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歸25週年:這些年來港求學的年輕人 |獨家

林睿恩 獨家
2024-09-08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港漂不漂 .




1997年7月1日淩晨,舉世矚目的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那一年,筆者還在內地念書,通過電視屏幕,第一次感覺香港離自己越來越近了。



 vol  1 .

求學:不再是狀元才有的夢

  
1998年,香港高校通過委託內地10所高校代招的方式,第一次進入內地學子的視野。當時的要求,高中畢業生需要先通過高考考入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交、南大、中大等10所内地重點大學,再經過選拔才能有機會進入香港高校。2003年,8所香港高校獲得國家教育部批准,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自主招生。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又加入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
 

圖:澎湃新聞


因為名額很少,每所大學收內地生的比例都很低,招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當時普遍的關注度並不高。那時候去香港和去國外差別不大,要辦簽證,學費又貴,英文要求高,還要學廣東話,無論是對家長還是一個高中畢業生來説,這個「開荒」的選擇都需要勇氣。以2004年香港高校在重慶的第一場諮詢會為例,根據當年的資料顯示,來諮詢的只有寥寥幾人。一位2003年進入香港大學求學的資深港漂告訴筆者,「那一年全國各省市到港大讀書的學生,加起來也就幾十人,人生地不熟,大家很容易抱團。」但即便如此,它畢竟打開了一扇窗,為往後20餘年,數以十萬計的内地學子赴港求學,提供了可能。
 


2007年,獲准在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增至12所,招收範圍擴大到25個省份。在2007年、2008年,內地考生報考香港高校達到高峰,形成一股「港校熱」。2007年錄取人數已達到1,400人。内地各省市不少尖子生,收到了來自香港高校的「橄欖枝」,還提供高額的獎學金,讓人很是心動。2013年的高考季,香港高校在內地攬得的「省級狀元」,多達35人。
 
到了2014年,這股熱潮開始回落,甚至出現幾個省市的狀元,婉拒香港高校全額獎學金,選擇入學清北。語言障礙、生活習慣、費用昂貴、文化差異、出國留學途徑更多元以及國內頂尖高校與香港頂尖高校的差距不斷縮小等因素,成為影響眾多考生考慮選擇港校時的重要考量。
 

內地生Kelvin2019年赴港讀研 圖:香港01


和來港念本科相比,香港高校一年制的授課式研究生更一直是香餑餑。無論是時間、費用、學位含金量等等,性價比都超高。即使是經歷了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6間大學的內地生佔整體學生比例,在2020/2021年度均有上升,最高的港大達16.7%。
 
回首這25年,赴港留學為香港輸入了大量内地人才,從回歸前的1996-1997年度,内地生僅佔香港總學生數目約0.9%,增至最新2020-2021年度佔比約13.4%。粗略估計,約有數十萬内地生先後赴港求學,他們走進香港不同高校,學習知識,增長見識,透過這裏接觸到全世界。畢業後,有人留下,有人離開。而「港漂」這個詞,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群體的代名詞而得到香港社會的認可。
 

 

 vol  2 .

生活:從劏房蝸居到買房安家


對2008年前赴港讀書的大部分港漂來説,租房基本是留港工作後才需要考慮的事情。那會兒無論是本科還是研究生,基本都可以申請到宿舍,即使學校宿舍緊張,學校也會幫忙安排在附近。筆者記得2006年時中文大學一個宿舍,收費大約在1,050-1,500港元(分單人房和雙人房)不等,宿舍的面積大約有5-8平米,另外有獨立衛生間和公共區域,可以簡單做飯。這樣的金額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不可想象。
 

中大崇基宿舍 圖:YouTube視頻截圖


隨著赴港學生越來越多,香港的高校已經不再向授課制的研究生提供宿舍安排,市場價格的租金對很多學生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從那時起,劏房逐漸走入港漂生的生活,而大部分在内地習慣了自己有間房的學子們,也被迫妥協,開始了蝸居的生活,即便是犧牲部分隱私,只要價格合適,「廳長」(即在客廳劃出一部分空間)也成了一個選擇。
 
