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父母的初心 |寧靜致遠

黃虹堅 獨家
2024-09-07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七月流火,遇上香港的DSE和廣州的中考(初中考高中)放榜,年輕人焦慮,父母心情更如火中燒。



香港4.87萬應屆中六生約有1.7萬達至升大學的最低門檻。進不了大學的,還有各種專業進修文憑和IVE的職業訓練局課程可讀,課程包括旅遊、美容、廚藝、土木工程、測量、機械、汽車等實用性甚強的內容。


香港這套規則已實行幾十年,社會與父母也接受了社會教育的這種分流,上不了大學的年輕人自信能找到適合自己讀的學校,也自信畢業後可找到對口的工作。父母也很少擔心或不甘。


IVE的職業訓練局海報


廣州的朋友似乎沒這麼淡定,初中升高中是難過的一關。近年廣州流行一種說法:考高中比考大學還難。因為現行政策規定,只有百分之五十的初中生能升到傳統高中(剛看到廣州市中考辦的通告:2023年15.6萬的初中生,只有37%能升讀公立高中。比傳說的50%還要少得多),升大學的比例在傳統高中能佔百分之八十左右。升不上傳統高中的初中生,要繼續讀書便要到職業高中了。


這項政策已實行多年,但升讀職業高中的觀念在社會上一直有糾結。



在許多家長心目中,孩子必須完成大學教育,人生才算完满。一些未能入讀大學者,更希望下一代替自己一圓大學夢。這些年,社會片面鼓吹成功論,「出人投地」成了惟一的做人指向,平凡人生被視為失敗,當個普通藍領就更毫無光彩了。這樣,初中孩子就必被趕向中考的羊腸小道,高分者也份外獲得社會的青睞叫好。


廣州中考三批次放榜後,媒體都在熱報廣州一名15歲初中生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消息。孩子的聰穎自律,心理的健康,父母的教育栽培提供了可參考的經驗,值得為孩子和他的父母祝賀。



只是大部分孩子不具備這種天賦,經驗不具普遍性。


做父母的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人家能做到,怎麼你就不能?這是常聽到的對孩子的斥責。但每個孩子資質不同,有的稍加點撥就能衝出群儕;有的孩子本質就是中規中矩;有的更是硬不開窍。都擠到升普通高中的獨木橋去內卷,後兩種孩子不但痛苦,還可能產生心理問題。



即使升上高中或少年科技班,也只是人生一個階段,往後的人生溜溜長,誰可保證如今看似光芒四射的孩子此生一帆風順?中國科技大學首屆少年班最有名的三名神童,十一、二歲便被聚光天下,但少年期未充分經歷該年齡段的心理成長,成年後或多或少出現了人格障礙,人生擰巴:一個出家當了和尚(後來還俗),一個是大學普通教師,還有一個干脆就在家裏躺平。三人都遠達不到當年楊振寧、李政道等科學大師為中國早出科學人才,提議舉辦「少年班」的初衷。



如今搵食艱難,父母陷進誤區,常以為有一紙大學文憑才能找到理想工作。事實上社會的工作需求不以人的理想劃定,青年馬克思就說過:「我們並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己認為適合的職業……」因為早在年輕人走上社會之前,職業需求早已確立。香港現最缺的是普通勞工,如地盤技工、司機或安老護理員,這些工種職校畢業生心理上多能對接,但大學生就難了。


多年前曾看過一個報道,當時香港大學生也是就業難,有名大學生去當了地盤紥鐵工,一月收入三萬,是他同輩的白領工作薪酬兩倍。他對自己的選擇也沒有豪言壯語,只說:總得生活啊。他是真懂生存的道理的。



內地大學經多年擴招,質素參差。大學生畢業生到底能擔負甚麼工作,更無一定之規。如今每年近千萬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壓力山大。除了創業,不少明白人已放下了「專業對口」的身段去從事藍領工作,如做售貨,做快遞,做物業管理,但也有人不肯屈尊,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也不願「馬死落地行」,寧可在家躺平啃老。反正多是獨生子女,家裏也不缺那點兒飯錢。


有鑒於大學生過剩和發展剛需,內地政府參考了西方製造工業發達國的經驗,呼籲教育要培養高端的動手人材,即「大國工匠」。這政策遲到了,但總比缺席好。可惜社會聽進去的不多,子女上職業高中的父母心理上總不甘心,覺得臉上無光。



都說德國製造業的發逹與其藍領技術人材的培養密不可分。若一個人入讀職高,日後從事藍領,收入可達到如意水準,且得到社會尊重,為何不換個思路高高興興改讀職中呢?


