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研究:5G+产业链上下游发力,物联网应用迎来春天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张颖)
1 5G+产业链上下游发力,物联网迎来高速发展
1.1 5G 时代,多种物联网场景得以实现
5G 面向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实现性能提升。根据 ITU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 5G 愿景白皮书,5G 定 义了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分别是针对原有 4G 宽带业务进行升级的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 面向对及时响应要求较高的场景的超高可靠低时延(uRLLC)业务以及面向大量通信设备接入场景 的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业务。5G 在峰值速率、连接密度、端到端时延等指标方面的表现均 远远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 4G 网络,频谱效率提升 5-15 倍,能源效率及成本效率均提升百倍以上。除了在传输速率、连接密度、时延、功耗等指标层面实现对上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超越,5G 时代 的变革更在于以超强的性能指标为支撑,以具体的业务场景为导向,从而提供组合服务的能力。
物联网连接场景复杂多样。物联网终端场景呈现数量多、分布广、终端大小不一、功能复杂多样的 特点。按照传输速率的不同,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可分为以智能抄表、智能路灯、智能停车等为代表 的超低速业务,以可穿戴设备、POS 机、智慧物流等为代表的中低速业务,以及以自动驾驶、远 程医疗、视频监控等为代表的高速业务。
5G R16 标准实现广域网高中低速业务全覆盖。面对物联网纷繁的应用场景,目前采用的通信协议 类型也十分复杂。根据传输距离的不同,物联网的无线网络传输场景可分为近场通信、局域网和广 域网,其中 5G 标准指广域网中的技术标准。2020 年 7 月,5G R16 标准冻结,针对中低速领域的 NB-IoT 标准被纳入其中、Cat 1 加速取代 2G/3G,至此实现了 5G 全速率业务标准的制定。NBIoT、Cat1 等技术由于传输速率较低,被划分入低功率广域网络(LPWAN),可以较低功耗实现 远距离的无线信号传输,多应用于智能抄表、智能路灯、智能穿戴设备等超低速/中低速业务场景;4G/5G 则属于高速远距离传输方式,可应用于视频监控、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要求实时性的高 速业务场景。
1.2 上游物联网模组价格降低&下游应用丰富化,物联网产业链 齐发力
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可以分为四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物联网本质是互联网的延伸, 在人与人之间通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数据基础, 它通过传感器获取模拟信号,然后转换成数字信号,最终由传输层转发到应用层。传输层主要负责 处理并传递感知层获取到的信号,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大类,其中无线传输是主要传输方式。平台层则是承上启下的一层,它不仅具有管理底层终端设备的功能,还为上层应用的孵化提供了土 壤。
产业链成熟&上游原材料成本降低,模组价格有大幅降低。无线模组将芯片、存储器等元器件集成, 并通过提供标准接口来实现终端的通信或定位功能,是连接感知层和网络层的关键。按全球主要区 域分析,中国、北美和欧洲市场是蜂窝通信模块需求最大的三个区域。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统计数据,到 2022 年全球物联网蜂窝通信模块出货量将增长到 313.2 百万片。在物联 网产业链日趋成熟&芯片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从而使模组企业成本降低的双重因素作用下, 2G/3G/NB-IoT 等模组的价格已实现大幅降低。尤其是 NB-IoT 模组,2017 年其价格还在 100 元左 右水平,2018 年底到 22 元以下,2019 年价格已与 2G 持平,甚至更低。5G 模组方面,除了产业链成熟带来的价格下降,另外随着出货量的增加,上游芯片等原材料边际成本降低,因此预计 5G 模组的价格也将有所降低。
产业链下游应用日趋丰富。经过数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应用从蓝图变为现实,比如共享经 济中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无线支付设备、无线网关,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无人 机、机器人等工业物联网应用,食品溯源、农田灌溉等农业应用,车辆跟踪、智能驾驶等车联网应 用。下游应用的不断涌现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物联网产业的繁荣。
1.3 巨头加大投入,推动物联网持续高景气
连接是万物互联之起点,应用与连接互相促进、物联网不断发展。设备之间的连接是万物互联之起 点,不同终端实现了互联互通,应用随之产生,丰富的应用转而又为物联网吸引来更多用户、更多 的连接,两者不断相互促进,物联网由此发展壮大。
根据 GSMA 相关报告显示,全球物联网的连接数将从 2019 年的 120 亿增长至 2025 年的 246 亿, 实现近两倍的增长。十三五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中。根据中国信通院《物联网白皮书(2020)》,2019 年我国的物联网连接数 36.3 亿,其中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比较大,已从 2018 年的 6.71 亿增长至 2019 年底的 10.3 亿。到 2025 年,中国物联网连接数预计将达到 80.1 亿,年复合增长率 14.1%。截至 2020 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规模突破 1.7 万亿元,十三五期间物 联网总体产业规模保持 20%的年均增长率。