2014年前後,市面上開始出現綜合性的租房平台,比如昨日獨家報道的香港留學生服務平台港漂家(詳見:逼遷失蹤拒交租,香港最大留學生服務平台怎麼了?),以及Irent等平台,都是以港漂為主要對象,提供一站式的港式生活服務,深受後來的學子們歡迎。港漂家近日因財困爆出的部分醜聞,據報道受害者已超過500人之多,可見其規模。


圖:iRent官網


當然,對於大多數已經居港滿七年的資深港漂來説,不少人已經在香港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坐擁2套房的也不在少數。港漂Carol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來港10年才買房的她,在港漂圈屬於後知後覺。但買房於她,不只是居所,從2007年來港讀碩士至今,經歷事業拼搏、結婚生子,最終決定在香港買房扎根,更重要的,是對身份的確認。

 
她表示,從事金融那群港漂投資意識特別強,「除了吃飯,其他錢都存起來投資,很快就買到房子。」近年來,「疫情下港漂成購房主力」的新聞屢見不鮮。根據香港土地注冊處的資料顯示,2020年以來雖然未通關,但無論是一手私宅還是二手住宅的内地買家(以買家姓名拼音辨別)比率,均呈上升趨勢,相信大部分都是剛剛拿到的港漂一族。
 


「都說香港房價高,但内地這些年漲的也很快。如果算上香港這10多年來的超低利率,在香港買房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2010年已經成功上車的港漂小王(化名)和筆者算了一筆帳,「這12年,如果我租房,至少要花200萬,還是幫別人供樓。買房之後,我每個月還貸款才7,000元,而我的房子價格,已經翻兩倍了。」
 

畢竟,自己的房子,才能叫家。無論多小,那都是家。


 

 vol  3 .

就業:從金融精英到從政議員


香港什麼專業最吃香?如果一定要說什麼是20多年來未曾改變的話,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其中之一。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國際大都市,銀行或金融機構對於複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大。長期以來,金融服務及相關行業都是內地學生赴港求學後職業發展的重要選擇。香港各大高校的商科、金融專業一直是最受内地學生歡迎的求學方向。据統計,港漂中約三成人從事金融、保險和會計行業,其次是科技、電腦行業。
 


這一職業趨勢多年來正在改變香港某些區域的語言使用習慣。分析18區人口,全港慣用普通話佔比最高分別為中西區(4.2%)、灣仔(3.8%)和油尖旺(3.7%),這些也是香港金融行業最集中的區域。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數據,2006年的香港,大約只有6萬人慣用普通話,而這一比例隨後倍增,2016年時達13萬人,2019年大約增至21萬。除了金融、科技等傳統行業,2021年的立法會選舉,首次有候選人用「港漂」身份參選,並成功當選。回歸25年後,香港的立法會裏,終於開啓了普通話議政的新局面。
 

圖:新華社

通過地區直選成為立法會議員(新界北)的張欣宇,今年33歲。上海出生、深圳長大,畢業於香港大學的他,在立法會選舉時,得到了近24%的新界北選民支持。雖然不介意被成為「港漂」,但他認為這樣的標簽並不準確,他「以香港為家」,「有時候長期在外出差,才感覺在漂」。2000年赴港讀博的立法會議員洪雯,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對於香港,我有很強的認同感,這裏就是我的家。」作為研究型學者,洪雯在2021年出版《兩個香港的彌合之路》一書,「參選立法會,就是想將長期以來的研究,付諸實踐,去彌合兩個香港。」

 張欣宇和洪雯(右)

「香港是一個讓你有千百個走的理由,但卻讓你留戀忘返的城市。」回歸25年,你和香港,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1997-2022:回歸25週年

「獨家」回憶



那時去香港,最期待的就是列車員端著盆子喊「有新鮮出爐的熱雞脾賣」

01

駛過滄海桑田的粵港直通車或駛進歷史



從身份來說,我是「港漂」,但沒有「家」、沒有認同感才叫「漂」

02

回歸25週年:這些年來港求學的年輕人



未完待續

03

敬請期待


(圖片来源於網絡)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獨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