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专精特新”专题报告:快速成长的小巨人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周铮、曹承安)
一、何为“专精特新”小巨人?
根据工信部的定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 巨人”企业是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 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迎来多重政策利好,步入发展快车道
政治局会议首次在中央层面强调“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在 2012 年 4 月 26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 号),首次提出“鼓 励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走‘专精特新’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 道路,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2013 年 7 月 16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 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019 年 4 月 7 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此后,工信部在 2019-2021 年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2021 年 1 月 23 日, 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 2021-2025 年将安排 100 亿 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支持 1000 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2021 年 7 月 30 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 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是首次在中央层面提出专精特新,将专精 特新企业作为补链强链和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要力量,相关配套措施有望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 中小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根据工信部《关于开展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 业培育工作的通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应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符合《工业“四基”发展目录》 所列重点领域,从事细分产品市场属于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或符合制造强国战略 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属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或围绕重点产 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或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
2、化工行业专精特新小巨人
自 2019 年至今,工信部已选拔出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第一、二、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 有 248、1744 和 2930 家,其中在 A 股上市的企业分别有 37、163 和 119 家,共计 319 家。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 前三批名单中化工企业达到 49 家,占比达到 15.4%,仅次于机械设备板块是分布第二多的板块。经过统计,我们发现化工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无论是盈利能力、研发能力在市场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通过设置多项筛选指标,精选出一共 10 家优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要求近三年平均 ROE 不 低于 15%、过去三年未出现亏损、过去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高于 30%、过去三年毛利率高于 25%。
我们发现,这 10 家公司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快于营收复合增长率,过去三年平均毛利率均在 30%以上,平均 毛利率 38.76%,盈利能力较强,同时研发费用占比在 3%以上,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均在 10%以上,研发投入较大。
二、呈和科技:产品需求增速快,国产替代空间大
1、公司是国内成核剂、合成水滑石领军企业
(1)公司是国内唯一合成水滑石供应商、成核剂产能规模最大
呈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2 年,核心产品研发始于 1995 年,公司总部设于广州天河,生产研发基地位于白 云区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并在南沙设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在上海、北京及香港设有公司或办事处。公司是一家为制造 高性能树脂材料与改性塑料的企业提供环保、安全、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助剂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成核 剂、合成水滑石。
公司凭借突出的技术水平和优异的产品性能,已成为诸多业内领先企业的合作伙伴。在国内,公司正逐步实现对成核 剂、合成水滑石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率逐年提升。目前,公司已经进入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壳牌、延长 石油、北欧化工、博禄化工、利安德巴塞尔、TPC、HMC 等国内外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其中,公司的 合成水滑石更是中国石化在使用进口合成水滑石外,唯一指定使用的国产产品
(2)21 年二季度业绩大幅增长、成长属性凸显
近几年公司收入规模持续增长,经营业绩增速较快,盈利水平非常高。2020 年公司实现收入 4.6 亿元,同比增长 17.37%, 归母净利润 1.17 亿元,同比增长 30.52%。2021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2.63 亿元,同比增长 23.57%,归母净利润 7528.73 万元,同比增长 39.58%;其中二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 1.41 亿元,同比增长 32.20%,归母净利润 3920.51 万元,同比增长 82.04%,环比增长 8.65%。公司在没有新产能投产的情况下,实现同比大幅增长,环比在一季度相 对较高的基数上仍然实现增长实属不易。
公司自主产品收入占比较高、增长速度较快,主要原因为:(1)公司的产品质量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随着市场需 求增长,公司产品销量持续增长,2018 年度、2019 年度和 2020 年度,销量增长率分别为 47.60%、27.18%和 20.00%;(2)成核剂单价增长,带动公司自主产品单价整体稳中有升。
2、成核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替代进口潜力巨大