2020 年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物联网应用或将进入爆发期。回顾移动互联网的 发展轨迹,首先是移动连接数实现大规模增长,连接产生海量数据,应用随之爆发。其中最关键的 是,2011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首超 PC 出货量,自此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应用的爆发。根据 IoT Analytics 跟踪报告显示,2020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连接数。按照规律, 物联网应用将极有可能迎来爆发。
巨头纷纷加大物联网投入,进一步加快商业化应用推广。在 2019 年 3 月的 HiLink 生态大会上, 华为首次正式提出“1+8+N”战略,并在之后陆续推出了智能手表 Watch GT 2、FreeBuds 3 无线 耳机等多种终端设备,逐步丰富其 IoT 生态。2021 年 4 月 17 日,首款搭载鸿蒙 OS 的智能汽车 阿尔法 S 正式上市,意味着华为将智能汽车纳入其生态布局中。不久之后的 6 月 2 日,华为正式 发布 HarmonyOS 2.0,该操作系统可以实现 PC、平板、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多种设备的连接,是IoT 通用的操作系统。小米方面,2019 年年初,小米宣布启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正式 将 AIoT 上升到与手机业务并重的战略高度。2020 年 8 月,小米正式宣布下一个十年的核心战略 由“手机+AIoT”升级为“手机×AIoT”。小米利用自身多样化硬件,驱动包括家庭场景、个人场 景、AIoT 智能生活场景等全场景的营销。
2 物联网下游应用梳理
2.1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标准落地+政策端助力,两大因素驱动车联网加速发展
车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商、TSP 服务商、通信运营商等。中国车联网行业上游主要包括 RFID、传感器以及定位芯片等元器件/设备制造商,中游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及 软件开发商,下游主要由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商(TSP)、内容服务提供商、通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 商构成。
TSP 服务商是整个车联网产业链的核心。终端设备制造商为 TSP 提供设备支持,内容服务提供商 为 TSP 提供文本、图像、多媒体信息等,移动通信运营商为 TSP 提供网络支持,同时系统集成商 为 TSP 采购符合要求的硬件设备。
5G C-V2X 终落地,赋能车联网。V2X(车用无线通信技术)是将车辆与一切事物相连接的信息通 信技术,其中 V 代表车辆,X 代表任何与车交互信息的对象,其交互的信息模式包括车与车之间 (V2V)、车与路之间(V2I)、车与人之间(V2P)以及车与网络之间(V2N)等等。
V2X 主要包括两种通信方式,DSRC(专用短程通信)以及 C-V2X(蜂窝车联网)。DSRC 于 2010 年被 IEEE 提为正式标准,由美国主推;C-V2X 是 3GPP 标准,由中国主推。C-V2X 包含 LTEV2X 和 5G-V2X,其中 LTE-V2X 标准可向 5G-V2X 平滑演进,具有良好的向后兼容性。与 DSRC 相比,C-V2X 具备诸多优势,如支持更远的通信距离、更佳的非视距性能、更强的可靠性、更高的 容量等。此外,基于 802.11p 的 DSRC 技术需要新建大量 RSU(路侧单元),而 C-V2X 基于蜂 窝网络,因此可与目前的 4G/5G 网络复用,额外的部署成本较低。2020 年 7 月,5G R16 标准冻 结,5G 凭借其优异性能可支持 V2V、V2I 等众多车联网场景的应用,5G-V2X 技术也将逐步落地, 加快智联网联汽车的发展。
美国正式倒向 C-V2X。2020 年 11 月 8 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决定将 5.850-5.925GHz 频段中的高 30MHz(5.895-5.925GHz)分配给 C-V2X。这意味着曾经独享 75MHz 频谱 20 年的 DSRC 被彻底放弃,美国正式倒向 C-V2X。
政策端助力,车联网加速发展。2018 年,工信部发布《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 划》,提出分阶段实现车联网产业发展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到 2020 年,实现车联网用户渗透率 30% 以上,第二阶段是 2020 年后,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和 5G-V2X 逐步实现规模化商 业应用,实现“人-车-路-云”高度协同。2020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等 11 个部委共同发 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 2025 年,LTE-V2X 等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区域覆盖,5G-V2X 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在部分超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接着,2021 年 4 月,住建部、工 信部联合发布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等 6 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 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5G+车联网”商业化应用开启。2021 年 4 月 19 日,中国移动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5G 车联网 技术与测试白皮书》,欲加速 5G 车联网应用落地。5G 将极大丰富车联网的信息服务、安全出行 和交通效率等各类业务,比如基于 eMBB、uRLLC、mMTC 三大典型场景,分别可以提供车载 AR/VR 视频通话、AR 导航、汽车分时租赁等信息服务类业务,驾驶实时检测、行人防碰撞、车辆防盗等 驾驶安全类业务,以及全景合成、编队行驶、车位共享等交通效率类业务。