某年在以色列旅行,參觀了死海酒店附近的國家公園馬薩逹(Masada)。它是以色列人的精神高地,公元72年,城中近千人與圍殲三年的羅馬軍團拼到最後,自殺自亡。我們在此等最後一班開往死海方向的公巴,結果四、五個小時沒來。八、九個不同國家的遊客被困在那兒,便有了互相交談的機緣。


國家公園馬薩逹(Masada)


其中一個長得瘦小醒目的德國青年,是漢諾威大學高端電子專業的碩、博連讀生,在台灣學的國語,可與我的普通話、再加一點簡單英語毫無障礙地交談。他自認天才,十四歲就上了大學。「但是,」他說,「我將來畢業找工作會很困難,收入會不如我表哥。他是麪包師,讀書不多……」再問,他說表哥是姑姑兒子,考不上大學讀了兩三年職業學校(這個名詞他說了德文,我們需幾番核實驗證),但常是工作找他,收入也越來越高。


那臉蛋紅樸樸的表哥一臉憨厚,微笑着聽我們談話,看沒聽懂,便到旁邊抓住一根鐵桿玩起了單槓,自得其樂地做起了引體向上。


「他啥也不懂,所以我姑姑才求我帶他出來玩兒。他是開心了,可我得照顧他……」碩博生皺着眉頭看着表哥,有幾分忿忿道。


職校生


我暗笑:你懂得太多了,缺的是表哥那份單純的開心呢。


這是我第一次親身接觸到「職校生」的話題。


後來我內地的家小裝修,師傅搬鋼琴時動作魯莽,刮下了一塊1.2X0.4m左右的外皮,鋼琴失去了矜貴的漆亮,破落戶般臊眉耷眼。好在裝修頭兒認賬,答應請人修理。當時我頗為懷疑:是打一個補丁嗎?


第二天一大早來了個高大的年輕人,三十歲出頭的樣子,在鋼琴邊擺開了一地裝着修補材料的小瓶子和各種粗細不同的砂紙。我不好意思一直在旁盯着,走開了。到下午一點多,他喊我去收貨。天!那塊外皮竟完好無缺地粘附在琴身,不細看根本看不出修補過。



我連聲誇他好手藝,問:是老師傅教的?他微紅着臉說他就是學這個的,在山西上的職校,學習過修古董、家具,甚至是澡房和廚房開裂的瓷磚。


我相信他的手藝!眼前的鋼琴就修得幾乎看不出痕跡啊。山西是古蹟重地,該提供了讓他操練身手的機會,練就了過硬技藝。他把垃圾裝進垃圾袋,把地面掃得乾乾淨淨,告辭時鞠躬祝我健康,說下午還得趕去叧一家。


錢是裝修工頭兒付的,沒問過這一單的工錢。與別的工程比較,這種精細的活兒估計不下800-1000人民幣。這種收入絕不比大學生少啊。


職校生


這是我與職校生實際打的一次交道。


這兩個例子還望對父母有點啟發。如孩子動手能力強,也有興趣往那上面發展,職校是個不錯的選擇。


成功的教育是甚麼?不論官方民間都只是在自說自話。倒是北京有所名校的校長幾年前說出了與流行看法格格不入的話:培養開心快樂的普通勞動者。這裏沒有高大上的口號,沒有詩情的表逹,落地無聲卻實實在在,體現出一種教育智慧。校長認為「開心快樂」的排序應在「成材」之前。



現在我們很多孩子並不快樂,但他們的心態並未被父母體察。


廣州有位單親父親,網名是「一得他爹」。他賣房歸田,全心全意培養兒子成材,兒子也爭氣,成績一路領先。「一得他爹」在網上頻發育兒心得,一眾媽媽奉為「育兒經典」緊緊追隨。兒子大學留洋美國,不久卻自殺身亡。


一得父子


我們同情那位父親,但他的教育一定是在哪裏出了問題。也許他只催谷兒子成功,造成了他的心理負擔;也許兒子習慣了在人群中拔尖,出外才發現山外有山;也許父親只見到兒子身上的陽光,從未關注到他的抑鬱症狀……最終兒子以極端方式印證了父親教育的失敗。


孩子們不論入讀普通高中或是職校,我們都祝福他們有個快樂健康的人生。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在看到孩子第一眼時的初心。只是受到世俗熏染,我們走着走着把這份心走丟了。現在,趁着放榜熱浪,反思如何找回這份純淨心態,正是時候。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迎香港書展聊出版瑣碎 |寧靜致遠
要給孩子們講講黃永玉 |寧靜致遠「噴子」啊「噴子」|寧靜致遠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獨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