(1)成核剂主要应用于高性能树脂结晶
成核剂是制造高性能树脂的关键材料,处于高性能树脂及改性塑料制造行业的上游。公司的技术、产品处于国内领先、 国际先进的地位。
(2)成核剂市场需求增长快,公司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随着国内聚丙烯生产逐步向高端化发展,高性能聚丙烯占聚丙烯整体比重在逐步提升。生产高性能聚丙烯材料所需的 助剂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成核剂作为我国聚丙烯生产升级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长。在汽车行业,成核 剂能提升 PP 性能,推动汽车以塑代钢,汽车轻量化的进程也将带动成核剂的需求增长;在锂电材料领域,经过添加 成核剂改性的聚烯烃微孔膜,具有理想的孔隙率和孔隙结构,为锂电隔膜中的高端产品,随着我国高端隔膜供应能力 的提升,成核剂的需求也会有快速增长。
根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 年国内成核剂的总需求量为 6,800 吨,2017-2019 年国内增刚成核剂需求量平均增速为 13.27%,而同期国内聚丙烯产量平均增速为 5.79%。国内成核剂需求量增长速度高于国内聚丙烯产量的增长速度, 反映了国内聚丙烯生产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需要添加成核剂的高性能聚丙烯的产量增幅要高于聚丙烯的整体增幅。预计 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8,600 吨,未来两年行业增速约为 12.4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由于国外先进厂商对成核剂开发使用存在先发优势,国外先进品牌长期占据我国成核剂市场的主导地位。不过近年来 国产成核剂发展迅速,产业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我国成核剂进口替代率正逐年提升,2019 年我国成核剂国内供给量约为 1,500 吨,国产化率已达到 22.06%,比 2017 年提升 3.40%。随着我国国内厂商不断 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未来我国成核剂进口替代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2019 年国内成核剂国产化率约为 22.06%,美利肯与艾迪科为我国进口成核剂的主要供应商。上述外资企业由于长期积累的技术工艺和市场认知度优势,占据了我国成核剂市场主要份额。目前实现规模化生产及供应的国内成核剂生产 企业主要包括呈和科技、上海齐润以及只楚化学。
(3)公司成核剂性能优越,比肩国际先进品牌
较之国内其他厂家,公司产品线更为齐全,拥有为下游优质客户提供一站式原料供应的能力。在产品性能方面,公司 的透明成核剂及增刚成核剂性能比肩国际先进品牌,增刚增韧成核剂有效解决了刚韧平衡这一行业难题。公司自主研 发的四氢苯酐β晶型增韧成核剂是行业首创,较传统β晶型增韧成核剂性能有较大提升。相对于不添加成核剂的聚丙 烯材料,添加公司β晶型增韧成核剂的聚丙烯冲击强度提升可达 3 倍以上,赋予了聚丙烯树脂极高的抗冲性能,韧性 大幅度提升。相比国际先进品牌产品,公司的β晶型增韧成核剂产品不仅β晶型含量更高,而且增韧效果更好。
目前公司核心产品核心指标和应用性能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的产品性能已 经具备进口替代的能力。根据卓创资讯统计,2017 年 2019 年,公司成核剂国内销售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相应由 9.52% 提升到 15.12%,而同期成核剂市场国产化程度从 18.66%提升到 22.06%。公司市场地位快速提高的同时,带动整个 成核剂市场国产程度进一步提高,推动整个行业进口替代的进程。
销量方面,最近三年,公司成核剂产品的销量复合增长率约为 18.56%,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公司成核剂平均单价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为(1)公司基于多年的生产研发积累,新推出的高品质产品得到了客户的 认可,售价相对较高且销售情况良好。(2)公司成核剂的品质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客户认可度,在原材料成本 上涨的情况下,公司上调了部分成熟产品的售价。
3、合成水滑石:替代传统铅盐需求增速高,国产替代空间大
(1)合成水滑石主要作为热稳定剂和卤素吸收剂
合成水滑石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不含铅等重金属的化合物,主要作为 PVC 生产用的热稳定剂和聚烯烃树脂生产 用的卤素吸收剂。
作为热稳定剂时,合成水滑石不仅能提高 PVC 树脂热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无毒无害,安全环保,可替代目前用于 婴幼儿用品、食品包装和医疗用品中的含铅热稳定助剂。
作为卤素吸收剂时,合成水滑石可以有效消除聚烯烃树脂中的卤素及催化剂残留物,从而避免树脂产生凝胶体、设备 被腐蚀,有助于聚烯烃树脂材料制造的提效降本。
(2)合成水滑石替代需求增长空间大
合成水滑石作为环保无毒型的聚氯乙烯热稳定剂。作为合成水滑石的主要应用领域,聚氯乙烯的稳定发展将带来合成 水滑石需求的增长。从需求端看,近年来聚氯乙烯行业景气度较高。2017-2019 年国内聚氯乙烯表观消费量分别较上 年增长 8.7%、6.7%、7.3%,消费量增速明显提升。
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带动了产量的稳定增长。据中国氯碱网最新产能调查数显示,2019 年中国聚氯乙烯现有产能为 2,518 万吨,较上年净增加 114 万吨。2017-2019 年,我国聚氯乙烯产量复合增长率为 2.30%,聚氯乙烯产量保持平 稳发展。
随着合成水滑石下游应用不断普及,我国合成水滑石需求量在不断提升,国内的供给量也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塑料 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助剂专业委员会会刊《塑料助剂》统计,2019 年国内合成水滑石总产量约为 5.98 万吨,2017-2019 年国内合成水滑石供应量增速平均为 15.28%,增长迅速。
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合成水滑石技术,在合成水滑石市场具有良好的品牌美誉度。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助 剂专业委员会会刊《塑料助剂》统计,2017-2019 年国内合成水滑石供应量分别是 4.50 万吨、5.18 万吨、5.98 万吨, 结合公司合成水滑石国内销量,2017-2019 年公司合成水滑石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 3.57%、4.86%和 6.33%。公司 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在产能方面,尽管公司产能处于内资企业的第一梯队,但相比跨国企业及其境内子公司,内资企业的合成水滑石产能 规模均相对较小,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尽管公司的国际竞争对手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多为实力雄厚的大型多元化跨国集团,但公司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 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已达到甚至部分超越了上述企业。
(3)公司聚集高端合成水滑石,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国内合成水滑石研究与生产起步相对较晚,但技术进步较快,尤其是应用于普通聚氯乙烯热稳定剂的合成水滑石,目 前国内生产企业众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在高端的应用领域,包括能源化工企业的聚丙烯树脂生产领域以及高透明聚氯乙烯的生产领域,国内企业使用的仍然 以进口合成水滑石为主,主要从日本的协和化学、化学等企业进口。目前公司生产的合成水滑石已具备应用在高端领 域的性能,成为了中国石化唯一指定使用的国产合成水滑石产品,实现了该产品领域的进口替代。