2.2 智能家居:连接标准 Matter 确立,推进实现全屋智能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家居产业链基本明晰。智能家居以住宅为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 的音视频、照明、空调、安防等设备连接起来,提供控制、监测等功能和手段。智能家居产业链上 游主要提供硬件和相关软件,其中硬件包括芯片、传感器、PCB 等元器件,以及通信模组等中间 件;中游主要由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智能家居单品供应商组成;下游则向消费者提供包括线 上、线下的销售和体验渠道以及各种智能家居平台和 APP。
目前智能家居终端众多,连接方式和连接标准各异,存在操作不够简单、用户体验不够流畅等问题, 而用户之所以选择智能家居产品,常常是出于对便捷性的需求,因此统一的连接标准和高兼容性的 基础平台是智能家居产业链长足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智能家居处于互联智能阶段。早在 1984 年,美国联合科技公司就将智能家居概念转化为现实,从 此揭开了全世界争相建造智能家居派的序幕。
总体来说,智能家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智能家居 1.0 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单品智能阶段,这一阶段 主要聚焦细分品类的智能产品升级,但各单品间呈分散之势,用户体验较差;2.0 是以场景为中心 的互联智能阶段,目前智能家居的发展正处于此阶段,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各智能设备之间的 互联互通,全套智能家居解决方案逐渐兴起;3.0 将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全面智能阶段,届时系统将 会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智慧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将发挥关键作用,对智能家居交互方式产生革命性 的影响。
2021 年 5 月 11 日,统一的智能家居标准 Matter 协议发布。Matter 是 CSA 连接标准联盟(原 Zigbee 联盟)新推出的一个应用层协议,是一种新的、基于 IP 的连接标准,它仅仅依赖传输层中 的 IPv6 协议,从而兼容不同的物理介质和数据链路标准。Matter 前身是 CHIP(Connected Home over IP)项目,由亚马逊、苹果、谷歌和 Zigbee 联盟于 2019 年 12 月共同发起,CHIP 项目致 力于打造一个基于开源生态的全新智能家居协议。Matter 的目标是解决目前智能家居产品碎片化 的问题。
随之发布的还有计划首批推出的 Matter 认证产品类型以及智能家居品牌。包括灯具和控制器、空 调和恒温器、门锁、安防、窗帘、网关等在内的首批 Matter 产品预计将在今年年末上市,亚马逊、 谷歌等 CHIP 协议主导者以及华为均出现在首发阵容中。
鸿蒙 OS 有望推进智能家居发展。2021 年 6 月发布的 HarmonyOS 2.0 通过软件的底层技术实现 多设备融合,各智能设备间不仅可以连在一起,还可以实现协同,使用户像使用一个设备那样简单 地使用多个设备,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在鸿蒙发布会上,华为重点宣传了其物联网生态,目前多 数合作伙伴仍集中于智能家居领域,鸿蒙的加入有望推进其快速发展。
2.3 智能可穿戴设备:商业消费级设备率先发展,专业医疗级设备奋起直追
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智能可穿戴即传感器穿戴,包括人与物在内的一切智能化 活动,应用领域涉及整个物联网的范畴。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主要围绕人体智能化展开的一个分支为 可穿戴设备,它主要是以人体“穿”、“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智能化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 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软件和硬件供应商,其中硬件包括芯片、传感器、通信模组、电池、 显示屏等,软件主要指操作系统;中游涉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厂商,目前主要可分为智能手表/手 环、智能眼镜等商业消费级设备以及专业医疗级设备;产业链下游主要包括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 以及终端用户。
智能可穿戴设备渗透率有望提升。IDC 跟踪报告显示,2021 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 量为 2,729 万台,其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398 万台,渗透率为 14.6%,基本维持在近几个 季度的平均水平。随着 5G 建设不断推进,为物联网下游应用的陆续爆发做足准备,作为典型应用 之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有望实现进一步的增长。
