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土豪集体在瑞士“翻船” | 棱镜
作者 | 肖望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小满工作室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近期再次陷入流动性和信任危机的瑞信,在上周五宣布向瑞士国家银行借款500亿瑞郎、同时回购30亿瑞郎债券的行动后,仍未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短短两天周末时间,瑞信这家超过160年经营历史、众多全球富豪客户云集的老牌投行迅速易主。
苏黎世时间3月19日周日晚八点(北京时间3月20日凌晨三点),瑞银宣布,计划以总对价30亿瑞郎(约32.4亿美元)收购瑞信股份。该交易由瑞士联邦财政部、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和瑞士国家银行联合发起。瑞士国家银行称,该交易是确保金融稳定和保护瑞士经济的解决方案。
为避免瑞信的风险进一步外溢,瑞士国家银行等监管各方全力支持,力促交易在周一开盘前完成。
至此,瑞士第一大银行和第二大银行将合并,一家总投资资产超过5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投行即将诞生。
在瑞士苏黎世,瑞银和瑞信的总部距离不过300米,并肩走过160年历史长河。2010年时两者市值一度相近,但在此后的十多年间渐行渐远。截至上周五收盘时,瑞银市值565.61亿美元,瑞信市值仅剩79.22亿美元,前者市值是后者的7倍多。
瑞银、瑞信的历史性合并之外,这场席卷欧美银行业的风暴或许远没有平息。
瑞银四折收购瑞信
根据交易条款,每22.48股瑞信股份将折合为1股瑞银股份,相当于瑞信股份交易对价为0.76瑞郎/股。这一价格,相较于上周五瑞信的收盘价打了四折。
在并购交易宣布前的几个小时,彭博报道还称,瑞信将在最大股东的支持下拒绝该交易,因为瑞银提出的收购价格为10亿美元,瑞信认为该报价太低,会伤害持有递延股票的股东和雇员。
但除了被瑞银收购,瑞信的管理层也别无他法,他们看似重磅的改革行动无法重燃投资者的信心。
彭博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瑞士当局还考虑将瑞信全部或部分国有化,以作为瑞银收购失败的唯一备选项。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点评称,养尊处优的瑞士银行家当然不想变成国家公务员。
最终结果是,瑞银提高收购价至30亿瑞郎,并得到瑞士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两家银行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瑞士国家银行的现有政策,以获得流动性支持。为降低瑞银的风险,瑞士联邦政府还提供90亿瑞郎的担保,以承担瑞银接管某些资产后可能产生的损失。
瑞银董事长 Colm Kelleher表态称,此次收购对瑞银股东来说很有吸引力。但要明确的是,这对于瑞信来讲是一次紧急救援。该交易将保留瑞信业务中的剩余价值,财务条款很有吸引力,并且设有下行保护——保护规模达250亿瑞郎。
为确保交易顺利进行,瑞士监管部门已预先批准交易,并明确交易无须通过股东同意。两者合并预计将于2023年底完成。
中东土豪损失惨重
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还宣布,瑞士信贷总名义金额约为 160 亿瑞士法郎的额外一级资本(源自一级资本票据的发行)将被注销为零。
一位资深金融市场人士表示,购买这些债券的投资者以瑞信多年老客户和香港中资机构为主。如今,债券持有者们亏了160亿瑞郎,而这不会被视为瑞银的负债,瑞银将从这一交易处理中获益。
洪灏指出,瑞银的32亿美元收购款将付给瑞信的股东,而不是债券持有人,尽管这些债券在资本结构中优先于股票。周末时,这些债券还在20%-70%的折扣区间交易,如今都已归零。市场现在暂时认为瑞信的债券减记是单一事件,不会蔓延到其他银行。但可以想象,其他银行的同类债券价格将很可能下跌,并有可能危及到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条件。
尽管如此,瑞信的股东们也无法轻松,瑞信跌跌不休的股价使得他们损失惨重。
瑞信披露的股东架构显示,沙特国家银行持股9.88%,为第一大股东;由卡塔尔投资局全资控股的卡塔尔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5.03%;沙特最大企业集团奥拉扬集团持股4.93%;美国大型资管集团贝莱德公司持股4.07%。来自中东地区的三大财团合计持股比例达19.84%。
其中,沙特国家银行在去年12月出资约11.6亿美元持股9.88%,这也是瑞信在去年10月份遭遇信任危机后推出的重组计划的一部分。不到4个月,沙特国家银行就损失8.4亿美元(约57.9亿元人民币)。
彭博还指出,卡塔尔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还持有瑞信上述债券,不过未知其是否在宣布债券归零时仍然持有。
戏剧性的是,此次瑞信危机,大股东的表态亦成为引爆导火索之一:在硅谷银行闪电式倒闭引发市场恐慌之际,沙特国家银行董事长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表态绝对不会再向瑞信注资,尽管此后他解释已持股9.8%,进一步持股将带来新的监管压力。
瑞信存款每天流失近百亿元
与此前闪电式倒闭的硅谷银行不同,瑞信是一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其业务遍布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总资产规模达5745.12亿美元,一旦倒闭,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巨大冲击。因此,国际组织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瑞信对瑞士也十分重要,其是瑞士第二大银行,得益于历史上瑞士“永久中立国”的地位,瑞信和瑞银都是全球富豪最钟爱的银行。