相比通用合成水滑石,公司的高透明合成水滑石具备高透明性,根据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上海微谱化工技术服 务有限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公司的高透明合成水滑石透光效果高于其他合成水滑石产品,为行业内透明度最高的合 成水滑石。目前,公司的高透明合成水滑石已大量供给世界知名热稳定剂生产企业艾迪科、百尔罗赫等。
公司的合成水滑石是中国石化在使用进口合成水滑石外,唯一指定使用的国产合成水滑石,吸酸能力是传统吸酸剂硬 脂酸钙的 4-6 倍,具有优异的应用效果,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
4、持续做大做强复合助剂业务
(1)公司复合助剂业务竞争力强
复合助剂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配方设计及加工工艺、工序方面,包括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工艺 步骤、工艺指标、操作要点、工艺控制等,并最终体现为产品质量、产品性能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复合助剂配 方的开发需要反复试验,以及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高度体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客户个性化服务水平。公司复合 助剂采用冷挤法的技术生产,将各种物料进行混合均匀,通过物料之间的摩擦和物料与设备摩擦产生的热量使物料中 低熔点的成分初熔后,高熔点的成分粘合并挤出成产品。
复合助剂配方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内复合助剂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国内的各类助剂生产企业,如成核剂、 抗氧剂、吸酸剂等助剂生产企业,在市场开拓中,对于客户需要的特定复合助剂而言,具备核心功能单剂生产能力的 企业,以及具备定制化配方设计和生产加工能力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复合助剂配方需要根据客户的生产条件及 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服务能力也体现在复合助剂配方的调整和再开发等方面。公司组 织技术人员及销售人员,对下游客户的使用进行研究分析,为客户开发树脂材料专用料提供配方技术支持,并帮助客 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助剂使用问题,从而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并增加了客户的粘性。
公司除了生产以自产的成核剂、合成水滑石为关键成分的复合助剂产品外,还开发生产未添加自产单一助剂的复合助 剂产品,即 NDO 复合助剂。目前公司成核剂复合助剂、合成水滑石复合助剂和 NDO 复合助剂三大产品均具有较强 的市场竞争力。
(2)持续扩产提升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复合助剂产能持续扩充,主要生产成核复合助剂和 NDO 复合助剂。2020 年公司复合助剂产能 6167 吨/年,较 2018 年翻倍以上增长;实现产量 4293 吨,其中成核复合助剂、NDO 复合助剂分别占比 65%、32%。公司成核剂复 合产品和合成水滑石复合产品加工过程中,先加工生产成核剂和合成水滑石单剂产品,然后与其他助剂产品(非公司 自产的单剂产品,如抗氧剂、润滑剂、分散剂等)一同加工成成核剂复合助剂与合成水滑石复合助剂,生产过程先占 用成核剂与合成水滑石生产线产能,再占用复合助剂生产线的产能;对于 NDO 复合助剂,则仅占用复合助剂生产线 产能。另外公司正在谋求旧厂房技改,在原厂房基础上继续扩大产能。由于公司产能扩产较为容易,同时不影响原装 置运营,预计明年将会有 4000 吨左右成核剂和水滑石新产能投产。
公司复合助剂产品收入持续增长,盈利能力总体保持稳中有增。2020 年公司复合助剂收入 1.46 亿元,近两年年均增 长约 21%,其中成核剂复合助剂、NDO 复合助剂收入分别占比 62%、35%,毛利率分别为 60.9%、25.5%,NDO 复合助剂毛利率同比小幅下降,主要是产品结构变化所致。近几年公司 NDO 复合助剂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主要是公 司的技术及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更多的复合助剂产品,并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产量销量不 断增长。
(3)公司募投产能情况
公司 2020 年合成水滑石单剂产量 4919 吨,成核剂单剂产量 2243 吨,广州科呈项目一期(募投项目)新增 10200 吨合成水滑石单剂产能、6400 吨成核剂单剂产能,二期还将继续新增产能。2020 年,公司各类复合助剂产量 2677 吨,广州科呈项目一期(募投项目)增加复合助剂产能 2 万吨,预计水滑石复合助剂产能的增加幅度会远大于水滑石 单剂。此次募投项目建设,有利于公司打破现有产能瓶颈,充分运用产品和技术优势,抢占市场,满足国内高性能树脂制造企业对于复合助剂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山东赫达:中国纤维素醚领军企业,优秀的成长股
1、国内植物胶囊和纤维素醚龙头企业
(1)公司拥有完整的纤维素醚产业链优势
山东赫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2 年,总部位于山东淄博周村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是我国纤维素醚行业领军企业, 主要产品是以 HPMC 为主的非离子型纤维素醚,具有自主研发生产中高端型号建材级、医药级和食品级非离子型纤 维素醚的能力。公司以纤维素醚为原料,于 2014 年设立子公司赫尔希,进入纤维素醚下游的植物胶囊行业,公司目 前已是国内植物胶囊龙头企业;于 2020 年 11 月,设立联营子公司米特加,进入纤维素醚下游的植物肉行业。
(2)公司近几年业绩大幅增长,保持较快增速
公司在经历了多年积累后,于 2018 年开始,业绩加速上涨。营业收入从 2017 年的 6.51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3.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0%,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 0.46 亿元增长至 2020年的 2.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3.0%。2021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7.53 亿元,同比增长 2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86 亿元,同比增长 53.2%。业绩快速上涨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多年行业内整合后,公司确立了明显的成本优势,给公司大幅提升市占率打 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公司募投产能中先进设备到位,经过多次改进后进一步提升了竞争力,公司积极扩充纤维素醚 和植物胶囊产能,不仅业绩快速增长,毛利率、净利率和 ROE 都大幅提升。
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将持续增强,是优秀的成长股:
1、建材级纤维素醚当中,中高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比如 PVC 专用的纤维素醚,用于自流平和瓷砖胶的纤维素醚。
2、公司当前医药食品级纤维素醚产能 4000 多吨,未来随着 1 万吨医药食品级纤维素醚投产,其在总的纤维素醚中 产能占比会提到提高。
3、高毛利率植物胶囊产销量迅速提升带动综合毛利率提高,未来随着纯品胶囊和抗酸胶囊等新产品投出后,价格会 更高,盈利能力将更强。
4、通过各种优化加强成本控制能力,比如:生产基地、仓储等流程集中,带来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水平提高持续降 低成本。
5、植物肉专用纤维素醚未来空间巨大,植物肉必须添加纤维素醚,植物肉专用纤维素醚价格更高。
2、纤维素醚需求量持续增长,不断有新应用领域出现
(1)纤维素醚应用从建筑扩散至食品、日化、医药