商业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消费 IoT 的典型应用,率先发展。目前,商业消费级设备为市场的 主流产品,占据约 80%的市场份额(2020 年),主要有以手腕为支撑的手表、腕带、手环等产品, 以脚为支撑的鞋、袜子或者其他腿上佩戴产品,以及以头部为支撑的眼镜、头盔、头带等产品。这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涉及的软硬件较为简单,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中最重要的硬件材料—— 传感器为例,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中所应用的硬件传感器就是简单的运动/环境/生物传感器;其 二,使用场景丰富,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导航、社交网络、商务和媒体等许多领域都有广 泛的应用场景;其三,体验感、交互感较强,比如智能手表可以通过紧贴皮肤来获取生命体征资料、 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运动监测和健康管理,又比如 VR 眼镜可以实现动作捕捉和手势跟踪、在有限 场地上虚拟出宏大的场景,实现沉浸式体验。
人口老龄化推动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 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18.7%,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 13.5%,分别比第六次全国人 口普查结果上升了 5.44 和 4.63 个百分点。中国已经处于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医疗需求量急剧增 加,给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带来了机会。预计到 2025 年中国专业医疗级智能可穿戴设 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336 亿元,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20.01%。
2.4 全互联 PC:远程办公需求有望拉动全互联 PC 渗透率
全互联 PC,“随时随地”可联网的电脑。全互联 PC 将无线通信模组内置于传统 PC 中,可实现 “开机即互联”:用户在首次开机时即可激活移动上网服务,实现快速无缝地连接上网,即使在没 有 WiFi 的情况下也能实现互联网连接。目前,无线通信模组主要应用于高端商务笔记本中。
疫情拉动远程办公需求,通信模组渗透率有望提升。2020 年受疫情影响,居家办公、线上学习以 及消费需求复苏,PC 出货量随之大幅增长。IDC 追踪报告显示,2020 年全年,全球 PC 市场出货 量年增速达 13.1%。并且个人电脑需求的激增一直在持续,2021 年二季度传统 PC 的全球出货量 达到 8360 万台,同比增长 13.2%。同时,人们对于“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逐渐显现,拉动全互 联 PC 的发展。
目前,全互联 PC 的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流量资费是阻碍蜂窝移动网络在笔记本电脑上发展 的关键原因。未来,随着流量资费的调整,4G/5G 网络部署完善,无线通信模组在 PC 的渗透率有 望提升,全互联 PC 的出货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3 相关企业分析
随着通信网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对传感器、无线通信模组、物联网终端等硬件的需 求也逐步加大。以下我们将对各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详细介绍:
3.1 移远通信
无线通信模组龙头,深耕模组领域十年。移远通信成立于 2010 年,经过十年的发展,业已成为业 内最大的蜂窝模组供应商,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供应链、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诸多 方面均具有竞争优势。公司主营物联网领域无线通信模组及其解决方案的设计、生产、研发与销售 服务,产品涵盖 2G/3G/LTE/5G/NB-IoT 等蜂窝模组、WiFi&BT 模组、GNSS 定位模组以及与模组 配套的各类型天线,广泛应用于车载运输、智慧能源、无线支付、智能安防、智慧城市、无线网关、 智慧工业、智慧生活、智慧农业等众多领域。
营收和利润持续增长。2020 年全年公司营业收入 61.06 亿元,同比增长 47.85%;归母净利润 1.89 亿元,同比增长 27.71%。2021 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18.56 亿元,同比增长 80.28%;归母净利 润 0.61 亿元,同比增长 78.43%。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LTE、LTE-A、LPWA 以及 5G 模组业务量的提升,2020 年公司无线通信模组出货量突破 1 亿片。
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达 7.07 亿元,同比增长 95.41%,增长主要来自于薪酬、折旧和直接投入的增加,其中员工薪酬占研发投入的 73.27%。2020 年公司在佛山设立研发中心,至此公司在全球拥有上海、合肥、佛山、贝尔格莱德、温哥华 共五处研发中心。公司已有超过 2000 名研发人员,为公司不断储备和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 产品提供后备力量。
探索细分场景,实现多维业务盈利。2020 年,公司的多个车规级 5G 模组项目落地,车载前装业 务量大幅增长,已为全球 60 余家 Tier1 供应商及超过 30 家全球知名主流整车厂提供服务。无线 通信模组以外,公司还新拓展了 EVB 测试板、天线、云平台等业务,其中物联网云平台为公司自 主研发,以助力客户便捷高效地实现端到端的业务场景。
3.2 广和通
