约1.5亿行。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2017年软件能占到一辆D级车或说一辆大型车全部内构的10%(约1200美 元),而这一占比的增速将达到每年11%的复合增长率,在2030年将达到30%(约5200美元)。

4.1 “一芯多屏”成为智能驾驶舱的发展趋 势,高通等芯片巨头竞争力更强

“一芯多屏” 将成为智能驾驶舱的发展趋势,高通等芯片巨头竞争力更强。目前,车载操作系统芯片领域 大致可分为两类玩家,一类是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可以提供集成度更高、功能更强大的智能驾驶舱芯片;另一类是传统的IVI芯片厂商,包括瑞萨、飞思卡尔等,主要提供低成本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芯片,目前也 在向集成度更高的智能驾驶舱芯片发力。我们认为,未来智能驾驶舱将实现多块屏幕在内的融合体验,对芯片计算能力要求更高,“一芯多屏” 将成为智能驾驶舱的发展趋势,单从技术能力上对比,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能力更为优秀、竞争力更强。

4.2 中科创达:打造汽车智能操作系统,切 入驾驶辅助系统

4.2 汽车业务影响因素:芯片平台迭代和匹配 车型数量

公司智能驾驶舱收费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为不同车厂定制开发操作系统,二是汽车量产后根据车辆销量获取 许可证费用。我们估计,研发下一代智能驾驶舱操作系统的价值量在4000万元左右,匹配不同车型的价值量 估计在1000万左右。汽车量产后,根据单车的IP数量收取一定许可费,价值量可从几美元到上百美元之间。

智能网联汽车业务主要影响因素:芯片平台迭代和匹配车型数量:

公司在高通820A、SA8155平台上开发了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高通在智能驾驶舱软件平台解决方案上也仅向客户推荐两 家企业,即中科创达和Intrinsyc(物联网更多);

高通共发布三代汽车操作系统芯片,第一款为2014年初的602A,当时并未获得主流车厂认可;第二款为2016年初的820A, 受到主流车厂的欢迎,2017年下半年路虎、捷豹两款量产车使用820A,2018-2019年大众、本田、PSA(标志-雪铁龙) 等也纷纷推出搭载820A的量产汽车;第三款为2019年初推出的高通骁龙SA8155芯片。

4.2 2020年:820匹配至更多量产车型,着力 打造8155平台

820平台:主流客户基本实现覆盖,但车型渗透率仍较低,看好2020年主流车厂将其匹配至更多车型。

高通820A已实现主流客户覆盖:2019年初和2019年末全球25家头部整车厂中均为18家使用高通智能驾驶舱芯片平台;

高通在2020年CES上表示,高通芯片赋能汽车超百万辆,我们统计了全球知名汽车厂商每款车型平均产量约为16万辆, 考虑到不少为试水小众车型,预计搭载高通820A的车型数量在20款左右,也即头部车厂基本实现1~2款820平台车型;

820平台未来增量在于主流车厂将其匹配至更多的不同级别车型。

8155平台:2020年车厂匹配该芯片平台主要时间段,算力增加促使新一代平台功能更多,对应一次性项目收 费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从820到8155芯片平台,算力提升了3-4倍,算力提升带来的明显趋势就是中科创达最新的TurboX Auto4.0 平台上增加了更多功能,包括人脸识别、行车记录仪以及360环视和驾驶监测等,开发功能更多意味着一次性项目开发收费更多以及未来单车软件许可收费空间更大。

4.2 2020年:820匹配至更多量产车型,着力 打造8155平台

预计2020年开始,许可证收入在公司汽车收入中占比将快速提高,并带动毛利率不断提高。

4.2 重点推荐:中科创达

手机业务:5G手机更新换代,使得机型更新频率加快,同时功能增加使得单机研发费用上涨,预计2020年来 自终端厂商收入维持较高增速。5G芯片向中低端发展,预计公司来自芯片终端厂商收入增速也将提升。

智能汽车业务:公司作为可控的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将迎来更多角色承担。看好今年820平台适配至更多量产 车型并带来软件许可收入提升,以及8155下一代平台操作系统功能增加所带来的开发费用增长。

智能物联业务:随着下游产品规模化应用,收入增速有望提升。

公司继续加快全球化布局,预计2020年韩国、印度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2020-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4.6亿元,相应20年至21年EPS分别为0.82、1.14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76、54倍,公司作为5G板块核心软件标的,我们长期持续看好并重点推荐,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业务增长放缓风险;2)手机业务下滑风险;3)政府补助大幅下滑。

4.3 重点关注:德赛西威

受益“一芯多屏”趋势,智能座舱迎来拐点:

双联屏:公司为长安汽车配套了沉浸式IMAX双12联屏(12.3+12.3英寸双联大屏),搭载于CS75 PLUS 车型上;

四联屏:基于高通骁龙820A打造四屏互动智能驾驶产品——理想ONE车型上配套量产;

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系统迎来量产。基于英伟达Xavier芯片,与小鹏合作完成全自动泊车系统量产。并在奇 瑞星途、吉利星越等车型上量产。

车联网业务逐步落地:公司已获得一汽-大众、奇瑞捷豹路虎、长安马自达等客户的车联网平台、OTA、情 景智能等项目订单,车联网业务在逐步落地。

(报告来源:中信建设证券)


以上内容推荐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投资盈亏后果自负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20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疫情下企业融资与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

  2. 2020年新基建万亿投资分析报告

  3. 关于瑞幸咖啡严重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造假的研究报告

  4. 2018年瑞幸咖啡深度分析报告

  5. 2020年银行和资本市场并购展望

  6. 并购实务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7. 2020年春季宏观经济展望

  8. 2020年春季A股投资策略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全球疫情最新信息,全球确诊超100万

  2. 突发重磅!央行送4000亿降准大礼!对股市、楼市有何影响?央行:绝不会让市场出现“钱荒”

  3. 全面解读43定向降准对经济股债房的影响

  4. 李铁:疫情折射中外城市管理的差异

  5. 20位顶级经济学家致G20领导人的一封信:避免人道主义灾难席卷全球,不要坐等历史审判我们

  6. 经济有多难?三成刚需考虑放弃置业计划!

  7. 特殊时期,地王频出,意味着什么?

  8. 6万逃离,400万留守,泰国外籍劳工怎么办?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阅读

  1. 人生永远有两个机会(深度好文)

  2. 震撼!全网首支抗新冠肺炎励志英文演讲:We Are All Fighters(附视频&演讲稿)

  3. 一首《泪洒天堂》,全国哀悼新冠肺炎遇难者

  4. 晚上睡多久决定你生什么病、活多久,最好的睡眠时长是...

  5. 纪录片:《干细胞革命》,带你深入了解干细胞的超能力

  6. 每天学一味中药,补骨脂!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