纤维素醚按照电离性分类,可分为非离子型、离子型纤维素醚。非离子型纤维素醚如 HPMC 在材料性能方面,如耐 温性、耐盐性等明显优于离子型 CMC,因此主要运用于建材、食品、医药、石油钻井等领域。而离子型产品生产工 艺成熟、制取容易且成本相对较低,行业壁垒相对较低,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纺织助剂、日用化工等领域,与非离 子型用途差异较大,本报告中的纤维素醚都是指非离子型纤维素醚。
我国纤维素醚下游运用领域广阔,对应市场容量也不断扩张,2019 年已达到 55 万吨,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66 万 吨,2019 年至 202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左右。
根据下游主要应用领域来分,纤维素醚可分为建材级、医药级、食品级及日化级等,其中由于房地产基建是经济的支 柱产业,建筑级纤维素醚是主要需求领域,全球占比 68%(包括涂料领域),国内占比(含建筑、PVC 和涂料等领 域)更是高达 87%。但近年来下游房屋建筑增速逐渐放缓,纤维素醚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稳定。而随着医药食品、 日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外纤维素醚在食品、医药、日化领域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但目前国内占比仅 11%,随着应用 场景的不断拓展及对纤维素醚性能的接受度提高,纤维素醚需求边界不断拓宽,将成为纤维素醚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公司产品贴近消费,可拓展性极强。纤维素醚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下游持续有新应用场景推出,比如:建材行业的自 流平、瓷砖胶,植物胶囊,植物肉等,未来还会不断有新的应用出现,公司将继续在植物基大健康领域持续开拓。
(2)环保趋严及规模技术优势促进纤维素醚行业集中度提升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纤维素醚行业从无到有、经历了突飞猛进式的大发展,在全球同行中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已 在建材级产品市场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和本土化优势,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特别是近两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内需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下,行业逆势新上产能,国内产能由 2014 年的 19.3 万吨增加至 2019 年的 27.2 万吨左右, 扩产的以普通型号的建材级纤维素醚产能居多,加剧了建材级低端产品的竞争,而技术壁垒较高的医药食品级产品仍 是我国纤维素醚行业的短板。
生产纤维素醚所产生的高盐废水处理难度大,现在多采用四效蒸发或多效蒸发措施,MVR、稀释生化处理废水,处理 费用均较为高昂;很多厂家尚未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溶剂异味问题。随着近年来环保形势趋严,中央环保督察组巡视各 地,各地环保执法力度逐步加强,而小企业由于资金实力不足,为降低生产成本,在水处理和尾气治理方面的环保投 入不达标,行业内众多 5000 吨以下小产能无法满足环保要求而被关停或限产。并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条线 单一、产品质量不同批次间差异较大导致供应能力有限,难以进入下游中大型客户的供应链,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市场份额向以公司为首的龙头集中,目前以公司、河北双牛、河南天盛、山东一滕、北方天普为代表的前五大企业产 能合计占比 40%,但与国外相比产业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医药食品级纤维素醚成长空间广阔
纤维素醚作为药用辅料广泛应用于药品的薄膜包衣、粘合剂、药膜剂、软膏剂、分散剂、植物胶囊、缓控释制剂等领 域。作为骨架材料,具有延长药效时间、促进药品分散和溶解等作用;作为胶囊和包衣时,可避免降解发生交联固化 反应,是生产药用辅料的重要原料。由于医药级纤维素醚对产品的纯度和粘度等指标要求极为严格,因此生产工艺相 对复杂、洗涤纯化程序较多,生产环境要求高,与其他级别纤维素醚产品相比产成品收集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附 加值较高。目前国外药用辅料占整个药品制剂产值的 10~20%,由于我国药用辅料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因此 国内药用辅料在整个药品中占比较低,约 2~3%左右。尤其是应用于植物胶囊和缓控释制剂的医药级纤维素醚技术被 发达国家垄断,国内仅有少数厂家掌握相关生产技术,植物胶囊将成为未来空心胶囊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今后国 内市场对医药级 HPMC 需求的主要增长点。
食品级纤维素醚是公认的安全食品添加剂,可用作食品增稠剂、稳定剂和保湿剂,起到增稠、保水、改善口感等作用, 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应用,主要用于烘培食品、胶原蛋白肠衣、植脂奶油、果汁、酱料、肉类及其他蛋白质产品、油 炸食品等。中国、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允许 HPMC 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我国的食品级纤维素醚在食品 生产中的使用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者对纤维素醚作为食品添加剂功能认识的起步较晚,在国内市场仍处 于应用推广阶段,加上食品级纤维素醚的售价较高,纤维素醚在我国的食品生产中的使用领域较少。随着人们对健康 食品认识的提高,国内食品行业对纤维素醚的消费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3、植物胶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空间广阔
(1)植物胶囊相对明胶胶囊更有优势
目前,全球市场销售的空心胶囊约有 90%是以动物的皮、骨、筋腱经除渣、消毒、蒸煮、脱水等工艺制得而成的明胶 作为原料制成,国内动物明胶胶囊渗透率高于全球水平在 95%以上。明胶胶囊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性,但是 明胶的原料来源复杂、质量难控, 这决定其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性能及安全方面的缺陷,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明胶中 蛋白质分子容易与还原糖类化合物及维生素 C 等药物成分交联,既影响胶囊的崩解又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胶 囊保水性较差,长时间贮存在干燥环境中韧性降低、变脆,导致胶囊强度低、易破损。2012 年以来我国历次发生的 毒胶囊事件也对民众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而与以动物骨皮为原料采用传统方法生产的动物明胶胶囊相比,植物胶囊无 污染、天然、保质期更长、安全性更高,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寻找和开发可生物降解和安全性更高的植物胶囊,成 为医药食品等健康领域的热点产业。
植物胶囊相较动物明胶胶囊性能优势明显,但由于价格较高,目前全球渗透率仅有 10%,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年产量 约 1500 亿粒、年需求增速 10%-20%。根据纤维素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普通的明胶空心胶囊约 120-130 元/万粒,而采用进口原料生产的植物胶囊平均在 400-500 元/万粒,价格相差 3 倍,而国内植物胶囊的规模偏小又反 过来影响企业对国际原料的采购价格。近年来随着我国植物胶囊从无到有,工艺的改进及原材料自给能力的提升,植 物胶囊的生产成本持续降低,目前价格在 250 元/万粒左右,价格仍是明胶胶囊的一倍左右。随着植物胶囊产能规模 的不断增加带来的生产成本下降,以及人们对于胶囊安全性、储存性要求的提高,植物胶囊将进一步替代明胶胶囊。