但瑞信2020年和2021年接连爆出重大丑闻,尤其是其投行业务损失惨重:2021年3月,瑞信先后踩雷英国金融科技公司Greensill破产及家族办公室Archegos Capital爆仓事件,造成损失可能超过150亿美元。此外,瑞信作为瑞幸咖啡IPO的承销商和保荐人,在瑞幸被浑水做空之际,选择第一时间力挺瑞幸,随着瑞幸承认造假属实,瑞信的声誉和客户也在逐渐流失。
瑞信资产负债表显示,其客户存款在2022年度持续流出,且在爆发破产传言的第四季度流出加速。2022年第四季度客户存款流出达1287.83亿美元,余额为2650.49亿美元,相当于每天客户存款流出14.31亿美元(约98.47亿元人民币)。如果客户存款流出保持这一速度,不到2个季度瑞信就会被挤兑一空。
瑞信披露,截至3月14日,其流动性覆盖率接近150%,这意味着,极端情况下,瑞信的流动性可以应对45天的资金流出。在硅谷银行倒闭案中,其机构客户们一天就挤兑420亿美元,导致该行账面现金出现负值。
但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已经坐不住了。其指出,这几个月间,瑞信采取了多项措施来稳定局势,但还不足以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瑞信正经历一场信任危机,表现为客户资金大量外流。2023年3月美国银行市场的动荡加剧了这种情况。即便该行仍然有偿付能力,但其存在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当局有必要采取行动以防止对瑞士和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损害。
瑞银、瑞信合并后,业务如何整合亦备受市场关注。瑞信在全球拥有超过5万名员工,在5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而瑞银在全球拥有7.4万名雇员。两家均是全能型银行,业务重合度颇高。市场预计将有上万名雇员被裁。瑞信称,瑞银表达了继续聘用瑞信员工的信心。
瑞银称,收购将进一步巩固瑞银作为总部位于瑞士的领先全球财富管理机构的地位。此外,瑞银对瑞信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瑞士全能银行业务表示认可,对其负面缠身的投资银行业务将进行规模压缩。
无论如何,瑞士政府都是最后的赢家。
欧美银行业收购整合潮起
3月10日,硅谷银行闪电式倒闭。当时市场普遍认为,硅谷银行的倒闭只是个例,没想到,其引发的蝴蝶效应在10天后绊倒了瑞信这样的大象。
一场银行业并购潮正在欧美银行业上演:汇丰银行1美元收购硅谷银行英国公司;纽约社区银行拟收购美国签名银行的部分存款和贷款业务,后者在3月12日被当地监管机构关闭;彭博称,美国第一公民银行正考虑收购硅谷银行;美国第一共和银行自3月8日以来股价下跌80%,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等大行向该行注资300亿美元,但仍未能止住跌势,情况岌岌可危。
工商银行总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罗思平在《银行家》杂志撰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出现过三次并购交易高峰,几乎都出现在经济由繁荣走向衰退之后。经济衰退阶段,部分受衰退冲击严重的中小机构陷入困境,出售意愿增强甚至被迫退出;而部分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大型机构抓住时机逆势扩张、加快收购步伐,行业加速洗牌。
罗思平表示,经济调整震荡时期往往伴随着行业并购重组的浪潮;从政策环境来看,金融监管限制放松成为美国银行业加速并购的直接诱因。
在上周末召开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上,硅谷银行倒闭、瑞信危机也成为财政部、央行官员乃至国内外金融机构高管们热议的话题。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表示,面对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大幅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国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并没有简单的跟随,而是“以我为主”,从本国宏观经济状况出发自主决策,保持利率水平与潜在经济增长的要求相匹配,不使货币政策偏紧,也不搞“大水漫灌”和过度刺激。中国的利率水平总体比较平稳,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充分支持的同时,也形成了有利于稳定通胀、稳定预期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欧美金融机构间出现类似2008年挤兑行为的风险不容忽视,储户和金融机构的共同挤兑将对存款保险制度乃至整体金融稳定形成较大冲击。
他指出,过去几十年,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这一历程发生在低通胀、低利率的有利环境下,而在通胀和利率抬升的新环境下,面临风险暴露和结构调整的压力。
彭文生表示,混业经营的风险控制现实中很难做到,分业经营能起到较好的风险隔离作用。金融机构聚焦主业、持牌照经营、严格监管,是此次欧美银行业危机带来的启示之一。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第1094期
排版:豆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