全球领先的物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和无线模组供应商。广和通成立于 1999 年,并于 2017 年在 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无线通讯模组产业中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自主研发并设计了高性能 5G/4G/LTE Cat 1/3G/2G/NB-IoT/LTE Cat M/安卓智能/车规级无线通信模组,同时为电信运营商、 物联网设备厂商、物联网系统集成商提供端到端联网无线通信解决方案。经过 20 余年的 M2M 及 物联网技术积累,公司已能为几乎所有垂直行业提供物联网通信解决方案和定制化方案。
营收稳定增长,海外业务发展迅速。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 27.44 亿元,同比增长 43.26%;归母 净利润 2.84 亿元,同比增长 66.76%。2020 年公司的海外业务增长迅速,实现营收 18.70 亿元, 同比增长 61.37%,收入占比由 2019 年的 60.52%增加至 68.17%。2021 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 入 8.60 亿元,同比增长 65.03%;归母净利润 0.80 亿元,同比增长 54.35%。
公司产品涉及 M2M/MI 两大领域。M2M 包括移动支付、车联网、智能电网、安防监控等,MI 包括 平板、笔记本、电子书等消费电子产品。公司于 2014 年获得英特尔战略投资,由此进入笔电领域, 与龙头企业联想、惠普、戴尔等公司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2020 年疫 情带动远程办公需求爆发,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大幅增长,而未来疫情将对工作和生活产生长远影响,因此公司的 MI 业务有望持续增长。2020 年 7 月,公司通过参股公司锐凌无线的全资子公司收购 Sierra Wireless 全球车载前装模块业务资产,积极开展车载前装市场国际化的战略布局。2021 年 7 月 12 日,公司发布《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预案》,拟收购锐凌无线 51% 股权,实现对锐凌无线的全资控股,进一步扩大公司在车联网领域的市场渗透力。
3.3 移为通信
深耕数十载的物联网终端领域龙头。移为通信成立于 2009 年,主营业务为物联网终端设备研发和 销售业务,产品主要应用于车辆管理、移动物品管理、个人追踪通讯以及动物溯源管理四大领域, 为客户提供包括智慧交通、智能移动、智慧牧场、智能连接等诸多领域的解决方案。
疫情缓和后,公司营收&归母净利润回暖。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73 亿元,同比下降 24.91%;归母净利润 9047 万元,同比下降 44.25%。2021 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53 亿元,同比增长 58.09%;归母净利润 2473 万元,同比增长 28.65%。公司业务集中在海外市场,2020 年国外营 收占比 88.06%,其中作为主要销售区域的北美洲、南美洲受到疫情冲击较大,对公司业绩造成了 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以及海外国家也逐步复工复产,公司的销售订单明显增加, 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坚持国际&国内市场两手抓。国际方面,目前公司已成为澳大利亚市场动物溯源产品领域的佼佼者, 并且开拓出包括欧洲、南美、北美及非洲等市场。针对动物追踪溯源产品,公司推出了电子商务平 台,不仅提高了整个业务周期,还有效降低了商务拓展因疫情所受到的影响。国内方面,2021 年 3 月,公司成功中标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物联网标签读写器(固定式、手持式)采购项目,标 志着公司在国内市场上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3.4 高新兴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产品与服务提供商。高新兴成立于 1997 年,于 2010 年在创业 板上市。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感知、连接、平台层相关产品和技术,从下游物联 网行业应用出发,以通用无线通信技术和超高频 RFID 技术为基础,实现物联网“终端+应用”纵 向一体化战略布局。公司重点聚焦车联网及智能交通、公安信息化等垂直应用领域,拥有云数据、 通信安全、智慧金融、智慧新警务、电力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铁路、智慧新交管、视频云等多 个解决方案。
宏观环境和市场波动导致收入下滑。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26 亿元,同比下降 13.63%;归母净利润-11.03 亿元。2021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9 亿元,归母净利润-5642 万元,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是由于 2020 年,受中美贸易战及海外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公司海 外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
掌握物联网和视频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公司已经拥有覆盖各个通信网络制式的全系列物联网无线 通信技术,产品位居国内领先地位,并且通过欧洲、美国、日本、澳洲等多个国际认证。此外,公 司还有拥有车联网技术、超高频 RFID 技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AR 技术等多项技术。截至 2020 年,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合计拥有已申请专利 1,200 余项,1,100 余项软件著作权,专利的市 场认可度和价值较高。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