生产 HPMC 植物胶囊的主要原料是医药级 HPMC,占 HPMC 植物胶囊原料的 90%以上,制成的植物胶囊具有安全 卫生、适用性广、无交联反应风险、稳定性高等优势,符合消费者对食品药品的安全卫生需求,是动物明胶胶囊的重 要补充和理想替代产品之一。国外市场对植物胶囊的需求增长较快,发达国家拥有大规模连续生产 HPMC 植物胶囊 的技术,生产集中度高,产销量大。欧美等发达国家植物胶囊渗透率已达到 20%以上,且市场占有率正在以 20-30% 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植物胶囊替代明胶胶囊已成大趋势。美国 FDA 较早前发出指引,希望近几年内在美国市场上 植物胶囊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80%。
我国在植物胶囊领域的起步较晚,是一个新兴产业,产销量小,未来的市场需求潜力大。预计植物胶囊将成为未来空 心胶囊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未来国内市场对医药级 HPMC 需求的主要增长点。
(2)植物胶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植物胶囊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为原材料生产行业,主要包括了 HPMC、淀粉、普鲁兰多糖等;下游行业主要为保健食 品行业和药品行业。根据 Market Research Future 的统计,目前在全球空心胶囊下游应用市场中,药品约占 49%, 保健营养品约占 33%。
在我国,植物空心胶囊行业尚处在较为早期的阶段,产品在保健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而在药品领域推进相对缓慢, 国家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是制约其快速替代明胶胶囊的瓶颈之一。在植物空心胶囊推广初期,可能无法在短时期内改 变终端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及特殊的用药需求(如部分适用于肠溶胶囊的药物)。
另外,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加强药 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对于变更药用辅料种类的补充申请,要求医药生产企业进行相应的研究,提交研 究资料和供应商审计结果,报食药监局审批后方可使用;对于不改变药用辅料种类仅变更供应商的医药生产企业,要 求其递交供应商审计资料并向省级监管部门备案。因此,国内同类仿制药需按原研配方及辅料进行一致性评价,对于国产植物胶囊的市场开拓极为不利,所以在短时间内对明胶胶囊形成实质性冲击的可能性不大;而国外只需要辅料单 独通过主管部门的认证即可使用在任意药品上,所以目前植物胶囊的主要市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植物胶囊在我国主 要应用于保健品行业。
4、未来植物肉市场潜力巨大
植物肉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平衡。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科学会议,素食者的患心脏衰竭类疾病的风险比一般人低 42%。另外,发达国家中有超过 30%的癌症与饮食习惯有关,包括多肉饮食。在营养价值方面,据 Beyond Meat 为 中国市场推出的一款植物性猪肉“别样猪肉”,其每 100 克含 18.5 克蛋白质,与普通猪肉馅相比,其具有更高的蛋 白质含量,饱和脂肪含量少 30%,脂肪总量更低,且不含抗生素、激素、胆固醇和麸质。再如国内植物肉初创企业星 期零,其生产的第二版植物肉在与普通牛肉蛋白质含量几乎相当,但是其具有更低的卡路里和脂肪含量,且不含胆固 醇和抗生素,不添加香精。在食品安全方面,植物肉从根本上避免了很多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疫病的传播。
相比与传统畜牧业,植物肉具有更低的环境影响力,同时保护了动物权益。牲畜饲养及加工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 源,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农作物及水资源等。相比于传统畜牧养殖的肉类,生产植物肉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大大 减小。据 Beyond Meat 官网,与生产普通牛肉汉堡相比,生产植物肉汉堡的用水量低 99%,土地使用量少 93%,温 室气体排放量少 90%,能源使用量减少近 50%。此外,人类每年要吃掉 600-700 亿饲养的家畜,植物肉作为优质的 肉类替代品,可以很好地保护动物权益。
全球植物肉市场空间大、增速快。2019 年全球植物肉的市场规模约为 121 亿美元,预计未来每年能以 15%的增长率 增长。美国、欧洲是当前植物肉市场份额最大的国家。在美国植物肉市场中,食品巨头 Kellogg’s 占据 47.7%的市场 份额,第一家植物肉上市公司 Beyond Meat 市占率 6.8%,排名第三。除了原有的市场参与者外,很多传统肉类公司 也有意进入植物肉市场。
中国肉类消费量全球第一,植物肉市场空间不容小觑。根据 OECD 的数据,2020 年中国肉类消费量达到 7914.4 万 吨,美国和世界肉类消费量达到 4189.5 万吨和 32391.1 万吨。目前美国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 101.6 千克,而中国仅 为 44.4 千克,不足美国的一半。因此,未来中国的肉类消费量将进一步增加,推动植物肉市场快速扩大。
我国肉类消费对猪肉依赖性较强。2019 年一年国内消耗猪肉的占比大概是所有肉类的 76%,市场规模约 2 万亿,假 设植物肉市场占有率为 1%,其市场规模也达到百亿。在非洲猪瘟爆发之时,中国淘汰了超过 100 万头猪,猪肉供给 缺口导致猪价大涨。作为传统肉类的替代品,植物肉的生产可分摊部分供给缺口。
国内植物肉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植物肉企业还未取得突破性成就。目前我国生产植物肉的企业主要为深圳齐善食品、 江苏鸿昶食品和宁波素莲食品,三家企业合计市场规模不足 Beyond Meat。2019 年 Beyond Meat 上市,刺激国内大 量初创企业涌入植物肉行业赛道,如珍肉、未食达和星期零 Starfield。同时,国外企业也关注到中国的庞大市场,如 雀巢旗下植物基品牌““嘉植肴”于 20 年 12 月宣布登陆中国市场,中国植物肉市场开始快速起步。
英国市场研究咨询公司英敏特指出,味道好坏是美国消费者是否选择植物基蛋白质食品的最主要原因(52%),远超 健康(39%)、环境(13%)、动物保护(11%)等因素。尽管目前的植物肉在外观上成功地模拟了真肉的外表形态, 但是很难在口感、纹理上赶超真正的肉。此外,由于植物肉的研发成本较高,使得其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同等肉类产品。根据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植物肉产品,500 克售价至少在 70 元左右,稍贵一些的植物肉甚至达到 120 元,对比菜市场 上的鲜猪肉价格,则普遍集中在 30 元左右,这使得植物肉还未在市场上被大众所完全接受。未来,随着国内植物肉 生产链逐渐完善,技术不断成熟,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5、公司从纤维素醚出发,切入植物胶囊和植物肉赛道,拥有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1)公司积极扩产,从国内龙头走向世界龙头
纤维素醚在大多数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小,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中高端客户在使用某一品牌型号的纤 维素醚时,需要经过配方实验形成稳定配方,一经使用通常不会轻易更换其他品牌产品,同时也对纤维素醚的质量稳 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国内外大型建材生产企业、药用辅料、食品添加剂等高端领域更为突出。公司的中高端型 号建材级产品的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知名企业的同类产品标准,医药食品级产品达到中国药典、美国药典和国家卫计 委的相关要求,具备替代进口产品的实力。目前公司产品已稳定销往德国、印度、荷兰等 60 多个国家,建材行业客 户有德国可耐福、德高广州、三棵树、金隅集团、东方雨虹等,医药行业客户有印度 IRIS、美国 KERRY、绍兴康可、 江苏辰星等公司。
公司 16 年上市时新增了 2 万吨纤维素醚产能,18 年 9 月投产后,产能已被市场完全消化,公司当前产能接近 4 万吨, 位居全球第 5。自 2020 年开始,在淄博高青化工产业园建设 4.1 万吨纤维素醚(3.1 万吨 2022 年投产),总投资约 13.2 亿元,完全达产后,公司总的纤维素醚产能在 7-8 万吨,产能体量和目前的全球龙头陶氏和亚什兰相当,但公司 的纤维素醚产线为新设备,工艺路线更为先进,生产效率更高,从产品竞争力上,有望全面达到国际巨头公司的水平。
(2)以原料优势进入植物胶囊行业,有望成为全球领导者
公司为开发出能够用作植物胶囊原料的 HPMC,自 2010 年起,对包括 HPMC 植物胶囊的生产技术原理、生产流程、 工艺配方等技术进行研究,并掌握了植物胶囊专用 HPMC 关键指标的控制点。公司在植物胶囊领域的长期技术储备, 为投资 HPMC 植物胶囊项目奠定了技术基础。在具备了植物胶囊专用 HPMC 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公司进一步延伸纤 维素醚产业链,自主研发出 HPMC 植物胶囊产品,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拥有了大规模、可连续生产 HPMC 植物 胶囊的生产工艺。公司纤维素植物胶囊持续扩增保健品市场的同时,还打入医药领域。
目前,公司是行业中唯一从上游纤维素醚做到植物胶囊产业链一体化的企业,成本比外采进口原料生产的胶囊企业低 30%,在原料、设备及过程控制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赫尔希公司生产的羟丙甲植物胶囊已取得 KOSHER 犹太认证、HALAL 清真认证、BRC 认证(英国零售商协会制定 的国际性技术标准认证)、美国 NSF(CGMP)认证,同时已取得美国、英国、德国及法国等多国客户的供货认证。
赫尔希公司分别于 2020 年 5 月和 2021 年 2 月发布公告,对原有胶囊车间进行改造升级,并新建 265 亿粒新产能。目前公司拥有 220 亿粒植物胶囊产能,预计年底将形成 280 亿粒总产能,考虑到产能逐步投放,预计今年植物胶囊 总产量在 160 亿粒左右。根据公司规划,到 2023 年 3 月,公司预计将形成 350 亿粒总产能,到 2025 年公司将形成 500 亿粒总产能。之前公司植物胶囊主要出口至欧洲地区,美国植物胶囊的需求量占全球的 50%以上,随着北美市场 的开拓,公司植物胶囊产品迎来重要增长点。
(3)公司布局植物肉领域,延伸纤维素醚下游高端应用
2020 年 11 月 10 日,公司发布公告,公司与高起在上海共同投资设立米特加(上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米特加”)。米特加公司拟注册资本为 5000 万元人民币,公司持股 30%,米特加公司将自主研发、生产并销售植物 肉相关产品。
在植物肉行业,公司主营产品 HPMC 作为食品添加剂,可有效地将各种配料粘结在一起,保证形状和外观完整性的 同时,使其具有类似于真实肉类的硬度和口感;此外,HPMC 还可作为脂肪替代品,可有效降低食品中的脂肪含量, 生产出低热量食品。公司在纤维素醚产业的领先地位使公司在植物肉领域具有较大的原材料优势,此次在植物肉领域 的布局是公司在维素醚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
2020 年 8 月 7 日,公司发布公告,子公司米特加建设的 700 吨植物肉产能已经正式投产,提供包括植物肉糜、植物 肉饼、植物肉丸、植物牛肉粒、植物鸡块等在内的数十种植物基产品。植物肉采用公司生产的高端纤维素醚,公司凭 借原料优势,有望赚足产业链差价,凭借本土化优势,产品口感更贴近国人口味,同类产品中竞争力更强。公司引入 产业资本,有助于提升平台价值和市场开拓能力,带动相关产业与社会资源共同推进公司快速发展,为植物基产品投 放市场提供助力,增强与公司主业的协同效应。
四、建龙微纳:发展空间广阔的分子筛行业龙头
1、公司是国内分子筛行业龙头企业,具有全产业链优势
(1)打造分子筛全产业链优质企业
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8 年,前身为洛阳市建龙化工有限公司,2019 年 12 月在科创板上市, 公司致力于医疗保健、清洁能源、工业气体、环境治理及能源化工等领域相关分子筛吸附剂和催化剂的研发、生产、 销售及技术服务,是一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及持续创新能力的新材料供应商和方案解决服务商。
持续加强科技创新,打造分子筛全产业链优质企业。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 应。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医疗保健制氧分子筛、工业制氧分子筛、制氢分子筛、气体干燥与净化用分子筛、煤化工及 石油化工领域分子筛、环境保护领域分子筛、建筑材料领域分子筛等,是涵盖分子筛原粉、分子筛活化粉、成型分子 筛和活性氧化铝全产业链的优质企业。
核心产品性能指标竞争力强,持续扩产提升行业竞争地位。公司多种分子筛产品已在深冷空分制氧和变压吸附制氧领 域突破垄断,产品性能指标具有与国际大型分子筛企业竞争的能力。公司现有年产分子筛原粉 31000 吨、成型分子 筛 29000 吨、分子筛活化粉 3000 吨以及活性氧化铝 5000 吨的生产能力,未来将持续扩充分子筛产能。
(2)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李建波、李小红夫妇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李建波、李小红夫妇,直接和间接持有上市公司 40.39%股权。2020 年公司推出限制性 股权激励计划,以 25 元/股的授予价格向 55 名激励对象授予 72 万股限制性股票,2020~2022 年归母净利润目标值 较 2019 年分别增长 55%、85%、170%。股权激励计划的推出将有效提升核心团队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 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3)近几年经营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近几年公司收入规模持续增长,经营业绩增速较快。2020 年公司实现收入 4.52 亿元,同比增长 11.2%,归母净利润 1.27 亿元,同比增长 48.1%,尽管受疫情影响,公司业绩仍保持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医疗保健制氧系列分子筛新 产能放量。2017 年公司亏损是由于为担保方代偿了银行贷款,目前公司对外担保义务已全部解除,不会对公司未来 盈利能力造成影响。2021 年 H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1 亿元,同比增长 70.6%,归母净利润 1.0 元,同比增长 100.6%。
2020 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成型分子筛占比 82.8%,其次是分子筛原粉、分子筛活化粉分别占比 10.4%、4.5%;综 合毛利率 44.4%,同比提高 5.5 pct,其中成型分子筛毛利率 47.15%,同比提高 7.12 pct。近几年成型分子筛毛利率 持续提升,主要是 2018 年后部分原料成本走低、公司产能规模扩大以及调整了分子筛产品的销售结构,高附加值产 品占比增加。
2、分子筛技术壁垒高,国内企业不断突破
(1)分子筛具有较高的技术和市场准入门槛
分子筛原粉合成技术壁垒高,决定了成型分子筛的性能。由于分子筛原粉要进一步加工,所以对其硅铝比、粒度、堆 积密度、筛余量等技术指标有较高要求,原粉质量直接决定了成型分子筛的结晶度、晶体尺寸、硅铝比等重要技术指 标。公司的主要核心技术产品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性能指标、国内领先水平,在分子筛原粉、分子筛活化粉、成型分 子筛和活性氧化铝方面均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1)分子筛原粉主要采用水热合成工艺路线,核心技术流程包括初始反应凝胶的制备、老化、晶化、离子交换等多 个步骤,由于整个晶化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且成核和晶体生长又多在非均相体系中,因此合成优质分子筛原粉存在较高技术门槛。
(2)公司在分子筛原粉生产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运用合成母液回收再利用技术、逆流交换技术,实现了分子筛原 粉晶体尺寸可控、交换度可控、硅铝比可控、分子筛原粉类型可控,同时降低了原粉生产成本。
(3)成型分子筛是由分子筛原粉和粘结剂等组份通过一定比例混合、成型,经过干燥、高温焙烧制成的具有外观形 状规则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中“工艺配比、焙烧技术”是成型分子筛生产中涉及的技术核心,公司在成型分子筛方 面的工艺配比、焙烧技术、自动化生产处于优势地位。
分子筛研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下游行业准入门槛高。分子筛产品从基础理论到工业化放大的研发,从实验室阶段 向工业规模化生产中,需要对分子筛工艺配比、合成与交换工业条件等进行复杂的实验,导致研发难度较大,新产品 的开发周期较长,同时在产品推广上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1)由于分子筛的质量对制氧制氢装置的运行安全和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制氧制氢装置使用单位一般不会轻易更换 分子筛供应商,分子筛企业的产品除需要较高的质量外,还需经过客户试用、小规模应用等多年时间才有可能被客户 正式应用。
(2)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取得了从分子筛原粉到成型分子筛的核心技术,并通过多个大中型制氧制氢装置成功应 用的示范效应积累了客户资源,提升了品牌形象,在存量市场持续推进替代进程。
(2)国内企业不断突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国外企业长期垄断分子筛技术和市场,国内企业逐步实现突破。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分子筛行业起步较晚,一 直扮演追赶者角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分子筛行业在技术、行业成熟度、市场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在工业气体制备装置中,分子筛是一种有使用寿命、需定期更换的核心材料,近十年来,随着国内分子筛企业不断进行技 术突破,产品性能已达到国际标准,下游客户对于产品的认同度和使用意愿获得了明显提升。
(1)长期以来,霍尼韦尔 UOP、阿科玛等国际大型分子筛企业垄断了制氢制氧分子筛的核心技术,国内成套进口设 备在更换分子筛时考虑到分子筛的性能优劣对制氧制氢设备效率及安全性至关重要,从而极少更换分子筛供应商。
(2)随着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分子筛企业的技术积累与下游应用领域市场的需求为国内分子筛行业的发展带来 了更大的机遇。国产分子筛产品在国内制氧制氢大中型装置等领域进口替代进程的推进,降低了在市场供应中被国外 分子筛企业卡脖子的风险,也有助于降低使用单位的运营成本。
3、分子筛市场空间广阔,需求持续增长
分子筛吸附剂应用最为广泛,分子筛催化剂附加值更高。分子筛具有优良的吸附、催化、离子交换的功能,其中分子 筛吸附剂使用最为广泛,分子筛催化剂市场价值更大,全球分子筛市场的增长是由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高需求推动的。根据美国咨询公司 Industry ARC,预计全球分子筛的需求量将逐步提高,全球分子筛市场规模 2020-2025 年年均复 合增长 5.65%,2025 年达到 43.9 亿美元。目前全球分子筛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例如北美与欧盟地区,中国是 近几年分子筛用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1)分子筛吸附剂市场保持稳步增长
国内分子筛吸附剂市场及产品销量保持稳步增长。2018 年全球分子筛吸附剂市场容量 14.97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 达到 20.10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 6.08%;全球分子筛吸附剂消费量为 33.5 万吨,预计 2023 年达到 43.7 万吨,年 均复合增长 5.0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经济前瞻研究院的分析,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增速大致是 GDP 增速的 1.4 倍。随着我国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节能降耗技术的大力推广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工业用氧市场将不断拓展, 给分子筛吸附剂的市场需求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
分子筛吸附剂下游以空气分离、炼油为主,制氧分子筛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分子筛吸附剂应用领域多样,包括炼油、 空气分离、石化、制冷剂、天然气等,其中空气分离、炼油需求占比分别为 17%、29%。公司分子筛产品主要涵盖 医疗保健、清洁能源、工业气体、环境治理及能源化工等领域,其中制氧分子筛收入占比 56.7%。
医疗保健制氧领域分子筛需求爆发力和潜力大。医疗保健制氧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集中供氧和家用制氧两个市场。公司 JLOX-100 系列、JLOX-500 系列分子筛是医疗卫生机构中变压吸附方式集中供氧及移动式医用、家庭保健用氧 制氧机的核心材料。
(1)分子筛医用制氧机较传统的钢瓶氧以及液态氧,具有使用安全性高、制氧效率高、经济价值高等优势。2020 年 我国医用制氧市场规模将超过 200 亿元,疫情冲击下,政策明确了每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需要配备 50 台制氧机。分子筛医用制氧机将弥补氧瓶气氧和液氧氧源的不足,医院集中供氧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2)2020 年国内制氧机产量 210 万台,同比增长 50%,由于国外疫情反复,我国制氧机出口量大幅增长,2020 年 出口量 35.3 万台,同比增长 642%,2021 年一季度我国制氧机出口量 26.58 万台,达到 2020 年全年的 75%。
(3)家庭保健类制氧机具备即制即用、新鲜自然、制取氧气浓度达到 90%以上的优点。我国慢阻肺患者已达到 1 亿, 慢阻患者每天坚持吸氧 15 小时以上,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目前家用制氧机在国内慢阻肺患者的渗透率仅 10% 左右,未来提升空间大。
受益于氢能源行业发展,制氢系列分子筛市场空间广阔。氢能源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全球各国家地区纷纷将其视 为未来新能源战略发展方向。制氢系列分子筛在目前高效、低成本从工业驰放气中回收、提纯高纯度氢气中具有显著 优势,也有利于帮助设备使用单位综合资源化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氢能源战略、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清洁 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公司 JLPH5 系列制氢分子筛采用二次水热晶化处理的全结晶等技术制备,是工业尾气制氢路线中的核心技术产 品,该系列产品 2016 年完成工业化并推向市场,目前已经成为公司主要产品之一。
(2)2020 年底公司 JLPH5 系列分子筛在某项目成功应用,产出氢气的纯度可以满足 GB/T 37244-2018 的氢燃料电 池质子交换膜用氢要求,可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气;2020 年公司完成了新疆某项目的“制氢系列分子筛千吨级市 场应用”,利用公 JLPH5 系列分子筛将 30%氢气纯度的原料气提升至氢气含量达到 99.9%以上。
(2)分子筛催化剂市场提升空间大
环境治理领域市场需求逐步释放,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国内环保相关的政策法规日趋严格和明确,碳中和、柴油车 国六尾气脱硝处理、VOCs 处理、核废水处理等领域相关政策深入推进,分子筛在国内环境治理等新兴市场蓬勃发展。国六标准堪称全球最严排放标准之一,部分催化器需配套分子筛催化剂。国六标准实施后,所有柴油车都需要安装尾 气处理装置,以实现尾气达标排放。近年来,尾气催化系统主要基于氧化催化和还原催化两大类反应,前者是将未充 分燃烧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可溶性有机成分在富氧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后者主要将剩余的 CO、HC、 NOx 在贫氧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二氧化碳、水的过程。柴油车尾气催化系统中 SCR 和 ACS 需要使用沸石分子筛。
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国内沸石分子筛需求将大幅增长。2020 年我国商用柴油车产量 357 万辆,同比增长 24.4%, 乘用柴油车产量为 6.3 万辆。通常重型柴油车、轻型柴油车平均排量分别为 13L、3L,催化剂载体体积为发动机排量 的 2.5 倍,平均每辆重柴、轻柴沸石分子筛用量分别为 4.875kg、1.125kg,以 2020 年汽车产量为基数进行测算,国 内沸石分子筛年需求总量约 9900 吨。根据 LMC 预测 2021 年全球重型柴油车产量达到 392 万辆,欧洲轻型柴油车产 量约 539 万辆,则全球车用沸石分子筛需求量保守估计 2.5 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过 70 亿元,若考虑欧洲地区以外 的轻型柴油车,则全球车用沸石分子筛产品需求量更大。
分子筛催化剂在新型煤化工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新型煤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煤制甲醇、煤制乙醇、煤制烯烃、煤制工业 燃气、煤制乙二醇和煤制油等,其中煤制烯烃产业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分子筛在煤化工领域的应用是公司重要研发 方向。
(1)截至 2019 年底,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产能为 1582 万吨/年,当年实现产量 1276 万吨,按照 1 吨烯烃产品催 化剂消耗量 1 千克计算,对应分子筛催化剂需求量约 1.3 万吨,预计 2025 年我国煤(甲醇)制烯烃产能将突破 2000 万吨/年。
(2)甲醇制丙烯(MTP)是煤经合成气路线制取丙烯的重要途径,2019 年我国已经建成 MTP 总产能 146 万吨/年。公司拟生产的催化剂 JLTP 成型分子筛用于 MTP 工艺中,着力于提高丙烯收率、降低低碳烷烃收率,以实现现有煤 制丙烯装置经济性运行。
煤制乙醇市场需求空间广阔,将带动相关分子筛催化剂需求提升。我国生物质乙醇难以补足需求缺口,给煤制燃料乙 醇带来发展契机。全球乙醇产量的 60%用作汽车燃料,添加 10%的燃料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 CO 排放量的 30%、 烃类排放量的 40%,以及减少 NOx 的排放。目前我国推广使用的是 E10 车用乙醇汽油,在汽油中添加 10%的乙醇, 相比于生物法工艺,煤制燃料乙醇在成本及盈利上更具有优势。
(1)以 2020 年汽油产量的 10%作为乙醇需求量来估计,理论上燃料乙醇需求量 1317 万吨,然而国内燃料乙醇产 量仅为 274 万吨左右,尚存在千万吨级左右的供需缺口,对应分子筛催化剂需求量在万吨量级。
(2)DMTE 技术是目前煤制乙醇最经济的技术路线之一,主要采用高性能的分子筛催化剂和铜基催化剂,该工艺经 济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目标产物选择性好。公司拟生产的二甲醚羰基化催化剂 JLDM-1 成型分子筛用于煤制乙醇过 程中最核心的反应环节,即二甲醚(DME)羰基化制乙酸甲酯(MA)的反应。
4、公司是国内分子筛龙头,迎来快速发展期
(1)以分子筛原粉技术为核心,持续扩充产能
公司掌握分子筛原粉合成的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分子筛原粉是生产分子筛活化粉和成型分子筛的核心 原材料,活性氧化铝与分子筛配合使用、配套销售。2020 年公司分子筛原粉产量约 59%自用,近几年随着成型分子 筛产能扩充,公司分子筛原粉自用比例逐年上升。公司拥有的 4 条分子筛原粉生产线和 7 条成型分子筛生产线,除 1 条成型分子筛生产线外,其余均为全自动生产线,可以有效保证分子筛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全球分子筛吸附剂呈两极分化格局,公司是国内领军企业。2018 年全球产能万吨级以上的分子筛厂商主要有 9 家, 包括霍尼韦尔 UOP、阿科玛、Zeochem、日本东曹以及中国的建龙微纳、上海恒业等,这九大厂商全球产能占比 64.8%。国内分子筛吸附剂市场国际化程度高,参与者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且规模较小,年产万吨级以上的成型分子筛企业较少。面对国际大型分子筛企业的竞争,国内成型分子筛企业需要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大的生产规模来应对。多年 来,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推出新产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是国内分子筛行业引领者之一。
公司积极布局分子筛催化剂领域,储备了相关产品技术。石油化工和煤化工是分子筛催化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当前中 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完全主导和垄断了国内的石油化工领域的催化剂市场,目前公司暂未涉足该领域分子筛催化 剂的生产。公司目前已在能源化工领域用分子筛催化剂方面进行了研发试验布局,并储备了煤制乙醇分子筛催化剂、 煤制丙烯分子筛催化剂和柴油车尾气脱硝催化剂等产品技术。
公司产品技术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持平,多个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公司 2004 年就布局了分子筛吸附剂,PSA/VPSA 制氧分子筛市场拓展用了 10 年,经受住了时间考验。上海化工研究院对公司的 3A、4A、13X、Li -LSX、JLOX-300 和 JLOX-500 分子筛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具备进口替代的能力。
随着新项目逐渐建成投产,公司分子筛产能规模持续扩大。2020 年公司分子筛原粉及成型分子筛的产能均处于饱和 状态,公司加速升级优化现有产能、扩充新产能破解产能瓶颈。目前公司成型分子筛产能 29000 吨/年,其中 2020Q2 募投项目“4500 吨富氧分子筛生产线”建成投产,2021 年上半年 9000 吨/年高效制氢制氧分子筛建成投产,预计 2021 年底泰国子公司 1.2 万吨/年成型分子筛将投产。目前公司分子筛原粉产能 31000 吨/年,预计 2021 年底新建的 1.2 万吨/年分子筛原粉产能将投产。
(2)定增募投建设新项目,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公司投资建设吸附材料产业园改扩建项目(一期),从吸附剂领域向催化剂领域进军。“吸附材料产业园改扩建项目” 预算总投资 10.2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扩建用于 8 种规格的产品所需的生产线及配套环保、仓储、道路等设 施。一期项目投资总额为 2.67 亿元,其中使用募集资金投入 1.94 亿元,计划建设周期为 18 个月,产品主要为应用 于环境保护及能源化工领域的分子筛类吸附剂和催化剂,项目达产后,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17.56%,税后静态投资回 收期为 4.1 年。
(1)公司将在巩固制氧、制氢、吸附干燥等传统领域优势的同时,积极向氢气提纯、一氧化碳提纯、煤制乙醇、煤 制丙烯等能源化工领域;钢厂烟道烧结尾气脱硝、污染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柴油车尾气脱硝等环境治理领域;核废水 处理、盐碱地土壤改良等生态环境修复领域拓展,实现分子筛在能源化工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应用。
(2)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的成熟产品生产能力和新产品产业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研发优势、技 术储备和规模效应进一步体现,战略布局更加清晰,有助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编辑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可查阅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